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读者问
凡丁
有读者对笔者关于临邛八景中:翠阁秋荫 和 䢺水寒雁 的观点,有不同看法。
认为
“翠阁秋萌”在原来的县衙后院,其东北角有一座“翠荫楼”,周围林木葱笼,深秋时节,树叶金黄,煞是好看,是县衙官员们休闲之处;
另外
“䢺水寒雁”应该是“䢺水寒婺”。大雁本是候鸟,喜暖不喜寒,常年生活的温度在二十度以上,且必须水面宽阔,鱼虾丰富,环境安宁,人为干扰小的地方。
邛崃历史上的西河根本不具备以上条件。……故应该是“䢺水寒婺”才对。后来文人们误为“寒雁”了,以后就以讹传讹了。既使西昌邛海,或者泸沽湖有大雁,但也不是“寒雁”啊!
由于以上提问涉及邛崃地名和历史,以及古临邛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故作为一篇新作,阐述我的如下认知,供读者参考:
关于“‘翠阁秋阴’一景在原来的县衙后院,其东北角上,有一座‘翠荫楼’”说法
我的老家就在县衙旁的学道街(做梳篦的),听父辈讲过,学道街之东边,早年确曾有过一处叫:翠荫楼的园林,但没说那是“翠阁秋阴”的景点。
查《嘉庆邛州志》载。“翠荫楼”是乾隆时知州杨潮观所建,为文人聚会并演戏的地方。因杨潮观喜好文艺并倡导戏曲,还亲自编写剧本。
“翠荫楼”在清末破败荒芜后,被:方瀛西、杨家楨,分别修建为大院,二人皆是邛崃著名人物,他们绝对不会将明知是“翠阁秋阴”的公共景观,占建为私家大院的。
杨家楨:学道街杨家大院人,曾任24军参谋总长,旧居龙门子前有石狮子一对,1957年改为邛崃印刷厂。大门初设学道街面,后改在县政府内,从县府街进出。
2017年,邛崃印刷厂作为“棚户区改造”被拆除。
方瀛西:学道街方家大院人,民主人士,民国后期县长,解放邛崃委员会主住。任上每日上班时,由自家后门小径通往县衙。
2017年,方家大院作为“棚户区改造”被拆除。
另外
清嘉庆《邛州志》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即今古瓮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
此“观雨亭”即:瓮亭。清康熙时,由知州戚延裔改为:观雨亭。
而清嘉时“分州署”在书院街,嘉庆《州城图》有标示。
从以上可知:“翠荫楼”和“翠屏阁”是两个不同概念的建筑!
关于究竟是“䢺水寒雁”还是“䢺水寒鹜”的问题
我认为任何读者,都可以根据所掌握的知识面,对读到的作品进行个人解读。
但是,我没怀疑过出自清康熙《邛州志》中“䢺水寒雁”的提法,清人熊维芳(学道街人,清同治举孝廉方正)也曾吟咏过,我认为没问题。
因为
1960年前后,我在西河坝捡过几年石灰石,那时的西河宽达一两千米,除了河水、泉眼以外,沙滩上遍生芦苇、地衣等植物,还有白灵鸟和叫“石鹅子”的等禽鸟,在沙滩筑巢觅食,在天空飞舞欢叫。
1964年前后,因三线建设需要,昌都汽车64队被安派驻地西河坝,开始在滩涂上修汽车道,后来成为工业区,再后来修建河边公园,并在两岸上建街道和小区,逐渐改造成如今的河滨模样,现代人不能以所见景象的认知,去判断古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另外
大雁和鹜类的水鸭子,比如中华秋沙鸭,都是候鸟,迁徙过程中,哪里适合便会在哪里生活,不会“只有水鸭子才说得通”的“硬道理”,但是其中包括水鸭子是肯定的。只是古人认可大雁从一而终的品格,和“雁传锦书”的信使,故古人只提大雁而没有提水鸭子而矣。所以我在《䢺水寒雁》中说的是:“许多南迁的大雁等水鸟在䢺江滩涂落脚过冬。”
毕竟,黄河以南冬季的气温,要比黄河以北温暖,现今三门峡市区内,冬季就有一处叫“天鹅湖”的景观,夏季反而没有!
2020/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