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闻媒体不断发出蝗虫预警:说4000亿只蝗虫蝗虫正逼近中国中国边境。这批蝗虫蝗虫在非洲、印度和巴基斯坦将农作物洗劫一空,一旦进入中国,将使现况雪上加霜。几月来,蝗虫中的战斗机-非洲蝗虫,已经猖狂地逼近我国新疆、西藏一线。据说已兵分两路,穿越或绕过海峡,横扫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管理水防御平较为薄弱,所以,我国一直在重视农业的发展。面对这次即将临近的非洲蝗虫,防御和歼灭,是抗击虫灾抗击蝗灾的重中之重。肆虐东非和南亚多国的沙漠蝗虫,此祸害已持续数月之久,影响面仍在继续扩大。在巴基斯坦,入侵的沙漠蝗虫,已经对该国多个省份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在旁遮普省巴克卡的蝗灾区,来自中国的蝗灾防治工作组正在考察当地的灾情。专家们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蝗虫正进入交配繁殖阶段,而这次蝗灾比预想得要严重。 据专家介绍,此次灾害中的沙漠蝗虫与中国境内常见的东亚飞蝗相比,不但个体较大,攻击性较强,还会咬人,对生态的破坏也十分严重。 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关于蝗灾蝗灾的记载,它一般发生于青黄不接的灾荒年代。然而,从历史记载中不难发现,蝗虫并非针对所有人来的,它也有选择性,对于一些勤政爱民、以德化人的官员,它们会知趣地绕开其辖境: (一)东汉大臣鲁鲁恭,字仲康,曾担任中牟县令。他以善德教化地方,令官民信服。有一次,郡国发生蝗灾蝗灾,多处庄稼被毁,惟独中牟地界没有被蝗虫入侵。河南长官袁安听说此事,认为消息不实,哪有蝗虫不吃庄稼,不侵田地之事,于是派官员肥亲去调查。肥亲来到中牟地界,鲁恭鲁恭陪同他到田间视察。二人坐在桑树下休息时,有一只野鸡经过身旁,却不怕人。肥恭亲看到有个小孩站在旁边,就问他:“你怎么不抓野鸡呢?”小孩说:“野鸡即将孵育小鸡啊!”肥亲听罢,肃然起敬,向鲁恭作揖告别,说:“我被派来视察您的政绩,如今蝗虫不入中牟县境,这是第一奇事;善政化及鸟兽,这是第二奇事;连小孩都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奇事。”肥亲说完不再久留,立即启程回去禀报。袁安听了肥亲的报告,心中敬佩,并将鲁恭的贤能上奏朝廷。待其任满后,朝廷调升鲁恭为司徒。 (二)东汉时期,吴郡由拳县有位官员叫徐栩徐栩,字敬卿。他执法公允,处理案件认真,后来升任小黄县(今河南开封县东北)县令。不久,河南发生蝗灾,大面积的庄稼和青草都被蝗虫吃光了。但奇异的是,蝗虫虽然铺天盖地而来,但飞经小黄县时,却是一刻也没有停留,庄稼丝毫未损。当时,有位刺史下到地方考察各县吏政,发现小黄县竟然没有一个人参加扑灭蝗虫的活动,于是责备县令徐栩徐栩,并上奏朝廷罢免其官职。不料,徐栩弃官离开的当天,蝗虫即刻返飞到小黄县。刺史这才意识到自己干了一件错事,他惭愧地向徐栩道歉,请他返回县衙复职。徐栩官复原职后,蝗虫又立刻飞走了,不敢停留在他的辖地,人们啧啧称奇。 (三)清朝顺治年间,湖北汉阳柏泉人张三异,初任陕西延长县令时,牢记祖训:“不爱钱,做好官,尤以活人为念......”兵燹过后的延安地区,常年旱(灾)蝗(灾)交替,多灾多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张三异因祖上贫寒,深知老百姓疾苦,身为父母官的他,时时处处为百姓作想。 俗话说,福无双降祸不单行,还未从战难中恢复过来的延安地区,于顺治七年(1650年)再遭到蝗灾肆虐。最先受到侵袭的子长县、延川县,那里的灾情十分严重。外出逃难人的讲述,让临近的延长人极度恐惧,惶惶不可终日之感日趋严重。 初来乍到的张三异得知后,赶紧带人上蝗灾严重的子长县和延川县察看,仔细查阅各县的防蝗治蝗掌资料,一回到延长,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积极组织人员物资进行防控。 连夜组织人员挖壕沟,并在挖好的沟里点上灯,以便夜间吸引蝗虫进行集中扑打;根据蝗虫翅膀怕打湿的特性,在太阳出来晒干翅膀之前,组织人员进行集中扑打。号召大家拿出家中的扫帚、连响(打麦工具)、带树叶的枝条等。总之,只要能走动的,不分男女老幼,带上一切可扑打的家什进行扑打。不久蝗虫侵蚀到延长县,趁蝗虫落脚未稳就进行扑打,蝗虫遭到迎头痛击后纷纷逃窜。经过二天三夜的围剿,蝗虫全部逃之夭夭。张三异在延长县的任期间,再也没见蝗虫的惊扰。 由此看来,天人本合一,万有亦相通,民胞物吾与,心仪在大同。蝗虫虽然破坏力极大,但它们也是生灵,均有生存之灵性,世间万物,都会遵照一定轨道的规则生存。自然界物种间的屏障是不能逾越的,蝗虫也一样,为了生存,也不会无原则地搜刮侵蚀,似乎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当局在扑灭蝗虫的同时,也应反省并改善其吏政。施政清明,则蝗灾自灭。
注:蝗灾指蝗虫灾害,蝗虫飞行能力很强,成虫轻而易举就能飞上百公里,要是遇到季风(顺风),那飞行的距离就更远了。蝗虫聚集一定数量后,其毁坏能力极强。所到之处所有植物一扫而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