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编《营山县志》之"杂类志”白话翻译
清编《营山县志》之杂类志,主要收集的是明清时期流传在营山的一些奇闻轶事。由于影印版多繁体字、异体字,同时字迹模糊不清,也没有标点符号,断句很难,除了少数人能够阅读,一般普通人阅读较为困难,比较有障碍。故很难将这些珍贵的文献传承下去。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于是抽空对其进行了白话文翻译,以飨读者,也让古老的营山文史资料焕发新的生命力。
(译者:鹤鸣于野)
●贼匪围困营山并驻扎境内之后,县内民众人心惶恐不安。有时候的赶集日,一些流氓地痞或乡勇,就混在集市的民众之中。然后突然高喊一声:“白莲教匪来了,大伙赶紧跑啊!”,随即做逃跑状,率先奔跑。民众这时纷纷丢下货物,人潮汹涌,争相逃命,街市上遗落的货物、银钱堆积如山。等了好久人们发现集市里没有动静,纷纷返回时,才发现货物与财物早被这些流氓地痞拿走了。人们称这种发不义之财的现象叫着“发地风”。由于事起突然,局面混乱,加上缺乏凭证,举证很困难,所以受害者很难去控告这些流氓地痞。
(译者注:当地应该发生过类似案件。)
●明朝万历年间的乡官杨侃给曲靖太守送行,他的儿子杨思五养了几只鹅,晚上回家时他看到鹅群中有一只鹅显得特别的肥壮,就吩咐家人将其宰杀并煮食。煮了很久,揭开锅盖一看,发觉鹅不见了,锅里只留下黑色的汤汁。这时,天空中突然响起了阵阵锣声,有神仙在空中到处寻鹅,不停叫唤。杨思五很害怕,被吓疯了,举着火将自家的房子点着了。
(译者注:故事荒唐不经,没有积极意义。)
●乾隆44年(1779年),县里出现了一个妖人,会隐形,为祸人间,人们很难看得到他。或者是集市上人们走着走着辫子就被他给剪了,又或者家里养的鸡鸭的翅膀夜里被他给剪了。由于此人善隐形,来无影去无踪,人们不知道他在哪里。后来经过严查,只是在后山发现了残留的发辫,以及一些鸡翅膀。这事闹腾了好几个月才消停。
(译者注:故事荒唐不经,没有积极意义。可能当时确实有人在民间捣乱滋事,造成民间恐慌,并非什么妖人作怪。)
●嘉庆二年(1797年)白莲教匪围攻营山城,民众华登云跟随父亲去逃难,在金华街遇到了贼军。贼军要杀他的父亲,华登云急忙用身体挡在父亲面前,不许贼人伤其父亲。贼人很是愤怒,刀矛齐下,往二人身上招呼。华登云父亲被杀害,他身上中了20多处的刀伤,也死亡了。两天后的一个晚上他竟然复活了,他趁着夜色找了个地方,将父亲的尸首掩埋。之后,他跌跌撞撞地逃到了龙王寨……(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别),身上的伤也愈合了。
(译者注:古人宣扬的是以孝悌为先,凡是孝子都会好人有好报,也会逢凶化吉。)
●翠屏山上的树木非常茂盛,所以城里显得十分阴凉。但是,(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言)说那个区域一经开垦,那么营山城里必定会出现火灾。事情发生在嘉庆十七年(1819年),人们在碑哑口挖了个池塘,三月初三这天就有人传言说开了这个池塘城里可能会发生火灾。这天晚上,金华街果然着火,大火延烧了40余家的房屋。人们只得将池子重新填土,恢复原状。
(译者注:这是古代朴素的环境保护主义,表明破坏环境会遭到天谴。)
●明朝戊申年,有一只凤凰飞到了县城东面的山岗之上,一时间县里人都纷纷前去观看。凤凰的九种天性应验吉祥,五色羽毛缤纷成章。它大叫时声音如鼓声般雄壮,小声鸣叫时如同金属击打般清脆动听。百鸟都围在它的身边,拱卫着它。三天后,它才飞走,而百鸟送行。老鹰、鹞子、鹯、鸱鸮这些恶禽则死得遍地都是,达几百只之多。于是人们将这个地方的溪起名为“思凤溪”。(思凤溪至今仍在,在营山大庙乡附近。)
(译者注:古时,凤凰的出现是一种祥瑞。每个地方都会声称出现了祥瑞,然后向皇帝报告。故事其实隐晦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内心的朴素愿意。百姓愿像百鸟一样拱卫在一个圣人、君子的身旁,有了他,恶人都会受到处罚,善良人民都能够过上好的生活。)
●明朝壬寅年五月,县城天天下大雨,溪流泛滥,涨大水,几乎淹到城门。当时的知县王三聘,向来官声很好,他在木牌上用红笔写下:“不许洪水进入到城里”的字样,挂在北门之上。洪水于是马上退去。
(译者注:这是古代人民对清官的一种神化。也可能确有其事,碰巧水就那时候退了,只是一种巧合而已。表明人民渴望清官当政的强烈愿望,只要有了清官,就可以事事遇凶化吉,人民安享太平,这是大家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明朝万历年间,有很多金色的鸟、红色的麻雀聚集于翠屏山上的树枝上,向着县城鸣叫(示警)。没过几天,回龙、禄井两个场镇就发生火灾,几乎没有一间完好的房屋。知县顾应聘认为是营山的"营"字上面有两把火(繁体字为營),所以有两处着火,不祥,就把营字上面加了草字头。至此后,火患遂平。
(译者注:一:瑞鸟报警,但人类不理解它们的所为。二:继续对清官的神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