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古代美

[玄龙门阵] 成都金牛区花牌坊街的来历传说 邛崃古代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4544t78kwk7rrurumnip.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4544ghxchh6r0xwd91bi.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4544as0c1f5hynmx5bxh.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4542bng7ru4m1m7zmuy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4542ae0m0qnejcoye0yn.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4543ittbb00kll7bjkdh.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4543ehi3hhg776qhzbhi.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121334xvdgn4dgdvq02rz0.jpg
牌坊故事传说     
恶搞新娘,坐了班房,还罚修牌坊                                                      邛崃古代美 编        
2.png

     在邛崃市前进镇东岳街(老街)闹市街边(强项中学大门左上约10米处),至今仍矗立着一个飞龙雕刻、柱体斑驳的两柱一间的小型歇山牌楼式结构的牌坊。牌坊中间镌刻着“圣旨  贞烈     旌表儒生曾学易之妻杨何氏坊”字样。这个牌坊虽然矮小,但它却时时无声地警醒后人,恶搞新娘(新郎或老人公)或乱开玩笑,都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前进贞烈牌坊1.jpg

   听前进镇一个喝茶的周大爷讲: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东岳镇北边曾坝一个姓曾的儒生叫曾学易,在举行婚礼那天晚上,他的一个老表(表兄或表弟)为了恶搞新娘,提前潜入新房,在新房中的便桶(邛崃人称为粪桶,放在寝室一角用来拉屎拉尿的)上头边沿处用写字的墨汁涂过,如果有人坐在粪桶上撒尿或拉屎,便会在屁股腿上印出墨汁痕迹,以便达到恶搞新娘的目的。

3.png 4.png

        过去,人们用粪桶当作便桶(相当于大户人家的马桶),放在寝室里撒尿拉屎。等到一定时间,人们把屎尿挑到田地里给庄稼施肥
   
前进儒生曾学易之妻杨何氏坊.jpg

     听说曾学易结婚那天,场面非常热闹,祝贺的人非常多,平时他的文友们也来了很多。那些文友都是有备而来,不免出了很多难题来为难新郎,如果解不了难题就得喝酒,从白天闹到晚上半夜,儒生曾学易都还在酒桌上和文友们搅在一起。


6.png 5.png

         划拳           喝酒
  这时,他的一个表兄来到桌边对大家开玩笑说:“曾老表,我把表嫂(新娘)都给睡了,你还在这儿喝酒?”    其中有个人说:“别理他,他又在吹牛,我们还是继续喝酒吧!”这开玩笑的老表见没有人理他,又继续说:“曾老表,我真的把表嫂睡了,不信,你看看她的屁股嘛,我还在表嫂的屁股上用墨打上记号嘞。”    说者是开玩笑,但听者却有意。毕竟也有这种可能。因为古时婚俗,新娘和新郎是未曾谋面的。假如陌生人冒充新郎,闯入洞房,奸污新娘的事也曾发生过。
7.png

新娘等着新郞官的到来
    当儒生曾学易好不容易把文友们打发走之后,才醉醺醺进入洞房。可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想看看新娘的屁股有没有墨迹。新娘起初不愿意,但拗不过新郎,还是让新郎看了。这一看,真不得了!原来新娘的屁股下边的腿上果真有墨迹。    这还得了,新婚妻子被人奸污了,这样他还与新娘共度良宵?曾学士一边数落新娘的不是,一边痛哭流涕咒骂表兄不是人。尽管新娘百般解释自己是清白的,但是这个曾学士就是不信。    哭够了,骂够了,曾学易就在洞房中的凳子上睡着了。新娘无奈,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就在当天夜里悬梁自尽了。



第二天,新郎发现新娘死了,就赶紧通知女方。大家一番商量之后,就联合起来状告杨姓老表。
9.png

    经过邛州知州一番调查,案情终于水落石出:原来,那个杨姓老表只是想开个玩笑,为了把玩笑开得真实点,于是提前潜入洞房,在便桶边沿上涂上墨汁。因为新娘在洞房里从中午坐到晚上不可能不拉屎尿,一旦屙屎拉尿(因为女的屙屎拉尿都是坐在便桶边沿上的),屁股下边的两股必然挨着粪桶,挨着粪桶就必然印上墨迹。         
      新娘的清白虽然大白于天下,然而人死了不能复生。为了更好地教育后人,邛州知州判决如下:   
一、判决这个杨姓表兄坐班房十年;   
二、将新娘何小姐的贞烈事迹奏报朝廷等待旌表。   
当时,当朝的皇帝是乾隆,看了邛州知州的奏章以后非常重视,为了以儆效尤,特御批如下:    一、同意罚这个杨姓表兄坐班房十年;   
二、特罚这个杨姓表兄的家人为何小姐建立贞烈牌坊。   
   
前进贞烈牌坊2.jpg


     邛州知州接到御批后,马上督促照办。可就在牌坊的名字怎么题写时也费一番周折,因为两个当事人都不是事实婚姻,是写“曾学易之妻何氏坊”还是“杨何氏坊”?大家争论不休,结果告到邛州知州那儿。邛州知州为了警示后人:假戏也能真唱。于是写下了“旌表儒生曾学易之妻杨何氏坊”。由于知州这个题名把两个当事人都写了进去,更是为了教育后人,于是大家就按照知州的题名来镌刻碑文。   

前进儒生曾学易之妻杨何氏坊.jpg
     这个牌坊最上一层是“圣旨”二字,竖着写的;中间一层是“贞烈”两个较大的字;最下一层是10厘米见方的“旌表儒生曾学易之妻杨何氏坊”楷书。    如今,这个牌坊还一直矗立在邛崃市前进镇东岳街(老街)的街边,可是知道其中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了。   



    为了教育后人,笔者于是又把过去的陈年老账翻了出来。对于那些爱捉弄、恶搞新娘(新郎或老人公,甚至老人婆)的人们记住:玩笑切莫过分,否则,就会吃官司、坐监牢,为此,笔者特写歪诗一首警示恶搞新娘(新郎或老人公,甚至老人婆)的人注意:                      赠恶搞人士      
           恶搞陋习千百年,      
           城乡近来死灰燃。      
           劝君手下多留情,      
           害人过分进牢监。           
                   2020/10/24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贞节牌坊是什么?
            为什么那么多人看重它?
作者:朗风习习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755567118c4c
来源:简书
我们在一些旅游景区,经常会看到一些各种各样的牌坊。这些牌坊,又称牌楼,是因为“某人承皇恩受褒表”而建的。它是封建社会为表彰那些,有功勋、有科第、有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一种门洞式建筑物。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特别严格,立牌坊也极为隆重,所以,并不是谁都可以立的。
比如,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要经过地方官府的审核批准后,最后由官方出资建功立坊。
立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和功德牌坊的,那要求就更加严格了,必须经过当地官府查证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者由皇帝直接封赠,才能够建造。
即使允许建造,建造的规格,也有十分严格的等级限制。像帝王神庙、陵寝才可以用"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的臣民最多也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但孔庙的"万古长春坊”仅是一个破例,因为他是"孔圣人"。
所以,在封建社会里,如果一个人能获得皇帝的恩准,建造牌坊,那对这个人、这个家族乃至这个地方来说,都是一种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殊荣。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牌坊当中最具地方特色的“贞节牌坊”,它是怎样产生的?又有什么代表意义?
“贞节牌坊”,是古时候用来表彰那些为丈夫守节,至死都坚负不渝,从一而终的女性所建立的牌坊。
贞节牌坊始于秦朝。据《史记》记载,重庆有一位叫“巴清”的妇女,早年守寡,但她却没有改嫁,她接过夫家的“丹砂”事业,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秦时期的“丹砂帝国”神话。
她曾出巨资修长城,为秦始皇陵提供过大量水银。晚年秦始皇看她孤苦一人,便接进宫里,尊她为“贞妇”。巴清死后,秦始皇又在她的墓地筑“女怀清台”,以资表彰。这就是历史上开始表彰“贞洁”的第一块贞节牌坊。
从秦汉以来,一直到唐代,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贞节观念还是比较宽松的,即使寡妇再嫁,也决不会被视为不符合礼教,更不会去严加指责或禁止的。
比如汉代的朱买臣,他的妻子离婚再嫁;著名的蔡文姬也嫁过三次;还有唐代就有23个公主再嫁。这些女子再嫁,在当时的社会里,也并没有谁认为不好。
中国封建礼教的形成和发展,宋朝是一个关键时期的转折点。当时,“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禁锢妇女的思想,实行女子缠足的恶习,禁止女性再婚改嫁,使女性的社会地位,从那时候开始受到了蔑视。
等到了明清时代,对限制女性的婚姻自由,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残酷程度。《大明律》中首次规定:“若命妇夫亡,罪亦如之,追夺或离异。”什么《内训》、《古令列女传》、《闺范入》等关于女教方面的读物,也都编了出来开始毒害女子们的思想。
清代时期,京师、省府、州县各自修建“节孝祠”,矗立大牌坊。将被旌表的妇女题名坊上,死后设位祠中,春秋致祭。并由官府发给三十两“坊银”。节烈事迹特别突出的,皇帝还亲自“御赐诗章匾额缎匹”,节妇烈女的名字列入正史和地方志。
这样一来,把对节妇烈女的崇尚推至了极点,于是,成千上万的妇女以身殉夫,或自愿、或被迫,愈演愈烈。
清代学者“方苞”写过一篇《康列女传》:康烈女是一个商人的女儿,她许配给了贫家之子张京,可是还没过门,张京就死了,康烈女却以张氏媳妇的身份自居,上吊自杀殉夫。
张家原本是个破落之家,张京的父亲品行又不好,本来人们都看不起他们,但是由于康烈女的殉夫行为,张家马上身价百倍,瞬间成为了京师有名望的人。
胡适先生说:一块石头,变作了贞节牌坊,便可以引无数青年妇女牺牲她们的青春与生命,去博礼教先生的一篇铭赞,或志书“列女”门里的一个名字。“贞节”是“名”, 羡慕而情愿牺牲,便是“分”。
可见,在封建礼教严格的朝代里,“名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它是束缚古代女子思想的一把枷锁。而那一座座贞节牌坊,就是埋葬许多古代女子青春的坟墓。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贞洁”“贞节”“贞烈”

    所谓“贞洁”,指女子在出嫁前,不与除父亲外的任何男性有任何接触,出嫁后,不得与除丈夫外男性有任何接触尤其是性关系。此外还有“贞节”和“贞烈”,“贞节”指丈夫去世后,不再嫁,不与其他男性接触尤其是性关系,直到去世。“贞烈”指女子在遭受侵犯时,以死殉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贞节烈女”有多悲惨?有些情况下非死不可(转载)
2017-06-22 · 两颗樱桃分享到
  我国古代社会,对妇女贞洁的要求,经历了一个由松到紧的过程,至清朝时达到极致。
  所谓“贞洁”,指女子在出嫁前,不与除父亲外的任何男性有任何接触,出嫁后,不得与除丈夫外男性有任何接触尤其是性关系。此外还有“贞节”和“贞烈”,“贞节”指丈夫去世后,不再嫁,不与其他男性接触尤其是性关系,直到去世。“贞烈”指女子在遭受侵犯时,以死殉节。
  清代时,贞节成为一种普遍观念。所谓牌坊要大,金莲要小。统治者将它视如忠君一样重要。“皇帝要臣子尽忠,男人要女人守节”,这共同构成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体系。
  据杭州府志记载,仅杭州一地,每年平均有50多位贞烈,据记载,仁和县曾有这样一位烈女。康熙年间,仁和县人林朝汉之子林邦基娶了一曾姓女子为妻,曾氏知书达理,孝敬公婆,虽结婚十二年没有生育,但夫妻感情很好。后婆婆去世,林邦基因悲伤过度也重病卧床,临终前,林邦基问曾氏“我死之后,你可否随我一起去?”,曾氏含泪立下重誓,林邦基这才含笑而去。曾氏安置好林邦基的后事后,几次试图自杀,都被家人救下。公公林朝汉于是告到县衙,县令判令曾氏应代夫尽孝,不得再寻死,并令林家尽快为林邦基立一个后人。县里捐资抚恤,将林邦基兄子立为林的儿子,由曾氏抚养。曾氏再次上告,说养子双亲尚在,无需照顾,公公亦有其他儿子尽孝。请县令准许她殉夫。县令回道,“慷慨赴死易,从容守节难”,手书“节孝双全”牌匾以彰其事。五年后,林朝汉去世,曾氏与门人办完丧事,绝食十四天而死。 
  对于女子的约束近乎苛刻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清朝时,贞节已经不仅仅是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同时也是女性对自己的要求。统治者对贞洁烈女大肆宣扬表彰,令这种风气达到极致,发生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清人姚元之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道光十一年,沿江地区洪灾烦恼,安徽桐城有一女子,被洪水所困,眼见水已过腰部,一男子伸手救援,抓住她的左臂将她救起,这女子没有被救的喜悦,反而嚎啕大哭道“我几十年的贞节,怎么能让陌生男子污了我的左臂”,说罢抢下逃难人的一把菜刀,自断左臂。姚元之记录道,可惜不知道这名女子的姓名,天下这样“穷而贤者”还有很多。
  贞洁也是女性对自己的要求
  正史也有类似的例子。《清史稿.烈女传四》记载,清初,寡妇李氏,与家人往杭州逃难,李氏有病出愈,遇到清军盘查,清军士兵“为嫚语”,说了几句轻佻话,李氏回去后,终日涕泣,自觉被人所辱,几日不吃不喝,绝食而死。
在那样的背景下,“非死不可”的例子非常多,也有一些自己自愿赴死。它体现出清代社会“贞节”观念对妇女们的严格约束。不得不说,那个年代的女性,命运悲惨。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101752emu7wzgmjym7cdwo.jpg


邛崃县油榨乡三里村的“一门三节坊”           
          (摘自《邛崃县文物志》P.72-73)         
     一门三节坊是一座完整的石坊。它矗立在邛崃县西三十公里油榨乡三星村的田坝里,全用红砂石建成。   

    据实测,石坊总高9.16米,宽6.76米。正反两面柱坊、额等都有人物、花卉、鸟兽等浮雕,其雕刻艺术精细入微。三重共十二个翼角,确实美观,现已列为邛崃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坊为四柱横列支撑的三重楼坊。第一重高5.82米,宽8.06米。大横梁上有“二龙戏珠”浮雕。中间石柱各高5.34米,宽各0.48米。正面石柱刻有联。   

      梁下的拦额枋上部,刻有花卉图案。枋下部刻的是“贡生胡世玙之妻晁氏、州同胡世琦之妻朱氏、处士胡世瑞之妻肖氏同建坊”。栏额正中刻有“一门三节”四字,栏右侧刻有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仲冬月谷旦”。外柱与内柱分别托起的左右二楼为第一重楼。左右楼的横梁上刻有“金榜题名”,“游街回府”等人物浮雕。外二柱各高3.5米,宽0.48米。柱上也有对联。   

      左楼下栏额上刻的是“麒麟凤舞”,右楼下相应处,刻的是“百鸟朝凤”。左楼和右楼下额分别 题“金石”“同心”四大字。左右装饰斗拱铺作间有透雕窗棂(已毁部分)。左右楼各有翼角两个。石坊第一重楼背面的建筑形制与正面基本相同,惟浮雕图案各异。中间石柱背面也刻有对联。   

     左右楼下的横额上枋皆有浮雕,左为“二龙戏珠”,右为“百鸟朝凤”。其左右横额分别大书“松筠共操”四字。石坊第二重楼高1.9米,宽5.16米,二梁上并有人物浮雕,场面非常热闹。正中有立匾大书“皇恩”二字,匾的周围用龙纹图案,两旁有装饰斗拱,斗拱铺作间全是透雕。左右楼分别用龙首吻与鱼尾吻,并各有翼角。   

     石坊的第三重楼高为1.44米,宽为3.03米,正中空间为建筑窗棂装饰。左右楼两侧有装饰斗拱。楼顶两端各有翼角两个。正中脊上刻有寿字图案,两端也有尾形吻。背面与正面相同。   


     此坊虽是宣传封建礼教的产物。但从它的建筑艺术来讲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可惜此坊在1985年被风吹毁。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102445x6uykyr5ssu9k6ci.jpg
                “一 门三节”坊
          (摘自《邛崃文史资料》第六期P.204-206)

                            作者: 曹玉彬

     邛崃县城西二十五公里处的油榨乡三星村有一石牌坊,名叫“一门三节坊”。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冬,历经有二百个春秋。它的石粱、石柱、石条、石板等均系质地坚细的红砂石所制,县内仅有。
    该坊为四柱支撑的三节坊,通高9.16米,宽6.78米,十二翼角玲珑。正反两面之柱、枋、壁、额均有阴刻和缕空花卉、鸟兽浮雕,造型独特,技艺精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百年来,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婚姻旧俗是束缚广大妇女的精神枷锁。油榨乡是隋、唐时的古火井县治署故址。康、乾是清代极盛时期,建坊主人胡姓可谓该地巨富豪门。据坊之第一节栏额枋上刻“皇恩”二字。下刻“贡生胡世玙之妻晁氏,州同胡世琦之妻朱氏,处士胡世瑞之妻肖氏同建坊”。右侧题款为:“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仲冬月谷旦”。石柱栏额枋正中刻“一门三节”四大字。
第一节石柱东面左右刻:

黄鹊柏舟妇德备母道全节操鼎峙光青史,
芳徽彤管霜节贞冰心砺纶綍千秋耀锦坊。   

外二柱左右刻:

先后守孀竞联姒天上乾坤老;
娣姒同节名列人间草木香。

第一节石柱西面左右刻:

从一而终维正气式人伦凛凛香闰待渤滘;
匪石不转励贞风崇圣善峨峨桓表映怀清。

外二柱左右刻:

懿范遗徽寸心金屋摩苍汉,
纶音褒美三节冰霜倚碧霄。

    从坊之题记和联文看,其一可知该乡胡姓系当地书香豪富,非一般家贫寒士,虽弟兄三人命归九泉,但留下家业绝非茅舍几间的寒士家庭。其二可知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是从一而终,守节不嫁,不事二夫,霜节贞冰,正气式人之妇道,否则大逆不道,违反天理。
    总之,此联文和题记都是宣扬封建礼教、三从四德,束缚妇女人生自由,妇女死了丈夫后,寡妇仍属丈夫专有的叙事联文。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守节造成悲惨遭遇的事实何只一二呢?!
    类似这样的悲剧《汉书列女传》、《华阳国志》《邛州志》等史书中记载不少寡妇守节而牺牲自己生命的事件比比皆是。由此可见油榨乡的“一门三节坊”是封建社会对广大妇女束缚于邛崃地区的一个缩影。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日


                  可惜此坊于1985年被风吹毁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