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正一天天好转,生活回归常态的日子不远了。这几天,朋友圈里一颗颗压抑已久的心开始躁动,不少人正谋划着疫情过后的各种“报复性消费”。有的想搞一场饕餮盛宴,痛快淋漓地欢庆劫后余生;有的想来一次放松之旅,相携出游,重新品味一番“诗与远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没什么不好理解。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日常生活不得不长时间陷入某种非常状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很多以前习以为常的事不能做了,很多以前习以为常的“福”享不了了。旷日持久的“煎熬”之下,不少人时有郁闷、沮丧之感。即便如此,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非但没有丝毫的衰退,甚至还因着对回归常态的渴望变得更加深沉而强烈。从这个角度看,随着疫情的好转,一些人迫不及待地“熊抱”春天、“报复”生活,也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心情可以急切,行动却急躁不得。一方面,疫情虽不断好转,但远未到终结之时。行百里者半九十,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始,不容有丝毫的懈怠,不能让得来不易的防控局面因各种“冒进”而前功尽弃。另一方面,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并调整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惨痛的教训再次提醒我们,这样的审视和调整不是应对疫情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是向着文明生活方式的一次重新出发。即便疫情最终散去,战疫期间启动的许多“操作”也必须保持下去。 “野味”就此彻底地禁了吧。毅然决然地对各种野生“宿主”挥手告别,无论作为食客,还是作为经营者,都不要再对野生动物抱有任何“幻想”。这是一项严格的法律诉求,更应是一种清醒的道德自觉。 让公筷、公勺成为餐桌标配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由“唾液交流”或共同进食引起的食源性传染病多达几十种之多,常见的有甲型和戊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手足口病、结核病、幽门螺杆菌等。用好公筷公勺,搞好分餐进食,不仅是“举案齐眉”时代就有的一种传统,更应成为一种呵护公共卫生安全的新习惯。 让不必要的线下聚集就上网吧。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容易导致交叉感染的人群聚集早已完全可以避免。聚餐也罢,开会也罢,能不扎堆的就尽可能不扎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仅可以更好地避免交叉感染,更是一种让人际互动变得省时省力又省心的好办法。 此外,公共场所保持必要的距离,居家生活保持通风、及时清洁消毒,外出旅游尽量避开人流高峰,邻居之间经常走动、守望相助,非常时期各安其分、各尽其责,疫情防控期间的这些“操作”也应成为疫情过后的生活常态。 疫情过后是常态,小事小节显文明。让我们带着对疫情之痛的深刻记忆,精心准备,以更好的姿态拥抱春天,拥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