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初,我奉命从民族区调往县中担任高中地理教学,当拿到人教社首版地理教材时,深感责任重大。与我同时分到学校的是刚从西师毕业的新教师,专抓高三毕业班地理教学。 课本第一章讲“地球在宇宙中”,重点讲述太阳系的众多成员,其中彗星,对于学生较为陌生,夜晚的天空所出现的点点繁星,多是恒星和星云。彗星,俗称扫帚星,当它进入太阳系后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讲到这里,我讲出上世纪初彗星与地球相遇的故事,在当时科技条件下,普遍认为彗尾是由高速、高温的熔岩流与地球相撞,结论尚未形成,新闻记者便捷足先登,大吹地球的末日即将到来,在欧美等国搞得得人心惶惶,讲到这里,有同学举手提问:”为什么地球并未毁灭?”课堂内鸦雀无声,10秒钟后,我说出了答案,这是因为彗尾并不是高温熔岩流,而是冰物质构成,当彗尾进入大气层时,高温融化了冰层进入大气,形成降水 ,地球70%表面覆盖着水, ,彗星可功不可没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