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和䢺水寒雁
凡 丁
䢺水寒雁景象又名:雁荡平沙。此现象在秦汉时期便应当出现,因秦筑张若城时,需要引䢺江水为护城河水源,其尾水在今石灰包处流入南河。
大邑县之大飞水、小飞水等水源汇流经过䢺坝,因秦代以前,此处有一个叫“䢺”的方国,故名䢺水。1965年,䢺坝划属大邑县后更名为:䢺江镇。
清代以前,䢺江水至桑园镇“王沱”后,东拐经前进镇至“灌溪堰”处入南河,这一段“别为县之东河”。
明末因战乱东河堤失修,主河道淤塞后从王沱处改道,经秦筑张若城 和 西汉筑公孙述城之护城河的水道,南流至今称“石灰包”处汇入南河,这一段在清康熙《邛州志》中统称为䢺水。因位于临邛城西,民间称为:西河。
又
古时候邛崍人口不多,䢺江滩涂上遍生芦苇和蓼草,河中水草饵料丰富,加之邛崃气候温润、冬无严寒,故吸引许多南迁的大雁等水鸟在䢺江滩涂落脚过冬,形成大雁在河中觅食嬉戏、在沙滩上漫步游荡、在空中雁字成行飞翔的景象,到北宋各州县将本土自然山水归纳为八个名胜风景蔚然成风时,此景观取名为:䢺水寒雁 或 雁荡平沙。成为古临邛著名八景之一。
录:《䢺水寒雁》诗
熊维芳(清同治举孝廉方正)
好将雁字写秋寒,水问源头䢺坝宽。几阵冲开红蓼草,(注)一书催出白苹滩。
喜随鸥渚寻沙卧,漫说鸿泥踏雪难。待到天达高渐远, 暖风吹上紫云端。
注
蓼草: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结瘦果,分数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