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704|评论: 17

[情感·家庭] 你穿过母亲亲手做的布鞋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4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回想起来,过去在乡下的那段纯粹地道的乡村生活,才在最值得留恋的真正田园生活,当然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我的父母,特别是最为勤劳,不畏辛苦的母亲。

我们家在一个普通的小山沟里面,那是一条寂寂无名的普通小山沟,里面一共有三座普普通通的川北农村最常见的青瓦木架子平房,墙壁是木头穿閗结构,将整块墙面分隔成若干小的面积,然后再用竹子划成的篾条密密麻麻地编制填满,最好在里外两面用和了短的稻草节与糠壳调拌均匀的带有粘性的泥土将墙面匀匀抹平,等干了之后,这样的墙壁既防风又实用。一般的人家的房屋都是这样的,稍微好些的后来就在外面再刷一层白石灰浆,我们家的房子,也是后来我们都长大十多岁后才这样将外面的泥土色墙壁刷白的。

我们就是住在这样的青瓦房子里的,整个那条沟都是坐西朝东的,里面三座这样的瓦房都是面朝东方,我们家的房子夹在最中间,前低后高,朝着一个方向共住着三户人家。我们家的房子居中,一共有四排三间,最左边那间屋子是父亲住的,里面有一张木架子床,一个木头做的书案,一个装粮的大木柜子,靠墙角有一支尿桶。木架子床全是柏木做的,架子上面一年四季都挂着麻布蚊帐,父亲那屋里挂的是白色的麻布蚊帐,席子都是父亲亲自用竹子编的,我们那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几棚大的竹子,多是常见的慈竹,春天发笋,笋子上有毛茸茸的笋壳,笋子长成竹子之后,依然下面还会有笋壳,只是笋子和嫩的竹子笋壳更多一些,笋壳外面密密麻麻的黑褐色绒毛是会霍(蜇人)人的,也许有毒,但不是很厉害,不过一旦弄到手上或者衣服上面是很麻烦的。所以我们一般都不会去碰它。笋壳叶一般没有什么用,干了落下来的笋壳叶可以当柴火烧,另外一个用处,就是母亲会用它们刮掉外面那层毛茸茸的绒毛之后,用它来填鞋底,或者做鞋子用。

因为我们那时穿的鞋子和鞋底,都不是买的,一是那时还没有卖的,二是也没有什么钱可以去买东西。母亲做的鞋子都是冬天穿的棉鞋或者二四八月所穿的平底布鞋。

笋壳可以用来做鞋模,脚的大小,就可以用这样的笋壳比着大小用剪刀照样剪下来作为鞋底的模样,鞋的面子,也是用这样的笋壳剪成样式,要么是圆口的,要么是紧口的。母亲剪好之后,就照着这个样式去做鞋子了。

做鞋子的面子是用布壳照着鞋样剪下来的,布壳是要先将做鞋子的布料事先用苦楝树的果子去浆缝在一起,苦楝树那时到处都有,苦楝树上的果子是不能吃的,等等深秋冬天之后,苦楝树的叶子基本上都枯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上就只剩那些枯黄欲掉的苦楝籽了,把这些苦楝籽摇落下来,或者用细长的竹竿打下来之后,收集起来拿回家放在脚盆里面用水泡两天外面的果皮就稀烂了,在水里泡久了就可以制成简易的有粘性的胶了,母亲就用这种办法将那些零碎的布块剪贴粘在一起,再拿到太阳下晒干或者阴干之后,就是专门用来做鞋子的布壳了,鞋样有了,布壳有了,布鞋底子很厚,就依照这些鞋样底子填上好几层,然后再用做布鞋的针线密密麻麻地纳鞋底,做鞋底的线是母亲专门做的麻线,麻是自留地边专门长的一种苎麻,也许有人叫青麻或者葛麻的也是它吧!好像记得母亲那时就叫做青麻的。
母亲那时每年都要用这种麻做的针线密密麻麻纳鞋底,来给我们做布鞋。
纳鞋底的线是母亲自己亲手搓的麻线,又细又长特别结实。麻线是用自留地坎子上专门生长的一种麻来做成的。
以我现在对植物学的了解,它应该叫苎麻,但母亲好像叫它青麻,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叫它麻。麻这种植物并不高,大概就只有半人多高,不过一米左右的样子,从植物分类的角度来说是荨麻科苎麻属灌木植物,它的杆大概就手指一样粗细,土厚地肥的地方可长到大拇指般粗,土瘦的则只有小指细。
不过在我印象中,麻这种植物一般都喜欢长在土厚水肥较好的地方,至少我小时见到的那些叫麻的植物都是长在这样的地方的。
我们家的自留地边长的麻,好像与下面雨伯伯家自留地边的麻是挨着长在一起的,只是自留地各为一家,地边生长的麻也就各属一家了。应该说雨伯伯家的麻比我们家的麻长得好,也长得多一些。我们家和雨伯伯家都挨在一起,但平时两家大人都会为一些渣渣草草的芝麻小事打些小小的肚皮官司,乡下人家心里总爱有这样或多或少的小纠纠。两家的自留地都挨在一起,平时一起种地干活说话,烧火煮饭的时候,你看得见我家的炊烟在冒青烟子,我闻得到你家炒菜的香味。两家自留地的界限都分得泾渭分明,各种各的菜,各吃各家饭,大有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架势,你家我家分得清清楚楚的。但这些苎麻只就长在那一带才是最茂密的,那些苎麻不知道是早在何时就物以类聚生长在那里,它们原本是一族的植物,植物从不分家,根都长在地下,连在一起生长,每到春夏从地里生长出来的时候,总是一片茂密的青绿灌木丛,把两家人刻意人为划分出来的那条界限都遮挡抹掉了,苎麻是永远生长在一起,从不分离的,只有我们两家的大人才故意将它们从固有的界限中分开。到了深秋砍麻的时候,就各自割了自家的苎麻回去做麻线。雨伯伯家的人少,穿鞋的人少,自然一年割麻也不多,有时一两年都不见动它们的,就让它们自生自灭。但我们家的麻本来就没有雨伯伯家的生长得多,穿鞋的人多些,自然母亲每年都要把那些长得好的麻都割光的。
因为苎麻竿外面的韧皮都可以剥下来,绵软而结实,当然它外面那层粗糙的麻皮母亲是要用一种专门刮皮的铁刀刮去的,只留里面青白色的麻皮,这些刮掉外皮的麻皮,母亲用清水反复揉搓清洗之后,凉在外面凉晒干之后,就可以撕成细长的麻丝搓成细长匀净的麻线了,这应该是中国农村古老传统的一种手工方式了,因为这种麻,在古代的《诗经》里面就应该有记载,它的名字也许该叫苎麻吧!
深秋了,也快要开始进入冬天漫长的农闲了,第一场霜如期而来,沙沙,沙沙沙,母亲的镰刀响了,把那些苎麻都割倒在地边,就在那里手脚麻利地刷叶、剥皮、刮青,然后再拿到溪水边漂洗、锤打、晾晒,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少。不久,家门前的凉衣竹竿上便垂挂着一排排麻丝,麻丝们在阳光下舒展着素白柔软的身子,显得十分惬意。
麻丝做好了,还要自己用手将这些晾干的麻线手工搓成细长紧实的麻线。无法出去干活的下雨天,母亲便会坐在门前檐下把青瓦当拿出来,小心地轻放在大腿上,用晾干的麻丝搓揉起细麻线来。小时我经常守在母亲的身边玩,亲眼见她这样搓麻线。先是将撕成细长的麻丝取一两条放在挽起裤子的一条光腿肚子上,然后用口水溅在手上开始在她露出的光腿肚子上来回的搓裹,很快原本自然散乱的麻丝便被她的手掌搓成了一条细长的、紧密而牢实的麻线了。但这还只是很短的一截而已,做一双鞋需要很多这样搓好的麻线的,并且赶在过年之前,母亲还要做好几双鞋子,所以需要的麻线是要搓很多的。她把所有做鞋的麻都晒好了,几大把晒干的麻丝挽着圈放在装针线的麻篮里,现在必须先要赶着把麻线搓好。
搓好一截,再接着续添一两匹撕好的细长麻丝进去,接着在她的腿肚子来回的揉搓。
外面屋檐的雨,喋喋不休。秋去冬来时节的雨多为不大不小的连绵阴雨,淅淅沥沥地落雨声,好像一支不紧不快的散漫之曲,母亲搓的线也喋喋不休起来,我们就在母亲的身边打闹嬉戏,有时也帮她撕几片麻丝下来。有时雨停了,母亲便放下麻篮出去忙一会活儿,挑水、砍猪草、淘红苕,等雨又来了,母亲又回来接着继续搓起了麻线。反正乡下的冬天,总有那么多漫长的空闲时间,离过年还有那么久,母亲心里知道还来得及慢慢做这些,所以她也并不特别的着急。

母亲就是用这样自制的麻线来纳鞋底的,鞋底很厚,一般很难将针线锥过去,有时母亲会用一个专用的尖细粗硬的小铁锥子帮助去顶穿一个眼,然后再将针线穿过去,更多时候母亲的拇指上会戴一个专门的顶针,这是一个如戒子一般圆形的金属指环,但并不是戒子一样值钱的金银,只是普通的金属做成,样式与环形戒子几乎一模一样,戴上它的目的就是在针线实在锥不过去的时候,用它来顶一下针头帮助将针线穿过厚厚的鞋底。

母亲给我们做布鞋的时候,一般都是冬天天冷无事的时候,或者是下雨不出门的时间,或者是晚饭之后,一家人在家无事的时间。母亲有一个专门装针线的篮子,篮子里面装满了针线,线头,顶针(好像也叫顶芯),还有没有做完的鞋子。

一双布鞋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做好的,最花功夫的就是鞋底,鞋底是要靠母亲这样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地锥出来的,母亲为了将布鞋做得结实耐磨,总是将鞋底的布壳填得很厚,这样在针线锥鞋底的时候就自然很费劲了。我小时经常看见母亲这样一针一线地纳鞋底,有时是下雨天,有时是晚上我们作作业的时候,母亲就靠在我们旁边,借着并不明亮的油灯光亮一针一线地锥她的鞋底。一般要差不多七八天,甚至十来天才能将一双鞋的鞋底都锥好,鞋底做好之后,最后往上面做鞋面子就快了。做好一双,还要借着做另外一双,因为家里大大小小有六个人,整个冬天,赶在过年之前,母亲就要给大家把布鞋做出来。

到了过年初一天的时候,大人细娃都特别穿上了新衣服,新鞋子。

大年初一,一切都是新的,乡下人家都想每年初一这样开一个好头,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新的好兆头!
我们那时穿的布鞋,基本上都是母亲每年这样做出来的。
那时也没有专门做鞋的厚实的纳鞋的线卖,要穿鞋也就只能靠这些自产的苎麻了。苎麻这种植物,它的茎叶既没有什么肥效,乡下可做柴火之物的也多,并不需要缺去砍它晒干来烧火煮饭。所以,除了这样做鞋的麻线有用外,一般便再无别的什么用处了。所以,如果没有做鞋的需用,它们就一般都无人问津,只是自己每年在那里不断的生长和枯萎了。
小时我对麻的记忆就只有这些,只要一想起故乡的麻,我就会想起小时穿过的母亲给我做的布鞋。现在想来,那样的布鞋,也只有小时穿过,等后来长大了,读初中了之后,就再没有穿过母亲做的布鞋了。
再后来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父母,在城里生活,就再也没有看见过乡下的那些苎麻了。
《天工开物》说苎麻“无土不生……每岁有两刈者,有三刈者,绩为当暑衣裳帷帐”,古人多用它做成夏布。老家的人也有用它揉成绳索,可绞拧成粗绳,也可搓成篓筐的绳索。剥了皮的麻杆可以用来做放牛的鞭子,但多数成了灶膛里烈火的涅槃者。现在很难寻觅到苎麻的身影了,每次回老家,期盼再能和它邂逅,可当年生长着苎麻的山坡、河谷、田畴,目之所及,多为杂草,甚至很难再见踪影了。有时一想起那些苎麻,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了母亲那时劳作的身影和素白柔美的丝线飘飘然的情形。
后来,闲读《诗经·陈风》读到“东门之池,可以沤纻”,才知“沤苎”便是漂洗工序了;《国风》诗“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母亲收割苎麻、收获庄稼的情形。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也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酒话桑麻的场景一定是热烈的。杜荀鹤与郑渥都有诗,“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杨柳惹鞭公子醉,苎麻掩泪鲁人迷”,一为悯农,一为惜别。宋人刘克诗“白首持巾帨,青灯楫苎麻”,这是首挽诗,写了林推官妻子方氏的勤与贤。苎麻,是中国历史上一束古老的植物纤维之光,它是一条温暖绵韧的麻线,一本乡村劳动的勤劳教科书,一股浓郁朴实的乡土味道。
荀子《劝学》篇,苎麻绅士的风度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这些文字间轻轻摇曳,蓬草沾了苎麻的光,也成了君子,苎麻在人们的眼里就似高风亮节的竹的品性相似,成了做人的榜样。
苎麻还可以治妇科病,晾干的苎麻叶,揉成团也可做止血药。
《本草纲目》上有“苎麻”条,“夏日收取苎麻叶,和石灰捣作团,晒干收存。临用时研成末敷伤处,即血止止,并且容易结痂”,《梅师方》、《本草经疏》《医林纂要》诸书,均有文字记述,“苎根甘咸入心,能布散其光明,而不为郁热,此安胎良药也”;再查看古今诸方,其根其叶或其籽皆为“君药”,君药者,方中不可或缺、药力居首之物也。苎麻除了是谦谦君子,也有观音菩萨的普救众生的慈悲。
可是,如今,我早已失去了小时的乡村生活,我的父亲母亲也都不再这个人世间了,我家的老房子也早不在了,我们那时和雨伯伯一起同住的那条小山沟,也早就修了一条高速公路,那条高速公路从我们沟里从中贯穿而过,把所有的房子都占了,把我们两家的自留地也都占掉了,自然那些苎麻也就被彻底毁掉,永远都不再会有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2-24 13:3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话,好文章,看哭了,文章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我家现在还有一双母亲做的布鞋,只可惜是母亲留给姐姐的一双女式的,岁月悠悠,算来已有多年没回营山老家,愿山河静好,父老乡亲无恙。

发表于 2020-2-24 14:5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

年味推荐官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2-24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作品,让人感动
发表于 2020-2-24 16:2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2-24 16:2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2-24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穿着母亲做的布鞋感觉幸福满满的

发表于 2020-2-24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过穿过,过年时就要穿妈妈做的新布鞋。
妈妈用饭团、笋壳叶等材料纳的鞋底,大小合适,又轻又软的布鞋~~

都说百善孝为先,可子欲养而亲不待……

发表于 2020-2-24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2-25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发表于 2020-2-25 14:2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穿上这个不是图洋气,时尚搭配;不是小马穿过,土豪咋穿我拣样。而是儿时的记忆,还是这个款,仍有当年的味儿!
20200225_7448786_1582611601119.jpg

2018年优秀网友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2-25 17:3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20:0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2-26 14:2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笑清云 发表于 2020-2-25 20:08
这个也 不是正宗的手工布鞋

正宗的手工布鞋的味道是妈妈用来粘布壳磨的碎米浆糊,偷着来吃的味道!

发表于 2020-2-26 20:3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岁以上的人都经历过,这种生活在我印象中是七十年代的童年生活。

发表于 2020-2-27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穿过舅妈做的布鞋,老高兴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6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愁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