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鶠菡与林一阳《大纸坊》的对话
第十三集
沈鶠菡:第198至205节,描写了“两百多年后”,李继武的第十一代玄孙辈所经历的事情,主要刻画了李继武的第十一代玄孙民乐镇“水月堂”豪华饭馆老板土老肥李成祥、把陶(绍成)家大院买下来更名为“佟家大院”的盐商佟进章、三十多岁就官拜知府的李继武第十二代后裔的李大鹏、李大鹏的上司巡抚大人。
在李继武下的第十代上出了个抽鸦片烟的败家子,卖光了家中的山林、田地,剩下一个纸坊都因三个儿子坚决反对才没卖成。这纸坊归最小的儿子成辉。李成辉中年得子,取名大鹏,以后又生了大海、大鲲。
土老肥李成祥才四十多岁就连坐凳都要喘气,屁股完全落座,那张结实的凳子就发出嘎嘎的叫声,他那凸出的肚子只能半躺在靠椅上才觉得舒服。属于那种知事不深、整天向人显摆家族荣耀,骗吃骗喝的市井小人:“我们李家清初就来卢沟造纸。祖宗继武在佛爷晒肚的风水上修起李家大院,相传至今已有一、两千人,邛州和蜀都各地都有李氏后人,大鹏和我都是继武的第三子李文林之后。相传文林是远近出名的大善人,他从不拒绝没得钱的人赊账,一些实在困难的人还不起账,他也从不问人要;每到逢年过节还要拿钱救助地方上特别贫困的人。”“按辈份李成辉是我的堂兄,而且脉系很近,李大鹏就是我的亲侄儿。都说李家的好风水发在了大鹏身上,他从小读书过目不忘,二十刚过,经科举考入进士;在任知县三年,秉公办事,官声很好,深得上司赏识,直接升任中州知府。你还别说,这娃娃从小就敢仗义直言,好管人间不平之事,对穷人又有菩萨心肠,为人处事很有祖宗遗风。”
盐商佟进章看透了人间世事,自然对土老肥李成祥的显摆不看在眼里。佟进章知道无商不活:“没得商人,哪个把外地的东西运进来?又咋把当地的东西运出去呢?像你们蜀都不产盐,不是我们把它从盐井运来,你们哪来的盐吃?再说你们民乐产的纸和茶叶,要是没有商人运出去又咋变成钱呢?正是商人们辛辛苦苦把各地产的东西盘来盘去,大家才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想穿什么也有什么!”对世间分为三六九等非常清楚:“一流官举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僧道,七农八商九工艺”“一流戏子二流吹,三流王八四流龟,五流剃匠六池子,七推八抬九娼妓。”对为官之道也颇有研究,他说“做官的学问深得很哩!自古来寻找靠山是官场的潜规则。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认为:“大清的官员,不管科班还是捐班出身,只要进入官场,就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顺上意;二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三要有驾驭百姓的本事。只有做到这三条,你才能步步高升!”“上司的话永远都是对的,哪怕错了你也必须照办!你要是不知深浅去反驳他,说得再对也没得人敢为你喝彩;上司还以为你驳了他面子,随时都会找你的麻烦:轻则轰你下台,重者关监杀头。官员们只会明哲保身,明知错了也不敢反驳。”“那些会当官的人相当会分五阴六阳,面对上峰满腔热情,对待民众冷若冰霜。给上头看的事办得漂漂亮亮,哄得上头高高兴兴;把其中的问题掩得巴巴适适,真是一肥遮百丑!而那些不会当官的人,做事不分里面,只晓得一根肠子通屁眼儿,虽说为百姓做点好事,可官场不喜欢他!随时都有被贬官或杀头的危险。”对李大鹏的评价是:“他做官正直,深得百姓拥戴。但他脾气过于耿直,没有韬略。李大鹏没有靠山还孤芳自赏,心高气傲,天天强调百姓疾苦,遇事同上头反起干。他不丢官谁丢官?被逼无奈,只好辞官回乡!”
李大鹏是一位十足的书呆子,却是一心为民的好官。他以本本为官,坚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治理治理国家应重在争取民心,因为民心的向背决定着国家存亡”。他常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教训下属,要求州县官员必须忠于职守,不要成天只想贿买上峰。在上司、同僚与下属眼中,他都是刀枪不入的金刚之身,没有丝毫“软着”给别人抓住,于是大家就给他起个“抠门知府”的雅号。因此,“每逢灾年,他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民众感念他的好处,为他送来了‘万民伞’。此举惊动了总督衙门,总督便派巡抚大人前来查问。”当上司巡抚大人前来查问时,他直言不讳:“是的,今年黄河泛滥,卑职辖地有几个县受灾严重,灾区的州县天天找我要粮。我查明实情后,便指令他们先放粮后上札。这是卑职职权之事,难道也违反《大清律例》?”对于没有上折子的原因他是这样解释的:“民众遭了灾,救民如救火!要按例行公事批下来,不晓得要饿死多少人?我更难逃其责。”他很有担当:“既然民为国之本,老百姓无粮生存,饿殍遍野,这个本又在哪里?没有根本,哪还有国家?我为国而放粮救民,即使罢官甚至杀头都无怨无悔,绝不连累大人!”在上司的呵护下,最后也不得不辞官回家,想实现李氏家族几百年来没有完成建“大纸坊”的夙愿。最后,他终于明白了一条官场法则:做官不能以书本上的观念为法则,只能以上司的喜好为准则,否则将万劫不复!因为上峰有参你的权力,你敢与他相左,他就可以颠倒黑白诬陷你,即使明君当朝也难辨真伪,所以历史上才有那么多冤假错案。
李大鹏的上司巡抚大人是个深谙官场之道的好人,对当下时弊看得非常清楚,李大鹏的“不开窍”百般劝说、入情入理地开导。
几个人物的轮廓,刻画分明,相互独立,可见作者刻画人物方面的功夫。但是,总觉得作为作品,只写些凡人琐事中相互独立的人物是很不够的,应该“典型”起来,给人以正能量,催人奋进。我不知以后的李大鹏是否还会从政,我想以后的李大鹏应该还会从政,向他祖宗李继武一样,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做个激流勇进的执政者形象!
林一阳:作为下部主人公的李大鹏虽有报国的满腔热情,却因生在气数将尽的晚清,空有抱负而付之东流,无奈之下只得弃官而发展纸业,最终建成大纸坊。一个清官在那样的政治生态里选择辞政而从商,从而紧扣主题,表现主人公鲜明的个性,这是作品下部的主线。他和上部主人公蔡承宗以及他祖宗李继武的出场有别,相对较为特殊。
王老师的意见很好,下部开头看起来有点散,通过佟进章与李成祥的谈话引出李大鹏,有点像红楼梦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样,人们在闲谈中引出主人公。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晚清状况来表现主人公的个性。是否不足?还望王老师指点。
沈鶠菡:李大鹏出现的背景,没什么可挑剔的,正好说明“大清气数将尽”。李大鹏作为《大纸坊》的继承人完成祖宗的宿愿,也没错。作为一个书生“知难而退”,与其性格也与身份相符。但作为“拥有两千人”的李氏后裔,人物形象也应该是形形色色的,所谓“人到一百,形形色色”。当然,我现在还不知道下部中,是否有这样的人物形象出现,只是在这里推理而已。
林一阳:王老师推测得对,一台戏确实有各种角色,下部中李家确有各色人等出现,不过有的详写,有的略写,能否把人物写出了立体感,入木三分我不敢肯定,要让王老师等读者来评价。
沈鶠菡:第206至211节,描写了一向老成持重的巡抚大人“大谈国事”的思想与“读书取仕进朝堂,官场难容读书郎。刚直从来不入俗,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态度,反应了众多“书呆子”的思想轨迹。李大鹏辞官回家后在乡人、家人中荡起的一圈圈涟漪,以及父亲李成辉、堂叔李成江、李成明的心理反应,都写得入情入理。把水月堂这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李东家李成祥形象,刻画的活突突地非常生动。有几个钱就瞧不起人,在他眼里除了有级别的府、州、县、知府外,其他人都是不起眼的“小人”。对上(府、州、县、知府)阿谀逢迎,对其他人一概鄙视,却又人前人后各亮一张脸,属于川剧中的“变脸高手”。
林一阳:谢谢王老师,看问题入木三分!
沈鶠菡:第212至213节,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李成祥形象进行了再次地丰满:把‘狗卵子都要当麝香’“打屁都要使棕皮漏,末末蚊从面前飞过都要分公母”的抠门,“靠官赚钱”的生意经,“会舔当官的屁儿”的形象……尽管多次“热脸贴上了冷屁股”,受到别人的嘲讽,他也“不会骨鲠在喉”,仍一如既往,做得因为他有把骨头吞下去的本事!”以及“不是吹,是说惯啦”的“本事”,其后果尽管十分令人耻笑,却是十分风光的。至少也会弄个什么“会长”之类的事情来干干,当上什么“官”的可能,也不是没有。因为,世道就是这样的嘛!
林一阳:好,深透吾意,王老师确实是学中文的,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