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27|评论: 0

[即时新闻] 少年遭围殴致死掩埋案:为何社交受挫会诱发犯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陕西兴平发生一起“少年遭围殴致死掩埋”的恶性案件。在简要的案情通报中,我们可以看到“案情驱动”直指遇害者“拉黑”嫌犯电话(6名嫌犯其中之一“被拉黑”)这一细节上。可事实上,这一细节真正的内涵是“拉黑电话”只是终结性环节,真正的恩怨应该在“拉黑前”就已经走向极点。

    这方面警方应该也是清楚的,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水落石出。要知道,以初步案情的框架来看,6名嫌犯可能开始只是想“教训”一下遇害者,没想到用力过猛直接致死,于是就有了掩埋的后续。但是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因将“围殴”,“致死”,“掩埋”较为连贯的排在一起,总让人觉得“如此恶行”简直没有人性。

    当然谴责恶行的言辞还是不能少,但是回到具体的恶行触发上,如果只是一味的情绪化抨击,而不深入的进行解构,我们很容易走向“复制”和“粘贴”的舆论困境。要清楚,确实有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存在,这在未成年犯罪群体中应该比率很大。

    所以,就这起“少年遭围殴致死掩埋”的恶性案件来讲,如果追根溯源,这还是“少年霸凌”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当然也不会彻底被解决掉。因为就“少年霸凌”来讲,多数时候不太涉及实质性利益,往往会成为社会盲点,这导致如果被看见,就意味着出大事儿了。

    在案情的通报中,“拉黑”等琐事成为案件的核心追问。但就“原因和结果”的对位来讲,“拉黑”等琐事只能对位上“围殴”,至于“致死和掩埋”来讲,根本上是不对位“拉黑”等琐事的。说到底,就算再不懂法的未成年人,应该也知道打死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因此,回到具体的案情驱动上,就更应该挖掘围殴者的心理变化。因为只有搞清楚“琐事”为何能推动恶行的失控,我们才能更容易地抵达正确的救赎之路。要不然单纯的以悲愤情绪介入,就算类似的事件发生再多,我们还是跟第一次发生时一样悲愤无奈。

    事实上,犯罪理论研究领域很早就注意到,当有机体(包括人类)被禁止以先前能够得到的奖励的方式进行反应时,其行为通常会变得更加激烈和有力。比如猫会撕咬,抓挠,咆哮,变得急躁;人类会吼叫,变得烦躁易怒,难以控制(也会用嘴咬,用手抓)。

    研究者假定,这些唤起反应源自一种内在的厌恶唤醒状态,他(她)们称之为挫折。因此,对于个体指向具体的目标受阻时,内在的厌恶唤醒就会增强,个体就会减少挫折的驱动力。这种时候行为就被激活,最重要的是减少挫折的反应也会增加或强化。

    这一理论对应到“少年遭围殴致死掩埋案”中,其实就更为容易去理解。当然前提条件是先别论是非,我们只谈论恶行驱动本身,要不然将是非混入其中,理论根本无法中性的介入。所以,就理论视角而言,“拉黑行为”应该就是激发恶行的“挫折”。

    但这样去分析案件因果,貌似“受害者原罪”就会生出来。这里其实还是站位的问题,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不要将是非混入进去,因为是非对错有法理在当中平衡,而舆论只有尽可能的剥离道德化,才可能找到所谓的救赎之路,要不然愤怒终究只能在渐起和消散之间摇摆不定。

    坦白讲,就案件的终极结果来看,肯定是“围殴者的错,遇害者无辜”。但是回到案情触发前的琐事上,就“拉黑”等琐事来看,被拉黑者与遇害者应该是熟人关系,于此也就能肯定“围殴”大概率是基于霸凌。至于是非层面,在霸凌的逻辑里,往往就是“看你不顺眼,就要打你”。

    这种问题对于十五六岁的“生瓜蛋子”来讲,任何时候应该都是存在的。很多视野不足的少年,又想快速进入成人世界,却又不断遭受成人世界的拒绝,所以就会选择在少年世界“称王称霸”。然而这样的想象往往也只是虚妄而已,不太可能持续达成。于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何那些少年称霸的人,往往后来都听不到任何声音。

    与此同时,在看待“少年遭围殴致死掩埋案”上,必须引入社会化犯罪人和个体犯罪人概念。社会化犯罪人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也就是犯罪行为是他(她)们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比如模仿坏的榜样,并期望得到一定的回报。而相反的是,个体犯罪人是长期遭受极强烈挫折的结果,而挫折源于未能得到满足。

    我们一再强调,“少年案”中的利益关联应该很少,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电话“被拉黑”就会如此下狠手呢?就在于被拉黑者的内心始终是自卑的,就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者都不给自己说狠话的机会。于是,“被拉黑”就被蒙上屈辱的底色,也就是被拉黑者有很强烈的受挫感。

    这种案情驱动的预设虽然不一定是成立的,但是却可以将这样的母版置于中立的解构体系当中去应运。这方面,马斯洛对挫折的力量进行过详细的论述,并且与激进犯罪学家或冲突犯罪学家的理论不谋而合,而这似乎也是我们应该在“少年案”中关注的“焦点”。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