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读罢忘年交董女士、姚先生展示他们一家三口的原创作品《芝小影像-ONE DAY | 董老师一家》,感受最深的是,虽然他们已退役多年,但对自己所经历过的那一段文艺兵军旅生涯,至今仍萦绕心间,深深眷恋,难以忘怀。 董女士和姚先生在昨(8月1日)天(八一建军节)的这段自白,相信一定会感动许多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军人;也能让他们从中产生对过往军旅生涯的甜蜜回忆,同时对战友这一家三口今天的幸福美满家庭,赞羡不已。 董女士说:我(董老师)曾是战斗在一线的文艺部队,每年火车站送老兵,火车一发动军歌便奏响“向前,向前,向前”!车上与站台上,顿时激动得哭成一片......” “我们平时不会刻意教育她(女儿),但大人聊天的时候她听得认真,所以我们会在喝茶聊天的时候讲些故事,告诉她一些道理。” “美好的事物,我们会引导她去欣赏,但也不忌讳让她知道世界黑暗的地方,希望她辩证地看待社会。我们与孩子相处模式也比较轻松,她也不怕我们,经常还来个不屑的眼神。” 姚先生说:“我(姚哥)非常感激遇见她(董老师)!我着急朝前冲的时候,她会拉我一把;同样,她朝前冲的时候,我也会助力推她一把。” 笔者与董女士和姚先生,之所以成为了忘年莫逆之交,都是因为我们同是从大都市迁徙到崇州街子古镇,抱着美好的向往来此,享受这种远离暄嚣的田园式“乡坝头”生活的同路人。 我天天守着电脑,孜孜不倦地堆砌着那些不同形状的方块字,心中和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忧国忧民、关注民生苦与乐的幽思与情怀。偶尔偷得闲遐,信步山水间,形同闲云野鹤。 董女士和姚先生,则真算得上是“琴瑟和鸣,岁月静好”。董女士开设“街子-两忘间古琴馆”,广收学生授艺古琴。姚先生则开设“古琴制作坊”,亲手制作金丝楠木古琴,营销四方。 笔者毕生酷爱音乐艺术,在街子古镇与他们夫妇相识,立即成了忘年莫逆之交。老夫我有空便步去琴馆,倾心聆听董女士用她那纤纤细指拨弄琴弦,弹奏出我一直都很喜欢的《十面埋伏》等若干古曲名调。于是,忘乎所以,心旷神怡,怀古知今,思潮激荡,不亦乐乎! 其《后记》也很感人:“今日是八一建军节。每个在军队呆过的人,对这个节日应该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觉得今日一定要将全家人的照片整理出来——董姐是古琴老师,姚哥斫琴。在街子古镇的工作室叫两忘间。”
“和董老师一家相处,觉得说一个孩子她到什么年龄,该有的害羞、叛逆不屑、热情都让它到来吧!就这样生长。父母的角色是最难的:既为师者也应为友人;既要严厉、亲和,也要限制又要放手——这个平衡是很难掌握的,而这在一家看到了这样的平衡。” 家庭日记说:“家庭摄影的重要,其实不是摄影多么重要,而是回归家庭这个动作有多么的重要。” 惜乎!笔者老矣。若人生可以重来,我必定选择建立一个《董老师一家》这么鲜味儿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