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鶠菡与林一阳《大纸坊》的对话
第十一集
沈鶠菡:第181至192节,描写了因个人心胸狭榨,众叛亲离“全家人一致痛恨张启中”,他为了报复李继武,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种种恶行。从伙同李明中冒李继武招牌开始,接着挑拨文国去跟叶家拼命;说刘亲家的茶叶头掺了树叶子,还诬蔑说李继武造亲家的谣;时时处处“挖窟窿寻蛆”地想置李继武于死地。一旦恶行暴露,就想方设法掩盖,实在掩盖不过去,就耷着脑袋,卟通一声栽倒在地,眼眶中闪动着一朵朵泪花,所有人的面孔在他眼前逐渐模糊起来:“请爹放心,启中已痛改前非,再也不做坏事了。”“妹妹,这次确实是二哥不对,你们再原谅我一次嘛,就一次!”“妹妹,我求你不要这么狠心嘛!我去坐牢了,你的嫂嫂和姪儿姪女咋办,你就不可怜可怜他们吗”?……
然而,亲人们一次次地原谅他,他却认为亲人们好哄骗,便一意孤行地怂恿打牌输了钱的徐怀民、骆小清拦路去打窃李继武。对徐怀民和骆小清说,抢到“造纸东家李继武”的“万贯家财”后,你们“就给他一刀”,要把李继武“送上西天!”。张启中一而再、再而三“真心悔过,坚决不改”的丑恶嘴脸,被亲人们的面前彻底暴露无遗。同胞兄弟都痛诉他“难道还要我一一点名吗?你在爹面前发誓要痛改前非,可你改了没有?我看你不但没改,反而越犯越重,直到今天犯了王法!我都不晓得咋办。妹夫,他的事我也不管了,你们该咋办就咋办!”不得不交给官府。最后,张启中“因唆使他人犯贼盗罪,与贼盗者同罪,并主谋杀人应从重处罚,但因未遂而收监八年。”
在监狱里张启中才开始反思:唉,既有今日又何必当初?现在说啥都悔之晚矣!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快人心!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传统的善恶观念与评判。八年之后,张启中变好了。李继武对他的三个儿子说:“你二舅回来,我想给他条出路。虽不能再当师爷,也可以当个保管。”这里作者通过张启中的转变,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再坏的人,都是可以改造好的。告诉人们要辩证地看待一切的人和事,也许这就是作者是吃公安饭的原因吧?从作者对李继武的刻画,“时时宽以待人,处处以德报怨”,传递出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对人要宽宏大量,要以德报怨。在作者的心中表现出一种豁达大度的生活态度,只有豁达大度的人才能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来,所谓作品几人品是也!
李文国因平叛、救督军大人有功头戴顶带花翎,身穿三品军官服,坐着八抬大轿,被一支乐队、一队骑马的官兵、知州和知县大人、民乐和下坝的里长、三声礼炮迎接回家时,那种排场、乡人及家人的喜悦之情。那种“当年入伍泪汪汪,忘死舍生上战场。英雄自有出头日,衣锦还乡好风光”的场景,以及回家后向乡亲们讲述他“英勇杀敌”的过程时,让听者不断发出“啧啧啧”之声,“夫妻团聚”时年亲人的调侃:“喔嗬、喔嗬!你看文国哥今天回来,嫂子那张脸就变得粉嘟嘟的,一把都要捏出水来!”“嫂子一个人睡了几年素瞌睡,好不容易才等回日思夜想的文国哥,你说安不安逸呢?”“你俩口子今晚上要安安逸逸打顿牙祭啊!我说文国兄弟,最多一夜就把瘾过够啦,保证你第二天舒舒服服的。哈哈哈……”“文国哥几年不在屋头,嫂子恐怕都变成了‘石女儿’喽。喂,哥子还是轻巧点,不要把席子蹬乱啊!”“各人的婆娘各人爱,人家不晓得省到点?文国哥那么聪明还要你来教吗?不晓得你们叽叽喳喳的瞎操啥子心!”……场面,其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督军“同时将他在平藩战争中效忠皇上的军功转达蜀都知府,用军功折抵他家造纸的三成厘金,只收应交税赋的七成。”作者还通过李文国“因祸得福”“衣锦还乡”后,经管两个纸坊的过程描述,诠释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个俗语的真谛;以及李文国渐进的成长过程。
三藩叛乱平息后,大清朝一片歌舞升平。每年正月初九到十五,民乐镇的金华山天宫寺和城隍庙、禹王庙、关帝庙等各处庙宇点九皇灯、百果灯,龙灯、狮灯和牛灯到各家各户去拜年,报门、耍阵式,以及正月十五晚上“摸青”的风俗,把读者带进了川西民乐镇独特的风情里。
李继武已年过半百时的感概与打算:“我今天的财富都是乡亲们帮我的结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家业”,“然而他们老的老,病的病,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十分艰难。我想在花楸园建个纸坊,利用这里的竹麻就近造纸,方便范沟的人就近干活,也便于我好就近管理。更重要的一点,我要把造纸赚的钱用来接济那些老乡亲。”教育三个儿子:“儿子们,我希望你们做个高尚的人,不要只记得自己有恩于人,永远记住别人有恩于己!”“我们造纸人靠手艺吃饭,一定要虚心学习,做到精益求精才有口饭吃。儿子们,你们做人要宽宏大量,不要斤斤计较,更不要两两计较。你不给人家留半点余地,哪个还敢跟你打交道呢?我要求你们以诚为本,以善为先,不得存半点害人之心”!还把新纸坊赚的钱,用来扶持失去劳动力的老纸匠,说是“有困难就找我”,每年都要拿十两银子去看望这些“失去劳动力的老纸匠”。这种做法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行善积德光荣传统吗?流着这样善、德血液的民族,何愁不兴旺发达?
改进技术,造出一种可用来书写和绘画的新式“对方纸”,这种做法也是当今企事业追捧的改革精神,是一个企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林精髓所在。
林一阳:王老师的点睛之笔,真正点到了精华!
沈鶠菡:另外,“五月朝天”应为“五叶朝天”。这个名字是对狮子灯阵式的形象描述:一根板凳为一页,一张方桌四脚朝天,每只桌脚上挂一根板凳,中间放一根板凳,共五根板凳。五根板凳的面都朝着天,为之“五叶朝天”!
林一阳:说得对,王老师。应为五叶朝天才形象,就像五张叶子朝着天上开放。而五月朝天是过去的人说讹了,便以讹传讹。我立即把底稿改正。
沈鶠菡:第193至196节,承《大纸坊》前叙述了“献爱不图回报”,却偏偏得到回报的因果循环故事。“献爱不图回报”看起来是吃亏了,实质是吃小亏占大便宜。这也许就是因果循环,或叫辩证法吧?
蔡东家“献爱不图回报”地把善、爱及造纸的手艺,无私地传递给了李继武。李继武从蔡东家那里继承的不仅仅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善待每一位“生灵”及身边的每一位邻居。蔡东家得道的是:李继武与他成为儿女亲家,蔡东家的每一位后人得到了李继武的善待。李继武把从蔡东家那里继承的“献爱不图回报”的行动,言传身教地乡亲们,在他落难时,偏偏得到了乡亲们不留余力地帮助他度过了难关的回报:“我落难时你们不要工钱帮我,我又咋还这份情呢?”。李继武“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干旱时焦急地说:“这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大地都要冒烟了。看来短时间内下不了雨,今年的庄稼必然缺收。百姓们没有吃的咋办?为了不误农时,他把纸匠们分成五人一组,轮流挑水浇灌每个纸匠家的玉麦苗,生活全部由纸坊开支。”
通过二十多天的抗旱,保住了玉麦的正常成长。“以恩报恩”的李继武又得到了乡亲们的回报:纸匠们为此感动感恩李继武“要不是李东家,今年只有饿死!”“我们的庄稼倒是保住了,可东家既贴饭钱又少造纸,肯定损失了不少钱。”“李东家贴起饭钱帮我们抗旱,我们只有加班造纸,为东家弥补损失!”在出现饥荒时,“民乐和下坝的一些民众无法生存,就跑到李氏纸坊来讨饭。起初,几个讨饭的人和造纸弟兄一起吃,不到半个月时间,讨饭的人就增加到几十个。”管家问李继武咋办?李继武说:“咋办?我当年在逃亡路上也讨过饭。既然大家到我这里,就是瞧得起我李继武,相信我能救他们的命。别的我不敢说,粗茶淡饭总要填饱大家的肚子!”李继武大开粥棚,在掌勺的师傅对要饭的态度不好时,李继武还批评掌勺的师傅:“天灾造成大家生活困难,乡亲们才到这里讨口饭吃。哪个又敢保证他一辈子不遇上困难呢?说句难听的话,你们如果没有在纸坊干活,也可能像他们那样,所以要你们对大家和气点。如果再这样对大家,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最后“撤了粥棚,把大家分到各纸坊跟纸匠们同吃同做,掌勺的人也分到纸坊去煮饭。以后大家不分彼此,都是纸坊的兄弟姐妹。”讨饭的人们向继武扑地跪下:“感谢李东家的救命之恩!”所有讨饭人千恩万谢:“李东家,您救民于水火,真是活神仙!我们祝你长命百岁,子孙后代福禄无穷!”讨饭的人们高喊道:“李东家活菩萨”!“活菩萨李东家!”就这样扛过了两个月,没有饿死一个人。
李继武的儿子李文国、李文林和李文祥,继承了父亲李继武“献爱不图回报”的行为。李文国当兵时与军士们相处很好,当了军官后也经常关心他们,战场上李文国总是冲锋在前,享乐在后,同军官、军士们结下了牢不可破的生死情谊。李文国退役回家后,仍然惦记着兵哥们的生计,给他们写信。这些人纷纷当起了纸商,李文国对他们说:“我们多年不见了,这车纸先不收你的钱,你运回去打开销路后,第二车才收钱。”此后,全国各地都在销售“李氏纸业”的纸,“李氏纸业”在卢沟、范沟的纸坊,发展到十五个,而且各纸坊“天天车来马去”,一派繁荣景象。现在,李继武的孙子们也纷纷长大了,不管他们是否继承“李氏纸业”,他们都会从继承“献爱不图回报”这份“祖业”的。
另外,第193节“玉麦苗干得一把火都点得燃;水稻田也干出了拳头大的裂口”中,普通话“水稻”和方言“玉麦”杂糅,应将“水稻”改为“秧苗”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