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手书《云吟山》牌匾和瑞云街
凡丁
清康熙《邛州志》〈遗翰〉载:“云吟山,魏了翁大书勒石。”
清嘉庆《邛州志》载:清乾隆29年(1764)冬,因“明末,城楼毁于战火,城墙多处崩塌。邛州知州王采珍主持修补城墙,约一年时间完工,砌石72段,计279.1丈,新增1738座垛口,四城门改建重檐歇山式戍楼:东名:涌泉楼。匾曰:环江沃野;南名:挹翠楼。匾曰:崃山拥秀;北名:跨鹤楼。匾曰:灵绵雾岭;西名:鉴湖楼。匾曰:瑞蔼云吟。”
故临邛城西门至西桥头,至迟在清乾隆时便名为瑞云街,同时还出现:瑞云村、瑞云巷老地名。
《瑞蔼云吟》题匾,源自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了翁丁忧归故里时,曾筑室“邛崍白鹤山”授徒讲学,理宗皇帝于绍定五年(1232)书赠了翁“鹤山书院”题字。书院建成后,魏了翁以汉隶法书榜书“云吟山”牌匾悬于书院。
从明正德十三年(1519)起,鹤山书院历经多次迁徙,最后一次于清嘉庆时期从南街迁建于今书院街,迁建时将“云吟山”牌匾悬于书院二门。
此《云吟山》牌匾系了翁手书原匾修复。
清嘉庆《邛州志》1341P载许兆罴《云吟山跋》
先生文章品行光烛(天地)两间,即汉隶法书(之《云吟山》匾),亦堪千古。余以摄篆,假馆于斯,得瞻手翰。但为风雨飘摇,惜多剥落,窃虑年深磨灭,爰命江西从孙振基勾剔尽刊,制额悬祠,用垂不朽。
有以下两首宋人诗为据,说明“云吟山”在古临邛。
清《嘉庆邛州志》1225p《临邛杂诗八首》其中题为〈宋嘉定间知州事张方瑞庵得古井甚甘,为再瓮之名集曰亨泉遗稿〉诗曰:
云吟山顶暮烟碧,渔唱庵头新月黄。别院风清谁展帙?孤舟人静自呜榔。
同篇另一首诗(摘句):
天柱南湖影,云吟北寺钟。何心安别馆?随意数奇峰。
以诗推知,所谓“云吟山”是形容山之云气,不是具体指哪一座山。广义的“云吟山”指云蒸霞蔚的邛崃西部群山;狭义的“云吟山”指白鹤山区,为宋代白鹤山的别称。因鹤山书院原在临邛白鹤山中,故了翁手书“云吟山”牌匾悬于始建的鹤山书院,后随书院迁移。
另有一说“云吟山”在夹江,可能因魏了翁出生于夹江的高氏,过继与“邛州蒲江”魏氏。又因“鹤山书院”全国有多处,相同的“云吟山”牌匾可能都有复制,故“云吟山”也不会只有一处,但是了翁心目中的“云吟山”在古临邛是肯定的。
邛崃鹤山书院的“云吟山”牌匾,长约3.3米,宽约2米,厚约20厘米,用两塊金丝楠木拼接而成,通体漆黑,字迹描金。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光绪帝颁布诏书:“废科举,兴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书院街之鹤山书院改建为邛崃、大邑、蒲江三县联办的:邛大蒲联合中学。
抗战前夕的1934年,城隍庙旁之武庙(又称关羽庙,建于明代)被用作“成都陆军军官小学”学前培训。1937年又用作眉山专区出川抗战将士培训基地,同时将鹤山书院用于学员住宿区。
当时邛崃文化名人张开阳、蔡月岩、顾俊卿等,为了保护了翁手书的“云吟山”牌匾,连夜将其移至考棚,藏于梁架之上。
1944年,邛州考棚改建为:四川省立高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更名为:邛崃一中。
1984年,邛崃一中欲建教学楼,当拆除旧“考棚”时,《云吟山》匾额重现。该校学生唐文栋飞报县文管所,所长魏朗和杨玉光先生现场抚之,不禁泪流满面,喟然叹道:“这是如今仅见的了翁先生遗物,它传承的是临邛文脉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