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北京市公安局摩托车限行通告,拉开全国禁限行的序幕。图据《财经》
几十年来的推行过程,可以说是争议一路随行。近几年,呼吁放开“禁限摩”以扩大消费的声音愈发高涨。尤其是今年,受全球疫情影响,占据中国摩托销量重要份额的海外市场也严重萎缩,导致摩托车生产企业对国内市场的依赖进一步上升。
其实抛开对于企业端的影响,“一刀切”的“禁限摩”措施在法律层面本就存在诸多争议。这方面不少法律学者、经济学者都有过严肃讨论。因此,仅从“禁限摩”政策的合规性角度,它也应该被重新审视。
另外,由于遭遇使用上的限制,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多年来一直承受着来自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禁限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摩托车市场的正常需求;另一方面,摩托车需求市场碰壁后,取而代之的是电动车行业的兴起,一般认为后者成本、技术都更低,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倾向。
这不仅影响到摩托车行业的规模天花板,也限制了企业在工艺和技术上升级的动力。因此,不管“禁限摩”出于何种初衷,其对摩托车制造业的负面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
5月27日,中央文明办不再将“占道经营”列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一位摩友转发了这篇新闻并评论称,“同样是民生项目,摩托车摆脱一禁了之还有多远呢?”
适度放开“禁限摩”,在当前语境下,不仅有助于解摩托车企业的“燃眉之急”,也能够对稳就业、促消费产生更强的托底力量。这可能也是有人将之与“临时占道经营”被放开的做法,予以相提并论的原因所在。而它们在本质上,都涉及到社会管理尺度与正常市场活力的关系。因此,不管“禁限摩”政策能不能就此撕开一道口子,它都应该让管理者对“一刀切”的社会管理偏好和政策边界,有更多警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