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141|评论: 5

[八卦吐槽] 关于方方:可以批评失实和观点,但不该批评她的态度和意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下,方方这个名字意外走入了所有人的视线,就因为她身在武汉、然后在疫情期间写了60篇方方日记。

随着方方日记一天天面世,支持者众、反对者也众,而且大有日渐分开两边、水火不容之势。身处交口称赞与破口大骂的裂缝间,我不知道方方的心里是否平静如水,但是她从此肯定不能左右逢源。

首先我说说自己的看法。我看过一部分方方日记,总体感觉有两点。

一、是文字朴实、平铺直叙,谈不上很好的文采,跟普通人的日记几无二致,如果较真一点、仔细一点,兴许还可以在里面发现一二处语句不通、遣词造句不当之处。

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方方日记是率性而为、并非为了名利而来。

作为一个专业作家,她的名字就如同影视明星的妆容。尽管娱记敬业无比,在明星的家门外面、落脚的酒店门口、以及明星任何可能途径之处精心设伏、换班蹲守,也难以捕捉到明星一不化妆二不抹粉的真实素容。因为,从很大角度上说,面容和颜值就是很多明星的价值所在,所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以最佳的面貌状态示人。

同理,作家的文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家以文字赚钱吃饭,想来从他们笔下出来的文字,哪怕是在自媒体上吐槽都好,即使不是字斟句酌,起码也是要尽量粉饰一番,总不能掉了作家的身份,是吧。

但是,反观方方日记,却是如此朴素,丝毫不加修饰,清一色的口水普通话。以方方在文字上的成就和功力,稍微用心雕琢一下,应该在文采上就不会是这个效果。但是她没有。这只能说明,方方日记就是一本素颜朝天的流水账,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记录。

二、方方日记里面鲜有自己的观点,多是执笔直书,原话转述,简单地将看到的、听到的转化为文字而已。

好,现在转过来看看支持者和批评者的态度。

支持者的态度不用多说,基本都是称赞方方是一个有公民责任的、敢于实话实说的好人。

重点讨论一下批评者的态度。我认为,我们能够批评方方和方方日记的地方,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失实之处、二是她的观点。

对于方方日记里有争议的事实描述,举一个例子来说。

方方在日记中曾说广西的一名护士因抗疫而亡。但马上就有知情者批评方方说:”你那么希望那位护士死去吗?”原来,那位护士的心脏尚未停止跳动。方方在第二天还是哪一天、反正是跟着就有了回复,说她经过再次核实,该位护士的现实情况是脑死亡。然后,方方在日记里公开向这位护士和她的家人以及公众道了歉。在此,我们不争论脑死亡和心脏停止跳动对生命的意义和区别,这是医学伦理方面的问题,我只是想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公开发表的文字有不准确的地方,公开地诚心道了歉,这心态和姿态也算可以接受的了。

再说方方的观点。方方日记我没有看完,但从我看过的部分来说,方方基本没有表达什么主观的观点,除了一次她关于“极左”的描述和批评。针对方方此一观点,已有网友进行了辩驳,至于是非对错,不是本帖讨论的内容。

当然,网友如有发现她还描述了其他某件事情不符实际、表达了其他某种观点不合时宜,照样可以批评。

然而,最大的问题所在,在于我们发现针对方方的批评声浪中,最主流的却是关于方方日记的出发点和态度的批评。最典型的莫过于一个“高中生”写给方方的公开信。

在这封信中,“高中生”质问:我看了您的日记,我在琢磨,今天时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鲁迅时代的使命还是今天作家全部使命吗?在一个光明时代,作家的主要精力是多用在提振民族精气神上,还是一味地聚焦不足之处,不停地揭露和追问呢?/(“高中生”的朋友说)您日记是真实,但有些真实不是什么场合都能说……/父母天天对我好,自己却浑然不知,还对父母说三道四,埋怨这不好、那不好,真是禽兽不如啊!/疫情面前,如果西方国家对我们说三道回也就罢了,因为他们兽性未改,既便他们骂我们是病夫,我们也不计较,人不能和兽计较。可是对于方方阿姨您,大家真是一点心里准备都没有啊,您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您是吃武汉粮、喝长江水活着的!年轻人不懂事,说几句自己国家怪话就当他不懂事罢了,您65岁了,怎么也与众不同呢?等等,等等,不再一一赘述。

其实,这封自称是“高中生”的人写的信,基本可以代表方方批评者的主流声音——那就是,他们批评方方日记的出发点、态度和表达的意愿:你为什么要写这么多负面的东西?你为什么不写正面的“正能量”?

但是,有一句名言说: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如果她所言所写,没有触犯法律法规,那么,她想表达什么,是一种权利和自由。写正面的消息或是写负面的文字,我觉得应该根据方方当时的写作意愿。

我们平常都在说: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刚刚被评为烈士的李文亮医生生前的最后时刻,也说过这句话。还有一句话很多人可能听腻了、不再想听,但它的意义和价值仍然在闪烁:如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其实,我们根本不用担心缺乏称赞的声音。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一个值得称道的人,自然而然有人为其歌唱、对其感恩。问题在于事物都有一体两面、甚至多面,而且鲜有完美的事物存在。更多的时候是,我们称赞其优点、指出其不足或者批评其错误。赞美使其更有信心和成就感、批评使其保持警醒和趋于完善。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下面两个方面理解上面的问题。

一、为了世界不会只有一种声音,我们每个人都该有一个角度。

在面对一件有争议的事情、面对一个有争议的人,我们不应苛求只有一种声音,不应苛求只有赞美的声音、或者苛求只有批评的声音。我们应该从每个人独立的、自由的观点和角度出发,看到好的一面的人,对其发出赞美之声;看到不足和错误一面的人,对其发出批评的声音和改善的呼吁。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如果几个臭皮匠都只是批评、或者都只是赞同,那么,我想三十个臭皮匠,也顶不了一个诸葛亮,因为他们思维的角度太单一,看到的东西太类同,和一个臭皮匠的作用基本区别不大。

二、人无完人,不该要求他人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我们还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质疑他人的声音和言论不够全面,要求他人面面俱到:你为什么只说东边的事情、而对西边的事情只字不提?或者说,你为什么只批评、却从不赞美?反之亦然,你为什么只赞美、却从来不批评?

答案还是那句话: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每个人的视野、角度、理解都有偏差,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也有限,他只能将视线和注意力放在他最熟悉和最看重的角度与范围。所以,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都能纵观全局、不偏不倚、滴水不漏。一个人能够有一个独立的、或者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就已经难能可贵了。为什么一个人做不到公正、公平而需要他人的监督和约束?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一个人只看到、或者只看重一件事情的不足,他理所当然会批评多于赞美、或者只有批评而没有赞美;反之亦然。
面对某些复杂的事情和局面,用瞎子摸象来形容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为过。但是,纵然我们都是瞎子,只要我们都愿意去摸,大象的样子最终会被我们拼凑出来。

所以,一个人没有说完的话,其他人可以帮他说完,一个人没有说全的话,其他人可以帮他补全:他赞美,我可以批评;他批评,我可以赞美。这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好处。但是,我们没有权力苛求一个人说的做的十全十美、面面俱到,我们不能苛求一个人单独把一只大象画完整。

话尽于此,我认为,我们对于方方:可以批评失实和观点,但不该批评她的态度和意愿。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胡适 《梦与诗》

我们做不了别人,只能做好自己;别人也做不了我们,也只能做好他自己。所以,当自己用眼光去打量别人时,也想想当遭遇别人的眼光打量自己时,那份悲与喜、那份伤与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

“作为一个专业作家,她的名字就如同影视明星的妆容。”——应为:作为一个专业作家,她的文字就如同影视明星的妆容。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4-3 03:1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4-3 03:5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读过方方的作品,你没资格骂她;读完方方的作品,你还骂她就是无良!

文 | 小树


1

第一次听说方方的作品,是先生让我帮他在网上买刚出版不久的《软埋》,此前我只听说她是湖北省作协主席,正在和一个诗人打唇舌官司,网上偶有看到她的言论,大多直言犀利,但我并未多加关注。

《软埋》到了之后,我只看了一眼被透明薄膜塑封着的崭新封面,就拿给了先生,也丝毫没有引起我的兴趣。

先生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后拿着书就钻进房间,把房门关上,一个人静静地躲在里面看。好几个晚上,我躺下去睡觉已经快一点了,他坐在被窝里依然表情凝重地看着。

连着几个晚上,他都到天快亮了才睡下。

我还记得他看完后对我说话时眼眶是潮湿的,他合上书,反复轻抚着书封说:“老婆,我觉得你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写得太好了,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历史不应该被‘软埋’。”

当时我觉得他情绪有点儿异样,因为很久没见他这么执着快速地去看一本书了,那几天的状态似乎是要一口气把书读完。

“写什么的?”我一点儿都不共情,只是淡淡地随口问了一句。

“土改时期的事情。”先生长长地叹了口气,“我爷爷奶奶当年就是这样的遭遇,一个兴旺的家族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我依然无法共情,因为我的祖上不是地主,我爷爷当年还是土改时期的第一批干部。我爹说村里的土改工作就是我爷爷一手负责的。我爹还说,我爷爷为人太善良,当年对地主的那些手段,我爷爷都有保留,还因此受到村里那些贫下中农的构陷。

那么久远的过去,那些尘封着的往事,我只是从我爹和我奶奶的嘴里,零零星星听说过,因为我爷爷去世太早,我从未见过他,连照片都没见过,所以我从不曾仔细探究那个年代的事情,总感觉那些事情距离自己太过遥远。

2

去年上半年,我无意中在爱奇艺看到一部影片叫《万箭穿心》,这个颇为独特的片名让我好奇地点了进去,看完后,我才知道,这是根据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片中那个武汉女人李宝莉的凄凉命运让我心情异常沉重。我看到李宝莉作为一个女人的竭尽全力,她用一根扁担替人挑货,养活公公婆婆和年幼的儿子,可公婆并不领情,还天天在她儿子面前说李宝莉的坏话,说他爹就是被他娘害死的,让儿子对母亲从嫌隙到恨之入骨,李宝莉当牛做马耗尽心力含辛茹苦养育出的状元儿子,到头来却不认她这个娘!

真正是万箭穿心般的悲凉入骨!

一个女人,她能忍下丈夫出轨的丑闻,能熬过男人跳江的绝望,也能包容公婆无理的刁难,她甚至能扛起生活中所有的苦难艰辛,但她如何能扛得住此生最爱的儿子对自己的鄙视和遗弃?

但李宝莉是武汉女人,她泼辣能干、倔强勇敢,她伤心时流泪高兴时大笑,影片最后她流着泪踹了一脚熄火的面包车,咬牙骂了句“个婊子养的”,扬长而去,继续她倔强而硬气的人生。

李宝莉的遭遇,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乡村社会里那些无望无助的女人,那时候乡村经常有妇女喝农药自杀,上吊自杀,我七八岁的时候,我的一位表姐就是喝农药自杀了。

小时候无法理解,但看了李宝莉的故事,我忽然间就明白了,不是每个女人都是武汉女人李宝莉。

方方塑造的这个武汉女人李宝莉,令人悲叹的同时,也让人肃然起敬。

由此,我记住了方方,记住了武汉女人李宝莉。

3

真正了解方方,是这次的“武汉封城日记”。

二月初,我第一次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方方日记,当时并未太过关注,后来看到朋友圈转发的越来越多,就跟着仔细读了下去。

读着读着,我被方方看似平淡不惊的语言吸引了,被她朴实的文字感染了,透过她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武汉千千万万民众的状态。

我萌发了在个人公众号上转发方方日记的想法,但离方方的第一篇日记,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

于是,我把方方日记做了一个合集,从1月25日到2月19日,总计四万多字,做出来一期《方方日记完整版》,没想到发出去后朋友竞相转发,很快阅读人数超过了10万+,这让我再次看到了方方日记的巨大影响力,看到了民众对方方日记的期待。

从这一天开始,我像小时候追最热爱的电视剧那般,每天零点之后守在电脑前等着方方老师更新日记,然后第一时间在公众号转发。

因为跟读方方日记,我对方方的其他作品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我马上找到之前帮先生买的那本《软埋》,没想到一打开我就放不下了,我仅用两天的时间没日没夜看完了《软埋》,看完之后久久无法平静,我很久很久没有这样热切地要急于读完一本书的冲动。
记得当时我给闺蜜发了一条微信:这两天读完了方方的软埋,太震撼人心,几度落泪。读完后久久无法从书中的情绪走出来。写土改的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不是批判,只是讲故事,触动我的心,很久没有这么共情的去读一部小说,早年被震撼的是平凡的世界,少年天子,这是第三部。

4

也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先生当时读此书的心情。而他因为祖上有过这样惨痛的经历,自然比我的感触更为深刻。

方方在书的后封上说:站在每一个人物的角度说话,而不是站在写作者自己的角度去说一厢情愿的话。我的这部小说,只是想通过人的命运或那些导致命运转折的细微事件,来提醒人们,我们曾经经历过什么。

是的,历史不应该被“软埋”。

真正有良知的作家,从来都是用写作关注时代,用文字记录时代中的人物命运,尤其是那些小人物的命运。

5

看完软埋之后,我对方方的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急于读到她更多的作品,于是当即上网购买方方的其他书籍。

网上的好几个书店,方方的作品都库存不足了,我把依然有货的作品全部买来了,一下买了十一本,开始了孜孜不倦的阅读。(《水在时间之下》还在路上。)

我在网上买到的方方作品

这些日子,我读完了《方方散文集》,方方的小说《风景》《桃花灿烂》《出门去寻死》《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正在看《乌泥湖年谱》,下一部打算看《祖父在父亲心中》。

方方的作品大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也大多是悲剧,看完之后会让你心情沉重,会让你久久无法释怀,会让你莫名的有种忧伤,会让你对人性对生活对世界,有一个重新的认知和了解。

读书,就是让人学会思考,这是书籍与影视的最大区别。影视可以突出娱乐性,而书籍应该突出思想性。

6

因为方方日记,网上有成千上万的人支持方方,热爱方方,也有很多人痛斥方方,批判方方,其中不乏各种恶毒的语言。虽然方方日记已经结束,但这两种声音依然不绝于耳。

那些支持方方、热爱方方的人或许不一定都读过方方的作品,但他们看到了方方对民生的关注,看到了方方为弱势群体的发声,看到了方方文字中的悲悯,看到了方方作为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依然在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个时代的重大事件。

他们把方方称作“武汉的良心”。

那些骂方方的人,估计大部分都没看过方方的作品,就算看过的人,也一定没有读懂她笔下的故事,没有共情过她笔下小人物的命运。

那些骂她享受着体制的高福利高待遇却反体制的人,用吃饭砸锅来做比喻,用企业主和雇员来做比方,那是因为他们永远都在把自己当奴才。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而他们依然是跪着的!

国家是纳税人供养的国家,政府是纳税人供养的政府,这个国度上每一个劳动者都是自己的主人,有批评和监督的权力,而政府作为服务机构,理应接受公民的监督。

还有人说她借着封城日记博美名,赚得盆满钵满。

这种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方方日记首先是在微博发表,微博被封后,她不得不转到公众号来发,并未开通原创打赏,她根本就不曾想过靠日记来谋得什么利益。

这群批判方方的人,他们早已麻木得记不住灾难和创痛,他们没有悲悯之心,他们最擅长的是歌颂,是忘却;他们是没有灵魂的韭菜,他们只配活在新闻联播里。
发表于 2020-4-3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良心之作。

 楼主| 发表于 2020-4-4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罗伯特议事规则》极简版12条基本规则中的第10条 :

文明表达原则: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动机、习惯或偏好,辩论应就事论事,以当前待决问题为限。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在网上百度《罗伯特议事规则》详细内容。作为议事、辩论的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主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很大程度的认可。

我发觉最难做到、也最容易违背的规则就是上述第十条:动辄质疑别人发言的动机和偏好。

对于发言的动机和偏好,只要不是反人类的、或者违反人类公认的道德底线的目的和观点,都可以发言和讨论,不能质疑“你为什么总是发表这类的言论”,等等。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