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溢黉门写春秋
——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顾建德的教育人生
曾训骐
【摘要】解析名师的职业生涯,可以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宝贵经验。名师顾建德的人生表明,缺乏生活历练、人生体验的教师成不了卓越教师,不励志、敬业、修德、践行的教师成不了名师。
【关键词】教师生涯;教育人生;教师专业;顾建德
【作者简介】曾训骐,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四川大学客座教授。
儒雅其人,谨严其事,烂漫其诗,恢弘其文。和顾建德相识、相知近30年,每次相聚,他都能带给我意外的惊喜。而今,建德获评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更让我敬佩万分。
鲜花盛开的背后,是超出常人的心血的付出。也许,剖析顾建德的人生之路,特别是他30多年的从教生涯,或能为众多中青年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抡锤仰羡鹤冲天——大山洼里的贫瘠构筑坚强
1963年的初秋,建德出生在资中县双河镇长山岭村一个贫寒的农家。
长山岭村坐落在资中县偏僻山区的绵绵山岭上。而今,四十余年过去了,童年的记忆仍时不时漾上他的心头。有时候是一丝淡淡的苦涩,有时候是一丝淡淡的温馨。那一座座石山上,留下了建德和小伙伴们割草、放牛、砍柴和捡粪的足迹。那时候,土地还没有承包到户,生产队还在以工分计酬。顾家孩子多,劳力弱,挣不够足以支撑一年的口粮。因此,他们家只得和那些孩子多的家庭一样,从生产队里领回一头水牛来喂养。每天一大早,建德就得去自己家附近的山坡上,割一背篼鲜草回家,然后背上书包匆匆向外跑去,一边啃几只焖红薯,冲向山洼中的小学校。中午放学后,再饥肠辘辘地跑回家,匆匆喝一碗菜糊糊、啃几根焖红薯,再背起背篼、牵着家里领养的大牯牛,到山上去割草、放牛。但就是这样的勤劳,家里还是挣不够工分,分粮的时候,还得补交现款。
现在想来,不知道那时候是怎么了,同样的一块土地,现在农村疯长的野草,那时却少之又少。在建德的记忆中,很多时候,住家附近山上的柴草都被放牛的小孩和砍柴的大人割得精光,让所有的山都变成濯濯童山,光秃秃的露着穷斯滥矣的样子,令人心酸。建德的父亲是曾经读过书的人,他以先祖的事迹鼓励建德:“我们顾家的祖上出过一个翰林,名叫顾汝修,曾经代表大清,出使过越南。”父亲希望建德像先祖一样好好读书,成名成家,光宗耀祖。
那个时代,农村人的理想,就是这样的朴实而直接。建德的童年虽然和牛拴在了一起,但拴牛绳并没有拴住建德的心;他把父亲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
1976年,建德初中毕业后,由于学业优秀,他顺理成章被学校推荐到公民中学读高中。建德的同伴们都陆陆续续拿到了通知书,而建德望眼欲穿,却没有等来自己盼望已久的入学通知书。过了好久才知道,自己的读书名额,被别的“关系户”给顶了。真是问天不语,欲哭无泪。读书的希望虽然破灭了,但生活还得继续。建德每天除了拼命帮父母干活外,就只有一个人挎个笆篓到堰塘、田边去捉鱼摸虾,以排谴内心的痛苦与寂寞。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一个天灾淫酗肆虐的年代。长山岭村属于高海拔,水源极少,大田龟裂成一块块网格,井水干涸。要保证基本的用水,就必须从十里外的老鹰岩水库到相邻的几个村之间修一道水渠。因为这样,石匠在此时派上了大用场,很受大家尊敬。父母怕建德憋出病来,就让他跟着本家的一个叔公,进了专业队学石匠,这样不仅能学到一门手艺,还可给家里挣一点工分,贴补家里艰难的生活。
至今,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在大学的学术讲堂,建德都毫不讳言自己曾经是一个石匠。《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说过:“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温室中的花朵因为没有经历风雨的磨练,而变得娇弱不堪;路边的野花虽体态娇小,内心却无比的坚强。与温室中的花朵相比,正是这种一无所有,铸就了沁人心脾的馨香。建德最终能从长山岭村再走出来,显然和他自身的坚强分不开。
二、晴耕雨读抚书卷——乡村学校的熔炉煅造理想
世界是一片汪洋大海,个人如同一叶扁舟,漂浮在大海之上。建德的少年在咬牙抡锤中苦度,他的命运却突然迎来了转机。
当石匠两年后,1977年下年中国大陆恢复中考、高考,建德原以为又是骗局,但看到山后有一个初中生考上了中专并在1978年的三四月间离家上学后,建德心动了。他给父亲和师傅说明了内心积蓄已久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1978年寒冬岁末,建德走进老家大队学校,开始了五个月的初中补习生活。为了摆脱当时的饥饿、贫穷,清晨,侍候好家里的大牯牛后,他就提着几根红薯跑到学校读书;晚上,在破败的茅屋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做题,经常熬到深夜。尽管学习很累、很忙,但他少年的心里,三更灯火五更鸡,却充满了希望……
1979年7月,建德考上了资中师范。为了找回失学近三年的美好时光,建德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1982年8月建德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师毕业,和几个同学一道,分配到了交通比较方便的资中县宋家小学,但出人意料的是,建德和同学尚泽军竟被安排到宋家中峰寺村小。白天上课、做饭,勉强可以应付,晚上冷清、死寂的时光,却让两个年轻人倍感孤苦。在弹腻了那台破风琴、吼破了嗓子之后,建德又想到了读书。当时,各地的电视大学、自学考试和大学函授刚兴起不久,但没有一定工作年限的人是无缘进入学习的,更难的是组织根本不会同意。没有办法,建德只好到书店胡乱买些自修大学的辅导资料、各种文学作品和理论书籍来读,来充实自己。每月33元5角的工资,建德几乎要花费一半去买书来读。
节衣缩食的苦读,终于打动了领导。经过努力争取,建德通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和全区30多个语文教师一起参加了内江教育学院的函授招生考试,最后资中县考上了47个教师,而全区仅考上了包括建德在内3个老师。就这样,1984年6月至1987年6月,建德一边教书,一边参加内江教育学院中文系的专科函授学习。专科函授学习的三年中,很多时候是在原内江市的各个县的教师进修学校进行面授。各县的景点不仅留下了建德和同学们的足迹,更留下了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气。早饭前,晚饭后,沱江边、西林寺、重龙山、三岔湖都有他们三三两两的身影和探导问题的争论声。
专科毕业后,建德一鼓作气,又迈向了本科的目标。1988年,考入四川师大本科函授。两年的函授期间,建德刻苦自励,优秀的表现,令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
青春,在读书中靓丽;理想,在奋斗中闪光。蜀中先贤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有言:“志当存高远。”一个人在生活的起点,选择了什么目标,树立了什么志向,就决定了他有什么样的命运,对人类有什么样的贡献。只有那些立志高远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才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直挂云帆济沧海,把一个个问号变成感叹号,最后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建德能成长为一个特级教师,理想的支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滋兰润蕙志高远——教育岗位的平凡孕育非凡
1982年师范毕业后,建德被分到资中县宋家镇中心小学下的中峰寺村小任教。1984年8月又调资中县上马门乡中心小学,担任初87级2班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等工作,这对于一个未满22岁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踏上三尺讲台,建德非常意外作为母语,语文居然成为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教过书的人都知道语文不好学、语文更难教。但难学在哪里、难教在哪里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摸索,建德搞明白了:其一,语文学科内容牵涉面广,又基本是纯文字学科,要记忆、要背诵、要掌握的知识点太分散,教师难教、学生难考,更不容易考得高分,所以学生“有点烦”;其二,相当一部分执教者本身,缺乏教师的个人魅力,缺乏精湛的教学艺术,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时代;其三,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多,活泼有生气的少。
有鉴于此,顾建德决心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学之路,塑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用特有的语文教学魅力来征服学生。
建德阅读了大量语文教育名家、特级教师的教育、教研、教学著作,从那些名家和特级教师的成长之路、教学之路,汲取有益的养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运用于教学实践。于漪的“文道统一”、“教文育人”,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基本式教学法”,陶行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建德都认真学习,合理借鉴,努力创新。除此,建德还积极参与各类公开课历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多年艰辛的努力,建德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赢得了同事、同行、上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
建德的教育理念,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字。一曰“爱”——爱教师职业,任何时候都不羡慕虚荣,对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信心满满;爱教学岗位,任何时候都珍惜工作,对自己的教学兢兢业业;爱每个学生,任何时候都把学生视同子弟,循循善诱。二曰“情”——对职业充满感情,浑身洋溢着自豪感;教学充满激情,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对学生洋溢真情,对表现、成绩暂时稍差的学生永不言弃。三曰“引”——坚持’文以载道”的原则,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道德、规范、意识;坚持和风细雨的方式,对学生就是批评也要让学生感到温暖,坚持正面能量的注入。
我刚参加工作时听过建德的课,他的课总是融启发性、感染性、趣味性、活泼性于一体,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发问、积极讨论,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授课不仅声情并茂,注重形象感染,还讲究哲理昭示,更加以美育诱导,力求将学生带入中国文字和文学的美好境界。
实施新课改后,建德积极践行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尤其在如何引领学生更有成效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如何更好地激发有益、有效的教学互动生成等方面探索较多。他发挥自己国学底蕴比较扎实的优势,经常带领学生搞一些诗文朗诵、励志演讲、地方文化采风,或者教学生练书法、写诗、写词、写小剧本、表演课本剧等,有时还带头写作、朗诵、演讲、表演。朗诵时的物我相忘,演讲时的慷慨激越,表演时的忘情投入,常令学生深受感染,经久难忘。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活动,不仅给学生增添了别样的学习生活乐趣,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国学及人文素养,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语文学习兴趣。建德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师,应该和学生在一起,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渐染中,帮助学生找到打开汉语言文学大门的钥匙。
担任校长后,尽管事务繁多,建德也从未停止过读书和思考,他告诫自己,一定要“办让家长满意的学校,做让学生喜欢的教育,实施让教师留恋的管理,发展让同行尊重的内涵,创造让领导信任的业绩”;一定要“做有思想的校长,塑造有智慧的教师,培育有个性的学生,建设有文化的学校”。在忙于管理和教学的同时,他将学习、思考和研究的重心,投注于教育理论前沿以及农村教育这片广阔天地,神思若电,笔疾如风,先后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发表教育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近70篇被收入中国知网、18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收录或题录索引,并与人合作出版《素质教育模式研究》等5部教育专著,主持完成了2个省级课题、5个市级课题和3个县级课题。建德主持的内江市重点课题“川南丘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在实践层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其理论研究深度也得到了广泛肯定,全国不少刊物都专文介绍过他所在学校的文化建设理念、思路和做法。如《论农村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策略与路径》(《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12期)、《农村中心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体会——以资中县金李井镇中心学校为例》(《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创新学校发展思路,打造农村教育品牌》(《中国农村教育》2013年第3期)等。此外,作为一名研究成果丰硕、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建德还多次应邀到各地为校长和教师们做专题学术讲座。
平凡的教育岗位孕育了不平凡的成绩,党和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也给予了建德很多褒奖和荣誉:他先后荣获过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四川省教育科研成果奖3项、内江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内江市政府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4项、内江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15项、资中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16项;2007年6月,他被内江市教育局评为“内江市教育科研与教学教改实验优秀人才”,被内江市委、市政府评为“内江市优秀人才示范岗”;2010年12月,被市教育局党委授予“内江市教改标兵”称号;2011年12月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教学名师”;2012年9月,被内江市人事局、市教育局评为“内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14年7月,被内江市委、市政府评为“内江市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带头人(中学)”;2014年8月,被四川省政府评为“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在,建德还兼任内江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成都师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研究实践专家、内江市作协理事、内江市诗词学会理事、资中县作协副主席等多项社会职务。
四、偷闲吟哦拟雅篇——诗意流淌的生活带来歌欢
孔夫子强调:“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所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朋友是古时五伦(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的一伦。朋友往往相互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建德为人豪爽大方,耿直真诚,在朋友们中很受追捧,在学生们中很有威信。
建德有一首《鹧鸪天·偶遇弟子们(其二)》,这样叙述他和他从前的学生们的邂逅:“卅载躬耕杏苑春,黉门弟子感情真。曾经个个念书苦,当下人人事业芬。 谈旧事,论新闻,他乡巷陌酒盈樽。夜阑歌舞不嫌晚,再盼乘风鹰击云!”
建德在学生口中有多个雅号:顾诗人、顾大嗓、顾老爸、班妈妈。意思是说他上课象诗人一样高门大嗓、诗情纵横;而课下教育和关心学生又象爸爸妈妈一样和蔼可亲。加上“顾老师”、“顾校长”这两个称呼,建德在教育生涯中从学生那儿一共获得了六个“荣誉称号”。建德的学生,许多人受他的人格和个性影响,无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总是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前行着。这,无疑是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好的褒扬。
在公开发表的论文《让中小学语文教学诗意流淌》中,建德这样表达了他的理念“‘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应当能够沟通课内课外,无限拓展延伸,尽力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人生体验。诗意语文更可以纵横宇宙,以天地为课堂,以大自然为源头,让语文成为‘无墙的课堂’。”
建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建德从一个平凡的语文教师,成长为省内外有名的特级教师。他不仅书教得好,论文写得好、发表得多,还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创作了不少优美的散文、诗词歌赋。据不完全统计,建德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文学评论近400篇(首),其中,《金秋放歌——词40首》于2014年获第五届康式昭文学奖。
最近几年,建德在教育、教研、教改之余,尤其喜欢填词,其词作结集为《齐贤斋词集》。他的词,不仅词牌众多,词的内容也反映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对自然山水的讴歌,如《水调歌头·春到沱江》;有对亲朋好友的赠答,如《喝火令·严寒贤弟四旬华诞欣然有作》;有对人生易逝的感慨,如《临江仙·半百感怀》;有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如《西江月·荒村留守》;有对新闻事件的反思,如《破阵子·风尘女》;还有对书斋生活的体味,如《沁园春·静守书房》;有面对情感生活的体验,如《鹧鸪天·相恋(5首)》;有对杏坛耕耘的满足,如《江城子·名师工作坊集中研修有句》;有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如《南乡子·远山》;……不一而足。建德这些词,或豪放,或婉约,或沉郁,或激越,表现出风格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向词人自己;再以词人为中心,发散开来,将读者带入词人所精心营造的氛围之中,获得如食稻梁、如品肴馔、如饮醯醢的愉悦和享受。丰富多彩的诗意生活,带给建德无穷的乐趣,构筑起他靓丽的人生。
五、长风同逐薪火传——辅掖后学的孤诣传承希望
岁月荏苒,不知不觉,建德的教育生涯就走过了30多年的春暖冬寒。但他似乎并未停下追寻和奉献的脚步,在知天命之年后,毅然挑起了四川省“国培计划(2014)”名师工作坊高端研修项目的重担,组建了“顾建德名师工作坊”,带领县内一批青年教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研修,力图把自己一生的教育智慧和教学经验,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总结、完善和升华,然后传之后学晚辈,给青年教师以思考和启迪。
自“顾建德名师工作坊”组建以来,在建德的亲自主持和带领下,来自全县各地的三十名教师学员汇聚一堂,或聆听讲座,或学习理论,或高谈纵议,或观摩采风,大家在一起碰撞出了很多思维的火花,对教育有了更多全新的认识。青年教师们都觉得和建德这位年长一二十岁的教坛兄长和前辈相见恨晚,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教育话题、聊不尽的从教感想。
同时,建德深厚的学养、儒雅的气质、下笔千言的创作功力、洒脱诙谐的个性为人,也深深感染了名师工作坊的学员们,使得他们每次聚在一起时,一个个都象求知若渴的学生,亦似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快乐而不失仰慕的围拢在建德的身旁,听他的滔滔不绝,观他的眉飞色舞,从中体味从教之真谛,思考教育人生的意义。而建德也力求让全体学员在自己的带领下,达致生活因阅读而精彩、生命因写作而弥香、理想因教书育人而延续的境界。
实际上,建德在辅导扶助青年教师这方面,并非“顾建德名师工作坊”建立之日始。自从教以来,他很早就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心态,交了很多教坛文友,带了很多青年教师。在他走过的所有学校,都有一批青年教师在他的影响、带动和辅导下,教学艺术不断有了新的提升,最终成为了学校的骨干教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要把教育当作理想来追求,并用人生的激情来驱动,用教育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建德对这句话甚为欣赏并引之为座右铭,而且他也始终认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要搞好,归根结底靠教师,需要一批又一批思想解放、理念先进、博学善教、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有理想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才能构筑起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的华彩大厦,才能培养出祖国建设需要的万千人才。这也正是建德在孜孜不倦的治学、从教、为文之余,还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辅导和提掖青年教师的初衷之所在。
无疑,建德从石匠到教师、从乡村普通教师到校长、再到省内外知名的农村特级教师的教育人生,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其色彩斑斓、丰美多姿,对于广大青年教师来说,恰如一本无形的大书摆在那里,又似一座无字的丰碑矗立在那里,每一位当代青年教师尤其是在农村学校从教的教师,都可以通过了解、读懂和学习他,从中汲取关于如何做好教育、如何做好管理、如何做好教研、如何做好学人的丰厚的营养,进而获得新的启示,更加坚定做一名执着耕耘、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做一名终生学习、博学儒雅的教育人。
建德的教育人生对青年教师有些什么启示呢?简言之就是四句话:在任何艰难寂寞的环境下乐观不舍的进取;永远抱持强烈的教育理想和情怀;绝不满足于只做一名教书匠;真正受欢迎的教师一定是充满爱、充满正能量、博学儒雅有趣的教师。此之谓“身处贫瘠不失其志,寻梦人生满溢豪情,岗位平凡力求卓越,立根教育永怀初心。”——如此教师,方不愧为“人师”。
“俯身瘠土育童稚 ,情溢黉门写春秋”,最后谨祝建德吾兄,在今后的教育之路、研究之路、文学之路、人生之路上,继续高唱教育壮歌,更加酿就四溢文香,一路花开,一路丰收!
——此文发表于内江师范学院《西部教育研究》 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