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588|评论: 2

张若城遗址发现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8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若城遗址发现记
                                                                                       凡丁
       在西河西边、西桥以北约2000米的西江村和喻坎村交界处,有一道宽阔的黄泥埂子所形成的土坡,由西向东直至西河中心,如悬崖峭壁般直插水中,稍上的回龙潭河水瀑布般哗啦啦地落入西河中,形成一汪碧绿的水潭,此即回龙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尚是年青人进行跳水比赛的天然跳台。此道黄泥埂子,被当地人称为:王墩子 或 黄泥巴墩墩。
       查阅
       邛崃水利专家王文彬《邛崃境内河道的变迁及其防治》一文:“明末清初,东河从‘王沱’处决口,故西河的形成,是因䢺江洪水将右岸尖山子山伸出的一条黄泥粘土夹石埂冲断,才使得䢺江水流到石灰包入南河。现在,右岸毛堰(现君平广场之南),左岸王墩子(即黄泥巴墩)两岸对称,均有此岩层裸露,才使得䢺江水流到石灰包入南河。”
       根据该文说:“两岸对称,均有此岩层裸露”分析,过去,人们将“黄泥巴墩墩”视为山的余脉。虽然建国以来修路,多次将此墩削平拓宽,仍显高垠突出。
       当地人老是觉得奇怪:
       为什么这个“墩墩”上是黄泥巴,“墩礅”两边却是灰黑色的沙壤土?为什么“黄泥巴墩墩”和以西的黄泥台地同样是黄土,但“墩墩”上的黄土初垦时异常坚实而干硬?又为什么所种同类农作物,与两边沙地和西边黄泥台地比较,其长势和产量明显悬殊?以至政府对这部分土地实行免征公粮?
       以上困扰当地村民的疑问,总算有了合理的解释。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2011年前后,有挖沙船在此段西河中进行挖沙作业,接踵而至地出现奇怪的现象:河床上断断续续地出现了经人工夯实成带状的黄泥层,上游抵达“黄泥巴墩”切入河心之处,下游则正对“尖山子”邛窑遗址。再往下因近西桥为禁采区,挖沙作业被迫停止。
       当时我正在写《古临邛城位置变迁探析》一文,凭所收集到历代对“卓王孙宅”和“文君井”与临邛城之间距离的纪录看,其年代越早,文君井距离越远,年代越靠后,文君井距离越近,乃至最早在“城南五里”的文君井,逐渐缩短至“城南二里”,清代又“走”到了“南正街左”推测,历史上的临邛城共有三座,即秦筑张若城、西汉筑公孙述城、明代筑临邛城。而秦筑张若城,位置应当靠进山边。
       于是
       我去西江村和喻坎村实地调查,当了解到不久前挖沙船在此段西河进行挖沙作业出现的情况后,我将张若城位置的推论联系起来,认为“黄泥巴墩”应当是秦筑临邛城的北城墙遗迹,而且当时保存较为完整,悬在河中的部分,还被当地人视为一道奇观。
       我又在河坎之下观察到南城墙的地下部分,但未见地面有凸起,最大的可能是被“尖山子”处的邛窑,早年间便作为陶瓷原料取用。西城墙靠近取土后开出的台地,经历代开发,已被垦为农田或建为房屋。
       至于王文彬当年考查:“右岸毛堰(现君平广场南),左岸王墩子(即黄泥巴墩)两岸对称,均有此岩层裸露”的记载,笔者推论:秦筑张若城北城墙,与西汉所筑公孙述城南城墙平齐,两城间距仅隔一道护城河,筑城墙使用的材料,均为“黄泥粘土夹石”,而且两座城池都是方城。

       关于张若城的护城河
     “城池”一词中的“城”指城墙,“池”指城门前的护城河,由于水深而称池,合称城池,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如果城墙修得不高,池较浅的话,当发生战争时可能发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连带后果。故先秦时期所筑的张若城“高五丈(秦制,约合12米),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
       张若城北护城河,在“黄泥巴墩”北侧的喻坎,小地名:回龙潭。清代地图标注为回龙潭河,此河水近年枯竭。早年水源引自茶园乡的䢺江段,绕过张若城东边后,在石灰包的两河口合南河。此护城河在明末清初东河淤塞后改道经此,成为今称的西河。西护城河则是石河子,在青石桥处入南河。
       回龙潭河水面宽阔且深,北城墙一段护城河,民国时期仍然宽达十余丈,水最深达两篙竿以上,鱼有板凳长。当地人将这段河流和西河中的潭,共称为:回龙潭。源自一个与“龙拱山”和“定觉寺”有关的民间传说。
       相传
       从桑园到石坡路旁的“定觉寺”大殿柱上,盘绕着一对木雕的龙,由于雕刻生动,在和尚们每日的颂经声中渐渐有了灵性。有一次小和尚打扫卫生时,挥动的扫帚惊跑了一条柱上的龙,逃跑的龙在途中翻滚出一段山体,后被叫作“龙拱山”;寺中长老追赶到喻坎,方才用拂尘将龙挡回,原本是秦筑临邛城之护城河,遂被叫做回龙潭。
       逃跑的龙被长老赶回后,用钉子将两条龙的四脚钉住,于是“定觉寺”便称为“钉脚寺”了。
     “龙拱山”上后来建起一座庙,取名:龙拱山庙,附近还有一座龙伏寺。
       龙拱山庙建制像城隍庙,占地面积十余亩,两侧粉壁上各有四幅面积约4乘3米(12平米)的墨画,画面简练,有佛像、菩萨、神仙、人物、飞天、云朵,具有敦煌莫高窟风格。另外有《西游记》题材的壁画,还有像唐卡的。
       十殿两边塑有比真人略高的人物,有手持哨棒的皂隶、怀抱笏板的大臣,中间地面是地狱中各种刑罚的恐怖场景,后殿是阎王、判官及诸鬼神形象,俨然一座城隍庙。
       山门前有戏台一座,庙会时上演川戏。该庙毁于土改时期,今庙在原址复建,山门前尚存残破石獅一对。
                                                                                                                                                  2020/7/8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筑进城墙内的陶片(拍摄:董伟)

171857htjtjj0ha0jhjyy8.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插水中的黄泥粘土夹石北城墙(拍摄:唐文栋)

1594009443(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处曾经当成跳水跳台(拍摄:量伟)

1594181922(1).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