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相如故城》微信公众号) 现存于锦屏镇相如故城蓬安中学校内的龙神祠,建于清道光27年(1847年),知州姚莹创建。姚莹(1785—1853),安徽桐城人,字石甫,号明叔,晚年又号晚和,别署幸翁。姚莹是晚清史学家、文学家,一代抗英名将。鸦片战争后受贬于1846年6月赴蓬州(今蓬安县)任知州。龙神祠由前殿、正殿及相连的左右厢房、两层木质结构的藏经楼和后面的清代四合院组成,保存基本完整,现分别作为学校行政办公室、保管室和教师周转房使用,总面积约为1984平方米。 在龙神祠前殿正中间的大梁上,左右两边还保留着当年修建时的题字,左:知蓬州事姚莹督阁州绅士建立,右:道光二十七年丁末仲秋上院吉旦。笔法苍劲有力、潇洒灵动、入木三分,历经一百七十余年还未曾完全褪色。 而在这前殿的地面中间,却安放着一张石桌,长2米,宽约1.06米,高约0.65米,桌面厚约10公分,用普通的岩石凿制而成。也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所造?是否是当年姚莹修建龙神祠时同时造就的呢? 所谓龙神祠,顾名思义,就是用作祭祀龙神的祠堂。而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龙神往往和大江大河及龙王有关,立祠堂的目的在于乞求龙神或龙王治水保漕,保佑民间风调雨顺、河道沿岸百姓安居乐业。联想到蓬州正是地处嘉陵江沿岸,想必在古时也常发水患,祸及百姓,这龙神祠之名也是由此而来了。莫非那一张石桌正是祭祀龙神时摆放供品之用?由于小编没有查阅到有相关的史料佐证,也只能妄自猜测 。 这普普通通的一张石桌,究竟隐藏着一段怎样的百年未解之谜?是一段动人的历史传说还是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 谜底的揭开敬请关注《相如故城》微信公众号后续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