我的“宏观,就近”学习法,非常适合时代的特点,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各种知识点都可以搜索到,手到擒来,教育的
本质乃是人文教育一块,专业教育一块,然而教育的最终本质是人文教育,也就是“自学精神”。
比如现在的青壮年,一定看过《射雕英雄传》,《阿甘正传》,《教父》等,然而看了电视剧,电影之后,我们不妨买
书来看,在头脑里进行对照阅读,电影画面哪个场景,在书中的原文是怎样的,我的宏观就近学习法,精髓在于跳读,粗度,
速读。
要有先文化,然后知识,这样的理念,有了文化,让知识材料跟进,然后继续文化,学校教育在于将知识叠加成文化,这其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学校教育只是国家的一种选拔专业人才的需要,然而选拔专业人才也就选拔专业人才吧,却在题海中倒来倒去,实在是教育的一大堵塞。
所以对于应试教育一块,我的主张是搞懂知识点就可以了,不要做题,以免弄伤学生的自信心,怎么搞懂知识点呢,将数学
这样的科目,换成主观题来作答即可,比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知识点,学生弄懂就可以了,题型就围绕在是否弄懂这个知识点出,老师一一印证,学懂了就可以了,比如物理的加速度概念,弄懂就可以了,干嘛还搞个坡度,45度角上车呢,明明是物理题,却变成了数学踢。
从文出发,培养文眼,我的宏观就近学习法,灵魂在于“进得去,出得来”,极简,比如我们可以在下腾讯围棋,先不下
19路大棋盘,而下9路小棋盘,这种对于思维,文化的培养是跳跃式,灵活式,有弹性的,进得去,出得来,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我下围棋,然而不要去喜欢上下围棋,所谓下围棋,只是我对于高尚思维训练,情操的一种培养。
至于喜欢,不喜欢,都无所谓,输赢也无所谓。我们要经常用慧眼看见,什么是好东西,比如梁文道,陈丹青,比如现代舞,经常从艺得文,从对话得文,从而形成文化理念。
多听,中说,什么中说呢,就是不要多说,也不要少说,怎么首先得文化,再通过文化得到知识呢?就是首先通过自信得到文化,怎样首先得到自信呢?就是我跟你说,“你确实就是个大师,高手,聪明人。”自信了吧?就这么简单。
学术语境,文化语境,都是由生僻的术语,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文和专业不同,专业的学习,我提供一种在得文的基础上,然后分几步,慢慢学会,会找老师,会找教材,会问问题,会自学。有了文,专业学习起来很方便,专业的学习就要花点力气了,比如记忆,背诵等等,然而事先在人文精神上通达了,你会发现专业才会事半功倍,C语言你学不会,那你就换个经济学,经济学不会,换个法律好了,一要适合自己,二要有兴趣。
主要还是说文化,文化就是啥都不是,所以手头建议放一本《道德经》作为总纲,或者放蒙田的随笔好了。
文化啥都不是,又啥都是。
比如人类物理学发展到今天,于平常人有何干呢,你作为一个普通人,哦,看看就知道了,我们能上多高的太空,能拥有多先进的武器,多科学的医疗设备,这就是文化,专业呢还是让他们去做,你也并不矮几分。
比如音乐的1234567,比如外语的语法,当然是先会说,再语法跟进,不能颠倒,比如音乐的弹琴,弹琴跟音乐有什么关系呢,你懂音乐,自己脑袋谱曲,然后让识谱的帮你记录,这才是宏观,就近。
懂文化。
不要浪费时间了,文化需要涵养,潜藏,先文化,不要先学,学会的马上扔掉,不要喜欢它,没有兴趣,反而有了兴趣,喜欢上了它。
武术,太极,推手,这不正是极简,极明了的文化之道么。
粗度,跳读,速读,进得去,出得来,结合自己周边(《射雕》《阿甘》《教父》等等),学之道,不在于用,而在于我本来就会,然学来找我,让用来找我。
比如看看现代舞视频,看看现代诗,多滋养思维,灵活,喜欢上写诗了,跳舞了怎么办,那就写写,跳跳,不过最好可以不写,不跳,除了写文,文章的文是终结,一切最好不要太深入,为了什么?因为这样才可以更深入。
这才是真正的用。
多听,多看,中说。听什么?看什么?书少,世界多。
然后就等它自己发芽,收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