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917|评论: 0

南河坎的渡口和五道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7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河坎的渡口和五道桥
                                                                                        凡丁
       历史上,南河坎除十方堂有渡口外,还先后有:蒲江桥、浮桥、康济桥、川南第一桥,以及老南桥。
       分别考述于下

       南河渡
       南河渡即十方堂渡口,又称义渡,在今邛窑遗址公园后门河边。此渡离南城门约二里,离衙门口约三里。
       清康熙《邛州志》(修成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05)八月)55p载:“南河渡,州南三里,通蒲江县道。”
       清嘉庆《邛州志》352p载:“南河渡,州南二里许,为上通省城,下往沪藏要路。其水上通夹门关、镇西山在州西齐口交合,又通䢺水,在州西三里许两河口(今黄坝大桥)交合,下达新津河。嘉庆八年知州胡廷章招募渡夫八名,…冬搭浮桥,…两岸勒碑,遂为义渡。”
       此义渡根据《清处士封曰伟墓志》记载:嘉庆八年知州胡廷章所“招募的渡夫八名”,系下封营封氏五代祖封曰伟,继下坝何天阳之后,续捐良田五亩,作为艄公开销,“独立为之兴设义渡以济往来,又于汪山脚下(乾隆修路碑)砌石路数百丈,”往北到程巷子、北岸屈巷子“直近南门。”
       清道光时,“州牧宣公为之旌其门曰:樂于为善。”以上善举持续到1950年。
       南河渡最后一任艄公名:何学元。2016年笔者调查他时,年纪约88岁。从民国末年至1980年前后,皆在南河渡口上以撑渡船为业。
       浮桥
       清嘉庆《邛州志》352p载:“南河渡……冬搭浮桥,两岸勒碑,遂为义渡。”可知南河渡与浮桥位置相近。
       此浮桥当地人叫:羊圈子桥。在原陈巷子口,直通南河北岸的原屈巷子(今玉带街南口)古街,据说此桥使用到建国初期。
       该桥用木头捆绑成若干叉子放置河床,上搭木板,每年十月搭建,次年四月将叉子、木板收拢放置于十方堂庙门旁边,1950年后则放置于铁祖祠河边的木屋中。四至十月的丰水期,靠渡船摆渡行人客商往来两岸,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民国时期放置过桥板的地方,还因此躲过了哄动一时由军阀参与的、掘地三尺盗掘哄抢邛窑瓷器的浩劫,1953年以后,曾经堆放过桥板的地方,陆续出土了“一红动天下”的釉下铜红罐和其它色彩的陶瓷器,后为尚崇伟先生收藏。
       数年前,我在向十方堂原住民黄树明、何绍清、杨本禹、何学元、胡某等调查时,他们说:“程巷子口原先有一道记录捐款人的功德碑,1953年连同十方堂寺庙中的佛像和金牛庵、铁祖祠中的塑像等,一起被打毁,有些石碑被人搬至家中砌猪圈。”
       从调查结果看,有关浮桥的情况,与清嘉庆《邛州志》记载相符。
       文笔桥
       在州南五里,左为蒲江要路,旧名蒲江桥。因近文笔山,故名。
       民国《邛崃县志》113P载:“文笔山在土地坡之东,昔人以此为南山而建石塔,以鹤林寺为西山而建砖塔,风水之说也!”
       清嘉庆《邛州志》(修成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九月)352p载:“旧有石桥基址,(在)古渔唱庵右”。说明清代以前便有“南桥”,而此“南桥”是石桥,位于宋代便有的渔唱庵右边。
       但是,南河在明末清初曾经改道,古河道在今土地坡下绕文笔山脚后向东。此座清代以前的石桥毁于洪水后,嘉庆时还见有石桥基址,位置应在文笔山的脚下。
       乾隆五十八年(1794),州民在文笔山下重修的石桥,取名为:文笔桥。
       此桥因通蒲江县,民间习惯叫法和历史记载,都称:蒲江桥。
       此说见嘉庆《邛州志》352p载:此处石桥,“旧名蒲江桥。”说明现存的文笔桥,是因为“古渔唱庵右”的“旧有石桥”—蒲江桥被冲毁后,于乾隆五十八年异地复建的。
       而“古渔唱庵右”的“旧有石桥”,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南河上的桥!即:蒲江桥。而蒲江桥的始建年代,应不晚于明代。
       康济桥
       此桥在“羊圈子桥”(浮桥)下游约六、七百米的地方,具体位置在今“河心岛”处,分南、北两段跨南河和河心岛,北桥头经原周巷子、关羽庙、东岳进城。此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尚在。南桥头的路通往:大通街、蒲江桥 或 土地坡以远。
       建桥碑在南岸,用砖砌成,形制像川南第一桥碑,但要小一点。
       但是,当地人却习惯叫康济桥为:“矮子桥”。
       据形容,“矮子桥”形制类似现存的马湖平安桥,两头桥墩高,桥孔下可行船,中间桥面低,便于丰水期溢洪。
       上说与成书于清嘉庆二十三年的《邛州志》352p记载相符:“嘉庆十一年(1807),署知州俞廷樟议修石桥。十二年(1808)知州黄为琳起工,建南道成基题名曰:康济桥。(规划)长七十八丈,一十五洞,马道(引桥)宽三丈五尺,高约三丈。十七年(1813)知州袁传箕曾议劝捐,未竣其事。”
       即:
       由于建桥经费不足,将原规划的“桥高三丈”缩减之后,建成为一座“矮子桥”。

       民间称其为“矮子桥”的原因:一是此桥中间低,并且分为两段,中间一段借用河心岛的岛面;二是相较于清道光辛卯(1831)年建成的“桥高五丈、宽三丈、长一里”的“川南第一桥”而言。
       由于“矮子桥”的风格独特,且能降低建桥成本,后来应用于修建马湖平安桥和葫芦湾的石桥。
       当清道光辛卯(1831)年“川南第一桥”落成后,“矮子桥”逐渐废弃;又当光绪十四(1888)年“川南第一桥”毁于洪水后,“矮子桥”曾经恢复通行;再当光绪二十四(1898)老南桥建成以后,“矮子桥”被彻底废弃。民国时期被国民党政府拆除修建南桥头的碉堡,仅存的砖桥碑,于1958年拆毁作它用。
       1952年土改运动中“减租退押”斗一个地主婆时,一名女工作队员用玉米芯插其阴道,又以猪鬃透其乳房,逼她上缴金银财宝,该地主婆忍受不过,于是将该工作队员骗至此桥头,突然抱着她跳进水沱之中同归于尽,此后那位工作队员被评为烈士。
       川南第一桥
       清道光辛卯至壬辰年间(1831-1832),州牧宣瑛、州人罗泗龙倡导修建的“川南第一桥”,所用石材,取自松安桥旁优质的红砂岩石。下坝人李洪楷捐出一匹山的树木,用于修造桥楼。李洪楷:号兰亭,生于嘉庆癸未年(1803)12月22日辰时,故于光绪丁未二十二年(1897),终年94岁。(见油榨乡《堰平村志》)
     “川南第一桥”高五丈、一十五洞、长一里,历二十个月而成。建成后由临邛名士吴江(注)题桥联:“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江山如画,天府南来第一州。”此联脍炙人口,被收入全国名胜楹联中。
       新建成的川南第一桥,南北两端的路,分别在桥头的两边而非正中间。
      北桥头:路东通宝林、固驿以远。路西经玉带街进临邛城。北至文昌宫的路,为1931年建“川康公路”时才开辟。故桥头正中位置,是川南第一桥的落成碑,和一片包括渔唱庵、镇江王庙、紫云宫等在内的庙宇群落,今皆不存;
       南桥头:正中是接待过往官员的官厅,位置即原南河乡政府处,今为十方村委会和老年活动中心。
       路东经文笔桥至蒲江以远。路西至十方堂义渡及葫芦湾、尖山子、孔明等地。路南经大通街上土地坡至十里铺、大塘铺、雅安、西藏,乃至云南、印度。
       如今南河坎的大东街,为1931年建“川康公路”时开辟。
       插叙
       过去权威专家说:“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而央视有一期《记住乡愁》节目在介绍四川会理时说:“南方丝绸之路始于四川成都的邛崃!”示意图从邛崃分为南北二线,在会理相合,之后至云南乃至印度,并未说“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
       相传
     “川南第一桥”被洪水冲毁的当时,正巧有一行二、三十人的西藏喇嘛朝觐光绪皇帝后返回西藏通过此桥,为首的喇嘛见洪峰中有一条兴风作浪的孽龙,连忙脱下袈裟朝孽龙挥舞,意欲阻止孽龙通过桥下,谁知孽龙将尾巴一摆,掀起更大的洪涛将川南第一桥整体冲垮,桥上的喇嘛无一幸免于难。
       洪水中是否真的出现过龙不去讨论,但是据说后来西藏喇嘛向清政府交涉过灾害的赔偿问题,清政府坚持说是由于为首的喇嘛挥动袈裟惊吓了龙,责任在为首的喇嘛,否则“川南第一桥”不会垮,反过来要问责喇嘛,于是此案不了了之。
       南桥
       川南第一桥建成历经56年后,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六月毁于特大洪水,又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原桥上游建起七十余丈长,三十三洞的石桥一座。相较于上世纪末修建于下游约1千米的成雅公路上的钢骨水泥桥——新南桥来说,普遍被市民亲切地呼为:老南桥。
       老南桥过去是汉藏地区人民互相沟通必经的公路桥梁,尤其在和平解放西藏和三线建设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如今的老南桥虽经数次维修甚至大修,仍然主体未变,还努力地保持着旧时风貌。
       以上多为地方志所没有的记载。

       关于南河曾经改道过的说法
       笔者根根数年前的调查,综合史料和民间传说,认为:现今黄坝大桥(《民国志》称为“两河口”)至文笔山一段南河故道,在十方堂以南的山边,古河道沿胡山碥(土旁)、汪山碥、土地坡、文笔山脚流经“古渔唱庵”到宝林寺以下。明末䢺江发大水,致使东河改道为西河,同时,南河故道亦因淤塞而改道为现今状况。
       所以
       在今十方堂一段南河河道中,过去有成片的古树桩、古屋基、古井、石缸和无数古邛窑器和陶瓷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今玉带广场的河边常有人捡拾到古代邛陶器。北岸的“钱江凤凰城”施工中还出现大型窑包,经考古证实为邛窑,说明原先十方堂与“钱江凤凰城”之间,是连片的古邛窑群落。
       还有
       土地坡以西的胡山碥、汪山碥山脚下过去多泉水凼;1958年,南河公社发动社员在胡山碥、汪山碥山脚下挖泥炭当肥料使用时,发现有渡口石梯、水磨、铁铲、首饰,和大量尚未碳化的树干、竹子、树叶。近年修文笔山至鹤林寺大道时,亦在十方堂以南发现有未碳化的树干。

      
       吴江:(约1785-1860)号春帆,少小聪明,五岁能诗,九岁作擘窠书,二十岁有诗名,二十八岁应试入庠。后游历燕赵吴楚等地,并两游南粤,一去琼州,脚迹半天下,作有《云海问津图》纪其事。回邛后徜徉山水间,对家乡名胜古迹多有题咏。著有《懒海归来集》、《二十六友传》及《草亭存草》四卷。
       其子吴宗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科举人,历官至盐运使。诗承父风,亦有盛名。
       故居在南街下段,解放初作过邛崃人民银行,继被邛崃二轻局布鞋厂占用,2019年打造文脉巷时被拆除。吴江父子墓在西门外弯青杠,毁于1958年公社化时改土造田。
       以上
       主要参考:2004版《临邛镇志》历史人物“吴江”条所载。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