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175|评论: 1

[群众呼声] 沈鶠菡与林一阳《大纸坊》的对话(第十二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7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鶠菡与林一阳《大纸坊》的对话
林一阳:对,王老师看到的是故事的精华,看到了主人公蔡、李二人的点点滴滴:他们献爱不图回报和受恩人感恩的友爱精神,这正是国学经典所倡导的互助友爱精神,正是中华文明的表现。
《大纸坊》已发了20多万字,上部已近尾声,可能有人以为我老调重弹: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理。其实这种善恶到头终有报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正如王老师所说,这种互助友爱,一家有难百家帮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人公诚信为本、质量图存、一丝不苟的经营作风,不正是我们国学所倡导的精神吗?本人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歌颂正面的东西,暴露和抨击魑魅魍魉的社会丑恶现象。也许作者水平不够,写得不够全面,还望王老师批评。
沈鶠菡:作品不同于宣讲稿,啊哇呀地直来直去;更不同于文件,命令式地要怎么不要怎么;而是以曲折动人的故事,让读者从中体味或悟出一个生活的道理来。这个道理是作者创作的初衷: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在社会上应该怎样对人对事对物。这些态度,这些评判标准,不是作者杜撰的,是作者在传递五千年来老祖宗积淀下来的思想和方法。人和事及物都有多面性,从中看到了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取决于作者的经历与修养,这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结果。因此,对作品有不同的认识、看法、评价是很正常的,出现船都是一个声音一个态度一个评价,那就是真正地出问题了。
林一阳:对。文学的东西都是见仁见智,王老师能把主人公的点滴表现联系起来看,看出了作者的创作初衷,肯定是多年来批改作文的经验积累。对作品的鉴赏水平真不一般!
沈鶠菡:我学中文,教数学,喜欢写作
林一阳:啊!
沈鶠菡:197199节,对李继武的一生绾了个疙瘩。他一人逃亡来到民乐坝,发展成为拥有33个人的大家族;建了规模宏大“分为三个院落,七个小天井,一百零九间房屋”的李家大院;恩公蔡氏的后人大宗回湖南后,又拜名师读书,去年秋试时考取进士,分到崃文任知县;主持修建 “李氏宗祠”,以辈份确定尊卑长幼,避免乱伦,立了三十代排行及宗训,并刻在祠堂的石碑上。向知州、知府大人建议,把花楸茶作为贡品送康熙皇帝,得到了皇上的敇封:“天下第一茶”!从此有了“花楸贡茶”这品牌。虽然在卢、范两沟建成了多家纸坊,却“穷尽毕生精力都没有实现建成大纸坊的梦想”。只有把建大纸坊的重任交给儿子李文祥、李文林和李文国,以及他们的后人们“一代代地努力去实现”了。……不管怎么说,“享年七十有一”的李继武,他的一生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孩子们,对得起周围的父老乡亲。
他从“一个逃犯,能有今日之人财两旺,完全是上苍的眷顾,应该好好感谢上天。”于是请人在大院后面的山顶上,筑一个“祭天台”供全家人祭天所用。祭祀风、云、雷、雨、雪,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九作为李家祭天日。”
李继武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他立了一丈多宽的大石碑。文林撰写的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他父亲继武的一生:“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勤奋一世,贫贱不移坚韧不拔贤德终生”。一个父德子孙贤孝的结局,告一段落,这是作品的上部。到这里可以预见,作品的下部将是李继武的儿孙们,继承李继武“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治家严谨,经得起富贵、耐得住贫寒的中华民族之精神”,完成李继武在民乐坝建成“大纸坊”的光荣使命了。
林一阳:对,王老师点评得好,作者正是想上部的结尾与下部开头如何紧密衔接。继武虽未实现蔡公的大纸坊之梦,但他留下的精神瑰宝激励着他的后人们完成这一光荣使命!
各位师友:24万8千余字的《大纸坊》上部已发完了。请师友们对本文的主题、故事是否具有可读性、故事情节及谋篇布局、人物塑造以及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中的细节描写,包括使用一些方言土语等方面给予批评,本人将虚心接受,并予以改正为谢。特别感谢王文才老师多次对文中一些传讹的字提出批评意见,本人都已作了纠正。
如果大家还有兴趣,下周一开始发下部。
  诗人、作家李局长对王民武更名为李继武等处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特别感谢!
  这是罗书记老师的意见:很优秀了,希望能看到下部更精彩
  还要特别感谢诗人、作家李局长对王民武更名为李继武等处修改的宝贵意见。本人一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加以修改。
学了王老师的作品分析方法,想与老师讨论一下书中人物转变的问题。一是王麻子整过人,后因得到继武的宽容使用而变为好人;二是蔡大宗少不更事输光了家才慢慢转变,后来发奋读书而考中进士;三是脾气暴燥做事不计后果的李文国在吃了亏后,到适合他的队伍上从军,从而立功升官;四是前面恶性不改,好话说尽,坏事做完的阴险人物张启中,最终受到法律制裁后才改变。各个人物背景不同,个性不同,因而转变各异。
沈鶠菡:首先王麻子、蔡大宗、李文国和张启中四人的转变,都是“环境”的影响,其过程都是较为合理的,都是“ 基因”与“沃士”发现的自然生长过程。其次,王麻子的“基因”是良心来氓,才在李继武对人对事方式方法的沃土里,发现自己生长偏离了“正道”,觉得整人害人太没意思,才在自然校正生长中,最终纠正航向变为“好人”。蔡大宗和李文国的“基因”是人的“本能过程”,蔡大宗的母亲学孟母三迁,是人为的环境改变,李国文环境改变是事件所为,蔡大宗和李文国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才使蔡大宗拜名师和李文国拜名将后,有了智力“开化”的沃土,使他们在肥沃的泥土里茁壮地成长起来。张启中的“基因”也是良心未氓,在换过生活环境在监狱里冷静思考后的发现,当然也有管教人员的教育。
林一阳:王老师说得好,事物的发展需要内因和外因,其内因正是你说的基因,外因即外部条件。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可以转变的,但除了内因外就需要一定的条件,这才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我们的作品就要反应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这才符合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不好意思,王老师。这些话虽然说得大了点,都是创作理论上的东西。不过,创作就是要遵循这一规律,才符合生活的真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另外,作者的立场不同,决定了他对作品中人或事的褒眨不一。文中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态度已经通过他们的点点滴滴表现了出来,与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一致的。因为是文学创作讨论,所以谈了些创作体验,话多了点,请原谅。
沈鶠菡:这样很好,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林一阳:好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欢迎再作批评。
沈鶠菡:总的说来,人物的大起大落有了。但总觉得丢包袱的过程,还缺少扣人心弦的设计。怎么办才好,我也说不清理,只是谈感觉。当然,《大纸坊》的成功不在故事的扣人心弦,而在言的独特取胜!如果两者能结合起来,就更安逸了!这是吹毛求痴哈,望杨老师别介意。
林一阳:对的,对的,王老师的意见很好,不可能介意。我也考虑如何深化。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7-17 12:3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