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吓式标语还在高挂,精准防控考验的还有治理文明
黄静 红星评论 丨“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在全国大面积复工复产的当下,依旧可以看到如此“硬核”的标语遍及一些城市小区,你是什么感受?
防疫初期,基层宣传横幅一度大火,引发关注。有网友颇费思量地对这些横幅进行了总结梳理,有恐吓型的:“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地府相会”;情感型的:“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传统型的:“少出门,不聚餐,不添乱”……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毋庸置疑,不同类型的宣传横幅在防疫初期确实起到了不小的警示作用。在大众对新冠肺炎还不够重视的情况下,乡村大喇叭,街头社区的横幅,成了有效的宣传工具,这些犀利的横幅在某种程度上也让大众了解到疫情的严重性,以及自我防护的基本知识。
不过,疫情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防疫工作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各地随着疫情的发展及时调整。
你看,随着全国各地疫情发展持续出现向好趋势,防控效果逐渐显现,截至2月27日零时,江苏、广东、四川等16个省份已下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运行的指引下,全国大面积复工复产,我们的生活也逐步恢复正常。
这就是分级分区防控,精准施策带来的显著成果。
疫情是一场大考,考验“在场”的每一个人,更考验每一个层级的治理者。当前不仅要体现治理能力,还要展示治理文明。一个城市是否现代,是否能吸引人,恰恰就体现在一些小区类似标语的细枝末节中。
防疫到了今天,如果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简单粗暴的标语宣传,应该不会再有人说“硬核”了,这些不但成为“视觉污染”让人反感,还有一种“被冒犯”之感。
这就要求我们基层治理组织,根据疫情的变化和大众的反应,及时调整策略,不能懒怠地坚持一个思路一种方式。一定要体现城市“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科学而有温度地表达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这样的柔性不仅是现代城市所需要的,也是每一个居民所需要的。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