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当初规划的停车泊位与现实的停车需求有了很大的差距,为了缓解这一社会问题,政府通过挤占公共资源,增加临时停车泊位方便大众。本是一件利民的好事,如果没有把握其核心内涵,执行部门可能会将这一好事办成闹心事。近日,笔者在巴中城区走访了一下,发现了不少问题。 巴中城区现有的路面临时停车泊位约5000个,分别经历了全安停车公司、鑫鸿福公司和巴中市交投运业集团负责收费管理,收费标准基本是2元起步,4小时后每小时1元,但执行起来基本上是2元随停(不要票,请问交投公司能做到停车收费颗粒归仓吗?),而正规的地下停车库的收费标准一般是5元起步。 街面2元廉价停车收费的现状使得巴城现有的5000多地面临时停车位经常一位难求,而相邻的地下停车库却空空荡荡。临时停车泊位开展收费管理,本意通过利用经济杠杆抑制停车需求、缓解市区停车位紧张的矛盾,改善道路交通状况,保障交通安全畅通。现在有些小区的住户,如果小区门口有临时停车位,业主宁愿将车停在街面,也不泊入小区车库(小区车库停车费每月一般是150-360元),也就形成了本来很窄的街道,因为这些本来入库的车辆长期停放,形成交通拥堵。 在路面临时停车收费这事上,成都市的做法值得借鉴。成都市在2012年开始在主城区将地面临时泊车位划分为四类,按照地段及路面拥堵情况分别设为紫红色、绿色、蓝色、白色四种颜色的停车位,其中紫红色的高达10元起价,每小时几元的增加,常常一次停车费高达几十元。通过经济杠杆调节,让很多有临时停车需求的人即停即走,若时间花费较长,则会考虑去专业停车场停车,这样街面也不至于长期挤占,较为通畅。按巴城现行的路面停车收费政策,即使再规划5000个,估计也不够吧,只会将附近的停车库的车辆都吸引到地面来停放而已。 希望巴城的交警支队在规划地面停车位时也应注意,现在一味的追求增加地面停车位来展现便民化服务,在某些不适合的区域(如公交车站前后30米内、不是很宽的横街等)也设置了停车位,这样做,究竟是不是只方便了部分有车群众而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出行方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