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936|评论: 29

历史上的三座临邛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6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上的三座临邛城
                                                                                        凡丁
       秦筑临邛城
       临邛城始建于公元前311年的秦惠文王时期,为张若所筑,位置在西河河床以西。南城墙基础在尖山子(注)至西河中,距西桥头约600米;西城墙基础在一片台地边缘;东城墙基础在西河中心;北城墙基址距西桥头约2000米,今称为:黄泥巴墩墩。
       秦筑临邛城为方城,秦制(注)长二里,宽一里。如《华阳国志》〈蜀志〉所载:“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由于临近当地原住民族的邛人方国—邛都国,故名:临邛城。
       筑城原因,据《华阳国志》载:“秦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意欲伐楚(时),司马错力主:‘蜀有杰、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供兵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
       张若所筑的临邛城,仅是一座军事城堡,秦始皇时将移民安置在今称的瓮亭公园和文君井为中心一带,并将临邛县治所设于此,但是没有城墙。此处依托南河水利,逐渐形成集农业、冶铸、陶器生产和商品贸易的生活区。
      《现代汉语词典》对“城市”的释义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为主的地区,通常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汉文帝时期,卓王孙以佞臣邓通的名义私铸铜钱时,将“基方十里”的“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其范围包括土地坡脚下至今临邛城一片,约合秦制十平方里,约等于秦筑临邛城50倍的面积。
       由于这一带区域历代人口集中,虽然没有城墙,但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超过农业人口,被宋代人认可为古城,明代称为:州南旧县 或 临邛旧县。
       清人罗衡斋(注)在著名的历史画卷《川南第一桥图》中,明确地将“土地坡”一带的山标注为:古城山 和 铜官山。是根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临邛县南二里有铜官山”。
       因秦筑临邛城和西汉筑公孙述城,两城的护城河,皆在今黄坝大桥以上的石灰包合南河,与今称的土地坡一线之山正好二里。

       西汉筑公孙述城
       清康熙《邛州志》41p载:“公孙述旧城,即古邛州,西汉公孙述所筑,在今城隍庙(指康熙以前的城隍庙,在善恶坝)右侧,高垠直下路口,土城是也。”
       西汉末年,王莽时期(公元9—23年)之“天凤”年间(14-19年),“导江卒正公孙述”新筑临邛城,并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四月称帝,国号“成家”,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公元36)年止。此即《大明一统志》中:“公孙述城在‘邛县’,即古邛州城。西汉末,公孙述为导江卒正,驻临邛,即此城也”的记载。
     “公孙述城”位置约以“君平广场”为中心,包括唐代龙兴寺(遗址)在内,北至汽车64队,南至啤酒厂一带。
       元朝末年
       红巾军的统军元帅明玉珍从巴地入蜀,占据成都、临邛,初时定都重庆,1361年成立夏政权,自号:陇蜀王。改元:天统。统治今四川以及陇西南,包括陕西西南部及青海、甘肃南部地区。
       由于古临邛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故西汉筑的公孙述城,实际上成为明玉珍所建立的夏政权中心。从1361年明玉珍称帝,1365年其子明昇继位至1376年,夏政权共长达16年。
       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晚于明玉珍称帝时间七年。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亲率大军讨伐明昇,被明将汤和灭亡在公孙述城内,之后,朱元璋下令将出过三个皇帝的“公孙述城夷为平地”,还将“邛州”降为“邛县”附属嘉定州(今乐山市)。
       公孙述城被夷为平地并降为邛县后,成为:临邛废县。故《大明一统志》又记:“临邛废县在邛县,汉置,属蜀郡,隋属雅州,唐、宋为邛州治,元省入州。”
       又
       清康熙《邛州志》41p引〈旧志〉载:“临邛旧县,(在)州南五里,秦时置,元并入邛州,(元代时)州治在公孙述旧城。”
       同《志》48p载:“邛州治明代在南街近北,为古邛县,洪武九年隶嘉定州……兵燹毁,康熙五年重建,州判所在州治东(即东街)。”

       明筑临邛城
      《大明一统志》记:“卓王孙宅在‘邛县’南五里,基方十里,耕者往往得铜钱。”
       这是因为“公孙述城”被夷为平地后的明初四十年(1376-1416)中,“邛县”没有城廓,《一统志》只能根据原先“公孙述城”的方位来记载,本来是再清楚准确不过了,但有史志研究者未详考,认为:“明清临邛城”就是“秦筑临邛城”和“西汉公孙述城”,不仅在研究邛崍城市的变迁上走进死胡同,还认为:“《一统志》舛误甚多,史志学者早已论及,旧志不察,往往收入,谬矣。”(见《邛崍历代文选文史资料第二十二集》265P)
       从明洪武九年(1376)至永乐十四年(1416)的40年中,“邛县”大堂设在今南街。这一带以“文君井”为中心,在汉代即形成为工商业区,因人口集中,从事工商业人口超过农业人口,在宋代便认知为“古城”,但当时无城墙。
       明永乐十四年(1416),县官门仲昌“率民立栅御敌”,因限于财力,暂将原本位于原“州南五里”的卓王孙居宅——即现之西街以北,用木栅栏圈作新的临邛城。
       明成化十七年(1481)冬,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时,大规模向东和向南扩张,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明清临邛城市格局。
       明成化十九年(1483),即新筑临邛城完工后两年,“邛县”复升为“邛州直隶州”,隶属四川省布政司。
       以上不同时期的三座临邛城,曾分别为县、郡、州、市治所。而明代所筑临邛城在民国时称为:城守镇,后改城厢镇。建国后称为城关镇、临邛镇。

       综述
       张若城
       在西河以西,为先秦时期所筑,基方二里(约合0.7平方公里),仅是一座军事城堡。居民区在后来建的明清临邛城一带,秦始皇时将县治所设于此处,西汉时期“卓王孙将铜官山(今称:土地坡)以北山麓买为陶铸之所,计秦制基方十里。
       公孙述城
       西汉末期,由管理都江堰的“导江卒正”公孙述所筑,约以今君平广场为中心,毁于明洪武九年(1376),孑遗:龙兴寺遗址。
       明清临邛城
       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以后,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由县官门仲昌,在秦始皇始置的临邛县旧址上重建,并逐渐扩大。
       明清临邛城城墙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现代临邛城涵盖:张若城、公孙述城、明清临邛城,以及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的十方堂一带,此区域共计基方十里。

       关于铜官山和古城山
       清人罗衡斋在《川南第一桥图》中,将今人称的“土地坡”标注为:古城山 和 铜官山
       铜官山
       为汉文帝赐给佞臣邓通的铜山,铜矿为国家管控资源,故称铜官山。铜官山区域广至现今的汉源、荥经地方。因西汉时人口很少,许多地方没有地名。唯有《史记》载:“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
       汉文帝时,卓王孙与邓通合作,在今称的“十方堂”私铸铜钱,故明代人在“卓王孙宅处”掘得“卓氏钱瓮”两个,此处现称:瓮亭公园。
       古城山
       一说,宋代人将秦始皇始置的临邛县治所称为古城,故名。
       二说,土地坡一线的山中,原先有土著民族—邛都国的都城,邛都国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迁往今西昌地区,留下“古城”地名。

      
       尖山子:已知邛崃境内共有四处尖山子地名,此处的尖山子在西河旁边,为邛窑遗址之一。
       秦制长度:秦制1尺相当于现制23.1cm。
       罗衡斋:名开均,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年不详。为清末民初著名画家,擅长山水花鸟画。代表作有石刻白描山水《川南第一桥图》,拓片今收藏于邛崃市文管所。
       —引自《邛崃千年古城的人文遗存》文:杨辉祥
       笔者
       罗衡斋旧居在文脉巷,所作《川南第一桥图》采用写实手法,以“川南第一桥”为中心,除了将回澜塔、幽居寺、文笔山、鹤林寺、铁牛、铁祖祠、金牛庵等著名历史景点囊括其中外,更重要的是准确地在“土地坡”旁标注:古城山;在“幽居寺”旁标注:铜官山。为现代人具有争议的“铜官山”和“古城山”位置给以答案,不失为与《清明上河图》一样,极具研究价值的历史画卷。
       该《清明上河图》在李旭奎先生所著《邛崃通史》中有收载。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泥巴墩处张若城残城墙》(拍摄:董伟)

1594008849(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泥巴墩处张若城残城墙》(拍摄:董伟)

1594008886(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泡在西河中的张若城东城墙基脚》(拍摄:唐文栋)

159400892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河岸的张若城东城墙基脚》(拍摄:唐文栋)

1594008964(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壁立在西河中的张若城东城墙基土》(拍摄:唐文栋)

1594009007(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河河床的张若城城墙土》(拍摄:董伟)

1594009154(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川和白兰地工地挖出的五花土》(拍摄:唐文栋)

1594009213(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河河床上的城墙基土》(拍摄:董伟)

1594009284(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悬在西河岸的张若城北城墙—黄泥粘土夹石埂》(拍摄:唐文栋)

1594009443(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泥巴墩下河中黄泥》(拍摄:董伟)

1594009506(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泥巴墩处》(拍摄:董伟)

1594009598(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若城、公孙城、明清城位置示意图》(拍摄:唐文栋)

123149jq4jddvw4jdw4j7j.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图片由唐文栋和董伟,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前后拍摄。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疑似兵器的陶团》(拍摄:唐文栋)

131403omqz69xpp69b196e.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此“陶团”原本完整,重约5斤,疑似冷兵器时代的人造擂石。笔者2013年调查时在黄泥埂子内的河坝中捡拾到。
       可能有人早于我发现了这块外表奇特的“石头”,检起它研究过又没有结论,便随手一丢以致摔成两块,笔者奇怪于它的外表似石头,内部却是低温烧结的陶土,故特意将它捡回,不小心又摔成数块,现存家中。
       笔者怀疑此系人造擂石的依据是:黄泥土经过人工团捏,然后低温烧结似石块,有一定的强度!

发表于 2020-7-6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20-7-6 13:47
说明:此“陶团”原本完整,重约5斤,疑似冷兵器时代的人造擂石。笔者2013年调查时在黄泥埂子内的河 ...

这个人造擂石,芦山姜城也有,很多年前很多年前,还以为是恐龙蛋

2021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7-6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介绍临邛城历史的好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康边风云 发表于 2020-7-6 14:49
这个人造擂石,芦山姜城也有,很多年前很多年前,还以为是恐龙蛋

是吗?
有考古学家的结论吗?
“人造擂石”是我估摸着说的,正确说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一直心存疑问!
发表于 2020-7-6 17:3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