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砸钱搞“天下第一”,病得不轻红星新闻 2020-10-09 16:59:59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官网上发布了对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和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项目的调查通报。通报要求,湖北、贵州住建厅要结合职责配合有关部门跟踪指导荆州市、独山县做好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和水司楼项目整改,坚决杜绝滥建“文化地标”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 图据央视新闻 根据通报,高达57.3米的巨型关公雕像,违反了经批准的《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关规定,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贵州省独山县高达99.9米的水司楼,投资高达2.56亿元,存在脱离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 此次通报之前,贵州独山县耗费巨资打造的“天下第一水司楼”,已引发一轮舆论和当地的反思。无论是独山县的水司楼,还是荆州市的巨型关公像,它们身上有着相通的“醒目”头衔:世界之最或中国之最。应该说,这是当地刻意追求的效果,也是不惜财力打造的动力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巨型关公像所在的荆州古城是历史文化保护片区,面积4.5平方公里。号称“全球最大关公像”的雕塑是荆州关公义园的一部分。荆州作为三国文化名城,主打三国文化牌,推进文化旅游无可厚非,甚至是理所当然。但问题是,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这是需要地方费一番思量的。 “全球最大关公像”有着57.3米的“身高”,接近于20层高楼,这与古城风貌不协调是很明显的。作为新景观,与其说有显示度,不如说更具突兀感,这种创新文化未必是旅游市场和游客想要的。“关公像乍一看没认出”“感觉与周边不协调”,的确有部分游客对其产生了不适感。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群众和媒体的反映较强烈,推动了住建部的此次调查。 近年来,文旅市场蓬勃发展,但一些新建的“文化地标”却暴露出部分主导者空洞、贫弱的文化观和审美感。比如说贪大求全。一说到文化,他们就自然而然想到“最”文化,仿佛“不‘最’不文化,无‘最’无旅游”。一些城市及县城不顾地方财力和文化风貌建“文化地标”,既劳民伤财,也无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光靠砸钱,砸不出景观的历史厚重感,也砸不出市民游客的获得感。 文化传承保护不排斥甚至呼唤创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景观与风貌相协调,这对于市民游客来说,已是越发深入人心的道理。作为地方部门的官员更不能不察,不能不提升自身的文化观和审美感。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57.3米关公像被通报,并非“大意失荆州”。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些地方未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资料显示,关公义园2014年2月动工,作为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扩建升级项目一期工程,当地将其视作创建荆州古城五环5A景区的引爆点,“可满足全球华人举办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寻根朝圣和纪念祭祀活动的需求”。可以说,一些地方热衷于打造“文化地标”,追求“引爆点”,正是受到不健康的政绩观驱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各地当从通报的两个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切实在城乡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塑造特色风貌、展现时代精神。 杜绝滥建“文化地标”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需要以制度建设推进监管、落实。根据群众反映进行调查与通报,正是完善监管制度的重要一环。此次调查通报亦向外界发出一个清晰信号:杜绝滥建“文化地标”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各地当检视自身,引以为戒。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江隐 编辑 汪垠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