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常抓不懈,必定功不虚掷。近年来严查深治,违规送礼等陋习已成“雷区”,逢年过节送礼大军围堵家门的丑态已成“绝响”。虽成效明显,但顽疾犹存。从赤裸裸的现金、卡券,到理财证券、电子红包;从古董字画、摄影器材,到量身定制的旅游产品、装修套餐;从名包、首饰,到保健品、图书玩具……名目繁多的礼品礼金令人直呼“想象力不够”。有的以“劳动报酬”名义送,假借讲课、劳务、咨询服务、介绍费之名,行违规收送之实;有的找“帮忙推荐”借口送,在接待上级考察时,公款购买土特产品送给考察团成员,美其名曰“请领导帮着宣传”……各种“花式”收送,都试图披上合情合理的外衣。外在表现千变万化,问题实质都是明修风俗礼仪栈道、暗度“权礼交易”陈仓。如何才能破解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老大难问题? 精准监督,靶向施策。用好老办法,将行之有效的紧盯节点、专项整治、巡视巡察等做法继续发扬光大,根据问题新“风向”及时调整火力点,加大监督检查和明察暗访力度,揭开所谓“人情往来”的遮羞布。善用新手段,加强与电信、金融、工商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撕掉送礼变异品种的隐身衣。开拓新领域,发动群众、媒体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不断扩宽监督渠道,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合力围剿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 高悬利剑,从严惩处。突出一个“严”字,坚持零容忍,对逾矩越轨者坚持从严从重处理,绝对不留情面,让心存侥幸者望而却步。突出一个“狠”字,坚持收礼送礼一起查,特别是对公款送礼的从重追究责任,让送礼者“赔了夫人又折兵”。突出一个“痛”字,对于触碰纪律红线的一律点名道姓通报,让违纪者既丢掉“里子”,又失去“面子”,达到通报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 建章立制,规范权力。善治病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塞其起弊之源。在治理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中,既要猛火攻,也要文火炖。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的根源在于权力任性与文化变异,根治送礼之风,必须规范权力运行,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政务公开,减少权力对于资源的支配,在保证权力部门秉公办事上多下功夫,推动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化、制度化,让老百姓不需要送礼就能办成事。必须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纪律意识,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让传统文化中的“礼”回归纯洁美好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