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城的故事——打箭炉与郭达将军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这首遐迩闻名的《康定情歌》让“溜溜城”成了康定城的代名词。但是,人们对康定城早年的称谓——打箭炉,可能就知之甚少了。 康定,古代名叫“打箭炉”,降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才改称康定,并设为康定厅;民国二年(1913年)建康定县,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至2015年才升级设为康定市。对于“打箭炉”的来历,虽有多种不同的说辞或传说,但都与三国的郭达将军密不可分。 小时,听老一辈人讲过邛崃的南河坎“铁牛”的故事:相传在三国时期,以临邛(邛崃)南河为界,北岸是蜀国,南岸为夷人之地。诸葛亮率蜀军平夷,几经交锋征服南夷,夷人同意退让一箭之地。诸葛亮站在南河坎的“铁牛”背上,开弓一箭,射到700里以外的现康定城边的山崖上,箭至今犹存。殊不知,此乃诸葛亮事先派部下郭达将军,星夜兼程至此,见此地两江汇流,地势较平,便造炉照图打造一支铁箭,插在东边山崖上,郭达将军因此累死。后人为纪念郭达将军,就将此地称为“打箭炉”,插铁箭之山叫作“郭达山”了。因而就有了“孔明邛州弯弓引发,一箭遥遥数百里”之说。 然而,地方志书多这样记载,如:《四川通志》记“昔武侯南征,命郭达造箭于此,其炉犹存,故名打箭炉。”《打箭炉厅志》载“相传诸葛武侯渡泸而西,尝铸军器于鱼通之地。郭达一夜打箭三千,称为神手,遂封为将军。”而《西藏图考》和《卫藏通志》则是“打箭炉,俗传诸葛武侯南征遣将军郭达造箭于此”或“遣将郭达安炉打箭之地”等记。多归结于诸葛亮南征时,曾命郭达在此架炉造箭,故称此地为“打箭炉”,称炉边那座大山为“郭达山”。 说到“ 郭达山”和溜溜的云,在当地还有另一个动人的故事:郭达山原名叫宗扎山,山神当京多吉列巴是位英俊的小伙子。与宗扎山一水之隔(即折多河)是仙女峰(即跑马山),仙女峰的山神扎西泽仁玛是一位秀美能干的姑娘。在长年隔河相处中,当京多吉列巴与扎西泽仁玛两位山神相互产生了爱情。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当京多吉列巴将系在自己脖子上的白色纱巾一分为二,一条自己留用,一条求佛祖转送给扎西泽仁玛,正式向她求婚。扎西泽仁玛高兴地接过佛祖送来的这条纱巾,立即系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这“ 两条纱巾”化成两朵白云,一朵飘在郭达山上成为“ 郭达停云”,一朵飘到跑马山顶形成“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从此成为康定著名的两道“ 风景”而闻名于世。 前述种种史轶传说只当故事听之不必深究,但“箭”却是至今实实在在的耸立于郭达山巅,每当万里晴空时,站在康定城内即可清晰地看到郭达山顶的这根铁箭。曾有不畏艰险的攀登者前往一探究竟,据其所记:“箭”高耸于郭达山险峻的最高峰巅,离“箭”数丈时山势更险,呈一刀背形,攀登者需用双腿夹紧胯下峰脊,迎着灌耳山风,四肢配合向顶巅作壁虎行,稍有不慎,左右皆有坠崖之忧,故登临者极少。到达峰顶一看,“箭”只是一根很粗的铁棍,犹如铁质嘛尼旗杆。后来一打听才知,那是后人为了纪念郭达而特制的一支巨大铁棍安插于郭达山顶,每年上山在铁棍上系上嘛尼旗,祈祷郭达英魂安息,祈祷打箭炉地方吉祥平安。 而今,康定已在郭达山下修建了一座郭达桥,顺桥的北岸新建一条贸易街道,取名“郭达街”,桥头原塑有郭达将军石雕像,因年久而出现裂痕,为安全起见而于2017年10月下旬拆除,现只能从网络中观赏雕像原貌,领略郭达将军向天射箭的雄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