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6-1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处于寺院中轴线末端的万佛阁,是报恩寺最高、面积最大的一座建筑。阁高24米,总面积572.5平方米。平面呈回字形,为30柱5开间三檐四滴水楼阁式建筑。装饰华丽,雄伟壮观,在建筑学、力学、工艺学及抗震等方面都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是集建筑、雕刻、泥塑、壁画艺术为一体的艺术之宫。 平武报恩寺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 为研究明代建筑的结构形制及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万佛阁位于报恩寺建筑群中轴末端, 坐西向东, 分上下二层。阁内一层有彩塑13尊, 共计104.71m3, 其中殿内正中供有佛祖说法彩塑一组11尊 (主佛释迦牟尼和两侧“十大弟子”) , 主佛前还有2尊高大彩塑, 为明代王玺、王鉴父子之像。其主体结构为明代所制, 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姿态各异, 工艺技法在四川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
进入阁内底层,迎面是一座长长的佛坛。正中彩塑如来佛讲经说法佛像一尊,佛像、莲台通高5.5米,左右两侧又塑“十大高僧”立像,像高3米。他们凝神静听,若思若虑,表情多端,容貌各异殿中佛坛前面尊官人塑像,为修建报恩寺的主人王玺、王鉴父子之像。他们左右侍立,恭听讲经说法,神情十分虔诚。
阁内楼上楼下的壁画,满绘壁画,面积达328平方米。画面内容为“护法图”,人物高达3米。有神情温肃的“帝君”,也有凝目欲语的“玉女”,还有张口怒目,威武雄壮的“金刚力士”。各种人物高低错落,左顾右盼,周围再衬以云天缥缈的背景。颜料以朱红色为主,服饰间描以金线,色泽鲜艳,内容丰富,为明代壁画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万佛阁是报恩寺的最后一个大殿,是第三个院落的主殿。建于单层须弥座上,外观两层,重檐三滴水。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上下两层均设回廊。下层外檐柱间三面砌筑砖墙,正面明间、次间设隔扇,稍间砌坎墙。上层回廊立于平座之上。楼阁主题部分为殿阁式结构,有通顶柱框、辅作层、屋架层层叠而成。
万佛阁和其他殿堂一样,采用全楠木结构,所有柱、额、梁等都采用上等的金丝楠木构成,有斗拱200余垛。
万佛阁内佛像的佛像前有王玺父子塑像。两人文官装束,分立于佛前左右,他们是寺中仅的王玺父子像。
万佛阁壁画都是明代精美的艺术品,是一处集明代中期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艺术殿堂。那些壁画形神兼备,色彩绚丽,是研究明代民间绘画极有价值的实物。画面上有身材高大、情态肃穆的帝王君主;有手捧贡品、端庄秀丽的天神玉女;有体形骠悍、面目狰狞的天王力士;还有两手合十、神情谦恭的寺庙僧侣。各种人物画像高达3米,高低错落,左右顾盼,周围衬以流云仙气,并与阁内供奉的金身佛像有如众星拱月,前后呼应,动静相衬,生动地构成了一幅庄严的“护法图”。
万佛阁后侧有斋房、库舍、龙神祖师之堂等建筑围绕。
视频原文观看
1979年、1988年四川省文化厅拨款维修万佛阁。
200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30万元维修大悲殿。
2001年国家文物局拨款20万元配置安防设施。
200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80万元编制了报恩寺文物保护规划。
200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100万元维修了华严殿。
2000年以来先后筹集800多万元实施了广场,寺内地面工程和周边环境改造工程。
殿内佛坛前这座石雕圆香炉,是报恩寺各殿石雕香炉的代表,是精品中的精品。香炉通高1.8米,共分6层,上面刻有手持各种乐器的乐伎,千层百瓣的奇花异草,活蹦乱跳的群狮,还有张牙舞爪的云龙,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整个香炉造型新颖,玲珑剔透,精巧别致。楼上有楠木整雕而成的7座佛像,佛经上称为“七佛”。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合婆佛、拘楼孙佛、拘那舍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根据权威机构扫描化验结果
主要制作结构为:木骨架—草胎—泥质地仗—灰层—白粉层—颜料层。首先以木质框架做骨架, 然后在其上缠以草绳并加草胎对木质骨架进行保护, 同时起到增大黏土附着力的作用以方便挂泥。地仗以夹大量稻草的粗泥打底塑形, 然后依次覆盖含少量稻草的细泥和掺有棉花的灰层, 最后涂刷白粉层并在其上绘制颜料层。
(1) 彩塑制作结构:从内至外依次为木质骨架—草胎—泥质地仗—灰层—白粉层—颜料层。
(2) 彩塑制作材质: (1) 颜料层使用了黑、白、黄、红、绿、蓝6种主要色系的颜料, 其中黑色为炭黑, 白色为石膏夹石英, 红色为朱砂, 粉色为朱砂夹石英, 黄色为铁黄, 绿色为人造绿铜矿;12、13号彩塑上的蓝色颜料为现代染料酞菁蓝, 判断12、13号彩塑有后人补绘痕迹。 (2) 白粉层主要成分为石膏。 (3) 灰层主要成分为石英、白云母、钙长石和斜绿泥石等, 由于斜绿泥石的存在导致灰层成青灰色;加筋材料为棉。 (4) 泥质地仗分粗细两层, 主要成分为石英、白云母、钠长石、绿泥石等;粗泥层含有较多的稻草纤维;泥质地仗与当地土的成分及粒径分布相似, 判断其为就地取材。
大雄宝殿和万佛阁内现存300多平方米的珍贵明代壁画,这当中有帝王君主、天神玉女、天王力士和寺庙僧侣等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高低错落,左右顾盼,周围衬以流云仙气,并与阁内供奉的金身佛像前后呼应,动静相衬,生动地构成了一幅幅庄严的“护法图”。 壁画构图生动,笔法精炼,线条流畅,色泽艳丽,穷工极态,真是出神入化,它是报恩寺中的珍贵遗存,也是我国明代壁画中立中的精品,据考证,阁内全部壁画均为明代所绘制,采用沥金贴金和金线描的手法和矿物质的颜料,因而至今线条清晰,色泽艳丽,金碧辉煌,完好如初。
大悲殿殿高16米,为16柱重檐歇山式建筑,总面积369平方米。殿顶为黑色琉璃瓦盖面,绿色琉璃瓦剪边。东西两侧山花各拼装“群狮戏绣球”图案,嬉戏的小狮俯仰转侧,姿态各异,生动活泼,天真可爱。檐下斗拱每层装饰各不相同,门窗装修古朴典雅,天花藻井制作考究全部绘制龙凤花草图案,构图生动,色彩淡雅,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丰富多彩的斗拱,也是报恩寺一大物色之一。斗拱是古代大型木结构建筑物的重要构件之一,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功用。报恩寺除山门之外,其他木建筑均大量施用了斗拱,总数达2200余朵,种类达48种,变化无穷,装饰各异,被建筑专家誉为“斗拱博物馆”。
气势庄严、灵验的千手观音,全身贴金,头戴宝冠,身披菁纱,璎珞垂地,赤双足,立于仰覆莲花宝座上,体态柔媚。正身以一根千年楠木精雕而成,高9米,身后呈扇形密布1004只手,这些手前后参差,左右环绕,互不遮掩,悬空排成15道圆孤,抬头凝望,婉如一朵巨大而怒放的金菊,美丽壮观。
殿中置须弥座式石砌佛台,台上供奉千手观音菩萨像一尊。观音像连台通高9米,全身贴金,赤双足,稳立于仰覆莲花宝座上,头戴花冠,身披菁纱,璎珞垂地,体态柔媚,造型优美,高大匀称。观音正身躯干为一根巨大的楠木精雕细刻而成,一头四面,头顶重塑宝塔式的三面小头像,肩上的两只大手高举无量光佛,背后呈扇形密布着1004只手,每只手掌分别刻有一只圆睁的慧眼,分别拿着不同的佛门法器。这些手前后参差,左右环绕,上下重迭,与不遮掩,悬空排列成15层圆孤,宛如一株怒放的金色菊花,千姿百态,美丽壮观。此千手观音雕像国内罕见,为报恩寺一绝。用整块木头雕刻而成的千手观音,全国仅此一个。
殿内壁上,塑有反映观音生平事迹的《香山壁记》。壁塑生动地记叙了观音由人到神的生平事迹。布局严谨,主题突出,造型生动,情节感人。是不可多见的壁塑艺术精品。
报恩寺为殿堂建筑,佛像设置不同于一般佛寺,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寺内巍峨严肃的佛像以及传奇的“由来”最为吸引人,个中精彩完整的传说、“野史”更是数不胜数。然而,报恩寺的“传奇”并不是空穴来风,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事实依据的,这些都是 由寺庙内的生活了数百年的“老者”不断地通过一辈又一辈的平武文人智者传承着,才得以让现世看到了保存如此完整的报恩文化。这些孜孜不倦的“老者”就是报恩寺内的碑文。报恩寺的历史在碑文中都 可被一一找到记载。
大雄宝殿后门,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一座宽敞幽静的庭院,这是寺内第三进院落。庭院西端是高大雄伟的万佛阁,院中的南北两侧,有两座造型奇特的碑亭。
两碑亭均为16柱重檐八角攒尖顶式建筑,亭高15米。南北对称,结构一体。两亭之间,有古柏两株,枝繁叶茂,夹道耸立。亭树相映,蔚为壮观。亭内各有石碑一通,分别矗立于巨大的??背上。传说它是龙之九子中的龙大,力大无穷,被派来驮碑。碑身用云雾墨石制作,通高665厘米,宽113百米,厚42厘米。碑首浮雕云龙,高120厘米。北亭碑正面刻“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的御笔圣旨,背面刻“敕修大报恩寺碑铭”。南亭碑正面刻皇上准修报恩寺下属14处小寺院名称,背面刻“敕修大报恩寺记”。这两通碑是研究报恩寺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大雄宝殿与万佛阁之间,矗立着两座造型奇特的碑亭,北亭内竖着一通高大的石碑,人们俗称“圣旨碑”。阳面镌刻明英宗圣旨,阴 面镌刻有敕修报恩寺碑铭,故该碑又称作“敕修大报恩寺碑”。
阳面碑文:“奉圣旨,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钦此钦遵,修理报恩寺一所,转轮藏一座,完备安放藏经,祝延圣寿,具本谢恩外。大明正统十一年十一月吉旦土官佥事王玺建立”。全文共65 字径16厘米,字体疏朗,行笔遒劲。
阴面碑文:“物之大者,莫有过于天地也。惟圣人之心,为能包括焉......我铭贞石,传之无穷。大明正统十一年,岁次丙寅,春三月 上浣。赐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釜川李本撰。儒士吉水黎延书丹并篆 盖。是岁冬十一月吉旦立石”。(全文共计714字)
该石碑阳面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皇帝亲笔书写时,故意将土官下多点了一点,民间传说,意味皇帝警告王玺安分守己,否则让你人头 落在土里。且书写“王玺”二字之时,“王”字比“玺”字大了许 多,民间也传说,皇帝意语“你王玺再为政一方,也是我王的的臣子,永远大你许多,压的你永世不得翻身”。阳面碑文说明,朝廷对于这所宫殿式的寺庙,心里并不畅快;那么又是如何得以保存和顺利修建的呢?这既是阴面记载的内容。阴面碑文一开始首先颂扬当时作 为龙州宣抚司土官的王玺创建报恩寺之功德,赞其“忠君爱国,人臣之本心也。建寺奉佛,忍心之至善也。然势有可为而不为,理不可为而为之,均之不得为忠君爱国。不忠君爱国,必孤君恩而惘之所极, 则福亦何至而生哉?”接着又赞扬王玺聪敏,还颂扬了王氏家族历代功德。接着说明了王玺懂得“一饭不忘”之恩,“故以势之可为,惟 例”,建寺祝寿之事得到了明英宗的恩准。细品碑文内容,皆是颂扬王氏忠君爱国,忠心耿耿之词。加之圣旨一下,王玺为表忠心,更是将圣旨原文拓下,做成石碑,立于寺内,再在背面附上自己的衷心, 这也是报恩寺顺利修的根本原因。
明敕修大报恩功德之碑记(详见楼上)立在天王殿右侧。碑身和碑帽通高388 米,宽128厘米,厚19 厘米。碑文楷书书写,竖行,共计754字
此碑系明天顺四年(1460年)龙州宣抚使薛公辐之子薛永隆。龙州宣抚使副使李爵之子李胤实,龙州宣抚司佥事王鉴之子王瀚,为颂扬先辈王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创建报恩寺之功德而树立的 功德碑。碑文赞颂王玺一心信仰佛教,大力弘扬佛法,“以善感 人”,“自其教入中国,禅宗寝盛,三尺童子皆知其慈悲利益。故可 以化冥顽,抑强梗羽翼乎”。接着记述了王玺创建报恩寺的目的, “无非欲人向善。大作功德,广种福田,俾人人皆兴起向善之心,而 悖逆作慝者渺矣”。碑文还说明了王玺修建报恩寺的经过,“奏于帝 廷”经营七载,始克完成。最后碑文还记述了宣抚薛忠义、副使李爵 等人后嗣们继续完成先辈未完成之事,便刻石碑,以示后人。
敕修大报恩寺继葺碑(详见楼上)竖立在报恩寺天王殿左侧。高386 厘米,宽 129 厘米。碑文从左至右竖行楷书。全文917 字。内容主要颂扬了龙州 宣抚司王玺奏建报恩寺之功德,以及王玺之子王鉴袭任父职后,继续 完成先父未尽之事业。碑文记载“功德谨玩,公遽即世,今景昭又袭其荫,即以继述为事,功之未备者,咸为修葺”。修葺的主要内容有 “七佛圣像、藏经函具、钟鼓法罄器用之类、悉造塑铸饰等”。
北回廊轴线两侧以34间回廊围绕起来,构成廊屋周匝的总体布局。
斜廊以四根方柱支承卷棚顶,四周不挨靠任何建筑,却经受了历史上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至今安然独立,平稳牢固。为大雄宝殿,增加了气势,也为王玺家族和龙州官员,在大殿中为皇上祝寿,雨天行走方便,大殿内部装修内容丰富,檐下斗拱,精巧华丽,雀替花板,图饰粉绘,绿瓦翠柏,交相辉映,使大殿显得更加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体建筑及精华所在,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高19.6米,总面积571.2平方米。殿的左右两侧斜坡通道上,各有如意斜廊一重(俗名四不挨)。斜廊为四方柱支承大式卷棚顶建筑,建立在倾斜10度的斜坡上,不用钉栓,四周不挨任何建筑,还经历了多次强烈地震,仍安然独立。这在建筑史上堪称一大奇迹,为报恩寺所独有。
大殿装修颇为繁富。殿内地面墁以黑色琉璃方砖,砖面浮雕浅刻,画面以云纹、灵兽为主,构图生动,技法高超。殿内后槽,筑有面阔3间的高大佛坛,坛上端塑三尊主佛。佛像连台通高7.5米,中间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迦叶诸佛),右为未来佛(弥勒诸佛)。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头戴宝冠,阔面方颐,鼻高耳垂,身披袈裟,前胸袒露,肩宽腰细。三尊塑像全身著金,双目俯视,微笑欲言,显得肃穆而又慈祥,各自结跏跌坐于仰覆莲花宝座上。佛像背后,各有泥塑贴金莲瓣背屏式背光一道,高约8米。上面以瑞云、灵兽、大鹏、蛟龙排成图案。边缘为火焰纹,制作复杂精巧,富有强烈的神秘色彩。殿内供桌、香炉、木鱼等制作无不精巧,工艺绝伦。释迦牟尼佛前,供有“当今皇帝万万岁”的九龙牌位一道。这是王玺及龙州汉番官民,向皇帝“祝延圣寿,报答皇恩”的标志。左右墙壁上是珍贵的明代壁画--“十二圆觉”像。
在大雄宝殿的佛像前,供有一块“当今皇帝万万岁”的九龙牌位,牌位高约两米,由金丝楠木雕琢而成,边缘透雕九条云龙,该牌位是报恩寺建造者王玺及龙州官民向皇帝“祝延圣寿,报答皇恩”的标志,是报恩寺的珍贵文物。
这座寺庙始建于明朝时期,报恩寺并非一个普通的民建寺庙,即使是个门外汉一眼也能看出来,寺庙里里外外全部仿制故宫修建。整座寺庙当中的所有佛像,大多数都是摆放得有些错乱。最开始并不是寺庙,而是当地的土官为自己建造的宫殿。在布局上和故宫的前庭非常相像,并且在建筑风格上也高度一致,建筑结构也都是采用的木质结构,并且运用了数量众多的金丝楠木,如此可见其珍贵奢华。另外还有色彩鲜艳的琉璃瓦,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并且在建筑图案上很多龙形图案,不管是横梁还是房顶这种龙的图案是非常丰富的,甚至在数量上接近上万个,按照当时朝代的制度,作为民间建筑这是有所僭越的。这座藏在深山里的故宫,肯定是为当时的皇帝所不容的。
所以当时的皇帝派人来查看,结果派来的人在途中受到了土官的贿赂,从京城到达平武用了三年的时间,到达时土官已经将宫殿改成报恩寺了,里面供奉着佛像,庙宇的风格非常明显,并且殿前也立着报恩寺的匾额,最终土官躲过皇帝的调查,报恩寺也得到了皇帝的赐名。
大悲殿殿高16米,为16柱重檐歇山式建筑,总面积369平方米。殿顶为黑色琉璃瓦盖面,绿色琉璃瓦剪边。东西两侧山花各拼装“群狮戏绣球”图案,嬉戏的小狮俯仰转侧,姿态各异,生动活泼,天真可爱。檐下斗拱每层装饰各不相同,门窗装修古朴典雅,天花藻井制作考究全部绘制龙凤花草图案,构图生动,色彩淡雅,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丰富多彩的斗拱,也是报恩寺一大物色之一。斗拱是古代大型木结构建筑物的重要构件之一,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功用。报恩寺除山门之外,其他木建筑均大量施用了斗拱,总数达2200余朵,种类达48种,变化无穷,装饰各异,被建筑专家誉为“斗拱博物馆”。
平武报恩寺, 全称为“敕修报恩寺”,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恩寺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 为研究明代建筑的结构形制及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其主体结构为明代所制, 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姿态各异, 工艺技法在四川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
平武县城一角
报恩寺既是一座完整的佛教建筑群,更是一座优美的艺术之宫。非常之人以非常之才,干了非常之事,成就了非常之功。其方位选择可谓匠心独具,平面布局又设计考究,单体建筑即严格按照宫殿式手法建筑,细部装饰又灵活运用了地方技巧,处处无不体现古代匠师的艺术才华。除山门为单檐五开间悬山式建筑,其余多为重檐歇山式建筑。这些建筑,屋面施琉璃配件,色调饱和;天花藻井绚丽多姿;檐下斗拱千姿百态,翼角装饰玲珑剔透。寺内彩画古朴雅俗,殿内佛像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古雕泥塑构图巧妙,内容丰富。
报恩寺内处处都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斡旋的智慧与心机圣旨碑上每句开头的字连起来便是圣恩圣恩四字,且书写“王玺”二字之时,“王”字比“玺”字大了许多,将自己的名字缩小,表示在皇帝面前,自己永远渺小。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雕刻了“当今皇帝万万岁”的九龙牌位。当今皇帝,不指任何一位,从而使报恩寺躲避了许多历史上的劫难,才能保留至今。是一处集明代中期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艺术殿堂。
青山环绕,涪水相依,华美的报恩寺历经风雨变幻,依然守护着平武一方土地,一方山水。推开报恩寺红色而厚重的大门,岁月的斑驳痕迹传递至心,阶梯上的深浅诉说着多少人的祈愿,长数百年,如亭如盖依然焕发勃勃生机,等待着为你诉说……。亦宫乃庙,隐藏着多少秘史,然时光悠悠,唯时间不老。古木森森,砖瓦寥寂。形骸依然美轮美奂,精神却已消弭一空,古刹名寺早已不是了因解缘的安心所在。曾经的金碧辉煌,曾经的香火繁盛,也已云烟过眼,人间多少事,只需一夜长。好也罢,丑也罢,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已显得微不足道,如今的报恩寺一色的楠木构造,千奇百巧的斗拱,精巧奇妙的转轮经藏,百态千姿的龙,千手千眼的千手观音,美仑美奂的壁画已是先人给予我们的最好馈赠。
梵刹西天住美方,晓钟常带雨花香。
松阴月转维摩室,竹影风清般若房。
远透声音三界彻,忽来心事五更忙。
劳生多少黄粱梦,催醒人间一夜长。
平武令杜致远的《报恩晓钟》已隐隐说明一切一切。
翠柏掩映,殿宇轩昂,万龙恣肆,壁画飘逸,书法端庄,文词古雅、金碧辉煌;类若艺术殿堂,遍地的香灰、繁缛的仪轨、高玄的卜辞、求神的香客,沧海桑梓,佛法已悄然蝉蜕、黯然远引。王玺父子似乎说,对你这个隔了五六百年的后来者,我一切都无可奉告。从王玺连同其子王鉴历时20年的的明代“原装正品”报恩寺里走出来,融入的芸芸众生。
具体位置:AAAA报恩寺景区位于平武县县城内,距成都294公里,G247国道可直达景区。
进出交通:外部交通:从成都昭觉寺车站乘坐大巴经G5京昆高速131公里后转国道247到达平武客运站。内部交通:平武客运站可步行或乘车直达景区。
周边关系:周边拥有许多著名景点、景区。有明代城墙、古城门,王朗自然保护区、蜀汉江油关,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白马藏乡,虎牙大峡谷等风景区。(来源国家地理网图)
姚波/收集汇编 2020-6-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