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018|评论: 3

评论:前锋交投“罗小军”事件为何会遭到舆论围殴?

[复制链接]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12-12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观点交锋
====



          评论:前锋交投“罗小军”事件为何会遭到舆论围殴?

                 谢歌说事


      连日来,前锋交投公司总经理“罗小军”事件引发全网关注,新京报、光明网、上游新闻、网易、百度、封面新闻、腾讯新闻、红星新闻等几乎所有的媒体平台都刊发了评论文章。但遗憾的是,目前,涉及到的相关方面仍然“稳起”,既不说话也不表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唯独前锋鑫鸿集团公司对此进行了网上回应。但回复中“本人自愿、根据工作安排”等显得也有点怪,这个回复显然不能服众。其“背后的故事”、网络舆论的质疑,案子结论的处理等都不够透明,提拔程序和公示等一系列的问题说明了什么?网民无法知晓,由此引发舆论围观。

图01.jpg
▲广安市广安区人民检察院官网截图。


      光明网评论指出,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公众之所以聚焦这个问题,也是担心其中会不会夹杂着权力腐败,违反法定程序任免干部,把不合适的人用在不该用的重要岗位上。如今,虽然当事人“已不在企业工作”,但从涉事国企到检方,有必要讲清楚,4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罗某军涉案问题查明了哪些事实,作出了哪些结论,对他的挂任使用符不符合法定程序。如果有违法违规之处,还须严肃追责到底,给关注事件而又疑云萦绕的公众一个交代。

      新京报快评:如果存在问题,就理应彻查到底。目前最重要的是,罗被立案调查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从被调查到在国企复出并升迁,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问号,不仅关系到罗某个人复出的正当性,也攸关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容不得“含糊”。

图02.jpg
图片来源:麻辣社区


      那么,过去,是谁在这所有的过程中当了操盘手?太多的问题存疑,相关方面都值得好好反思,因为,这一切都是绕不过去的。

图03.jpg
      罗小军(左)

     前锋鑫鸿集团公司针对子公司前锋交投“罗小军”事件的网上回复,由于被指“搪塞”和“含糊不清”而招致舆论围殴。这件事让我想起,某年无锡市发生高架桥侧翻、小吃店爆炸两起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后引发的舆论,与今天前锋区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当时,我写了一篇时评,这里,不妨直接放在这里,或许,对以后的相关工作有些思考,便于更好的总结:

(全文)

      无锡发布为何会被置于舆论漩涡?

       日前,无锡先后发生高架桥侧翻、小吃店爆炸两起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在各方力量参与救援的同时,无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无锡发布”在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应对方式引发网络热议。该评论一出即引发网友反弹,遭到包括人民网、半月谈等主流媒体的炮轰和网友的痛批,并直接送上了热搜,其状看上去很丑,可谓惨不忍睹。来看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10月10日18时10分许,江苏无锡312国道K135处、锡港路上跨桥发生桥面侧翻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

图04.jpg


     10月13日上午11时许,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新杨路一小吃店发生燃气爆炸,共造成9人死亡,10人受伤。

     本来,高架桥突然坍塌的舆情还没有完,小吃店燃气爆炸又把@无锡发布推上风口浪尖。两份官方发布,先刚说了死亡6人,不到一小时的二次发布,死亡人数变为9人。两个通报中一字不变的套话:“目前,伤员病情稳定”。这里请注意,才说了“目前,伤员病情稳定”之后不久咋个就又去世了3人呢,那你这“目前”是指的哪个目前?“病情稳定”又是啷个“稳定”的呢?由此更引发网友吐槽,燃爆网络。

      这还不算,这不,13日晚,“无锡发布”发布了一篇评论《在重大事故面前,我们该做的是关爱与理性!》,让舆情再次发酵。该文称,“比事故原因、调查结果飞得更快的是各种敲锣打鼓似的视频传播,是弹眼落睛的网络谣言,是朋友圈里你来我往、似真似假的揣测、别处新闻的嫁接,是自媒体假慈悲博眼球式的祈祷……在官方通报到来之前,网络见证了一拨面对重大事故的自嗨,悲情的意味很少。”

图05.jpg

      半月谈评论无锡发布的这篇文章“更像是在指责民众,不仅无助于让民众更加清晰的了解事件,制止谣言继续传播,疏导舆情,反而让事件进一步发酵,负面影响升级,扩大影响面”。

      来看看人民网评:舆论为什么对无锡发“脾气”?

      制止谣言传播没有问题,但它应该是与及时发布信息并行不悖的,在受众那里,后者甚至要远远优先于前者的。然而无锡方面对后者语焉不详,对前者却雷厉风行。这种火上浇油的做法,传递着强烈的长官意志,也是相关单位媒体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缺失的体现。谣言止于智者,但谣言更止于公开。在舆情发酵以秒读数的时代,躲是躲不掉的,唯有让权威信息跑在小道消息前面,才能有效疏解公众的关注焦虑。

      再看看澎湃新闻:不该用“假慈悲”奚落网民对事故的关心

      在重大事故面前,应该保持关爱与理性,这是@无锡发布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但不应该“立靶子”,“找对立面”,网民不是政府处理事故的“假想敌”。这种“官方吐槽”默认了网友在围观就是非理性的,就是没有保持足够关爱的,是出于一种“看客心态”。这不符合事实。

      惨烈的事故发生之后,需要全社会的共情和一齐担当:寻找原因、杜绝安全漏洞、追究法律责任、问责问题官员……无论如何,不该把网民树成“对立面”,用“自嗨”“弹眼落睛”“假慈悲”的刻薄话来奚落一番。悲剧面前,让我们共同担当。

      半月谈:谣言止于智者,但谣言更止于公开。唯有让权威信息跑在小道消息前面,才能有效疏解公众的关注焦虑。

     网友看法

     如果政府多一些公正公开的信息,群众还是更愿意相信官媒权威的发声。但是,若怕被群众监督指责,而对于事实真相遮遮掩掩,拖拖拉拉,那么迫切想了解真相的群众就容易被某些不良媒体带歪,从而发表不正当言论。和谐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政府应对信息公开透明,群众才可增强信息辩识能力,社会也才能气正风清。

     那么,为何无锡发布会被置于舆论漩涡而如此被动?

     我觉得:“无锡发布”说冤也冤,说不冤也不冤

“无锡发布”有点“冤”

     本来,发生事故本属分管安全生产的部门出现的错,可如今火烧当地宣传部门,让这应对舆情的部门去背锅,着实感觉有点冤。出了这么多这么大的事故当地官员肯定是难辞其咎,这个是必须要拿话来说的。我们不敢去猜测待事件平息之后的后续“处理情况”,但是,仅对当地这舆情部门显得如此“外行”的应对方式还是可以拉出来说道说道的。仅此而已。

“无锡发布”也不冤

     估计是“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这一课无锡官方个别人员没有学过。

     另外一个是,家属情绪稳定是被用滥了的语句,而且在历次事故中已经被证明其曾经引发过波涛汹涌的與情的,但却仍未对当地的宣传部门敲响警钟。由此可见,无锡的宣传部领导平时不爱上网,由于不懂网络而作出了外行的对相关文章发布审定,而作为下级的與情部门工作人员也只能“按领导的意思”办才造成了被舆论“痛扁痛批”。难怪有网友使用了看上去有一句极不文明的话:“懂个锤子”。这话粗理却不粗。看看,这如此作风哪里像搞宣传舆论工作的这一块布料呢?因此有网友认为,造成工作被动是必然,反之,不造成被动才不正常。

      无锡在应对这一波舆情的时候与过去一些地方如出一辙,被舆论诟病的地方在于,未能及时发布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倒是第一时间对可能出现的谣言进行“有效预防和打击”。與情专家燕志华博士在“从近日舆情热点谈城市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一文中认为,这就是主次不分和颠倒本末,也是临场心理不坚定的表现之一。因为,他们抓不到主次,不明白主战场在于事故现场,并且应当及时准确地发布相关信息,同时让信息部门进行策应,对谣言、传言进行打击。如果正面战场做得好,不光可以大大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也将大大降低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因为,很多谣言就产生于官方行动迟缓、行政不透明或者行为不当的关口,是作为一种怀疑和抗议的产物出现的。

      那么,如此尴尬的情况是怎样造成的呢?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遭人民网“痛扁”挨批活该,想想也不冤。

      二是:本身手艺太糙了,分管领导很外行,自身应对舆情手段太差。在这里,倒是想问一问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问题:无锡的分管领导,在网络舆情应对中必须贯彻的“黄金三原则”和“三同步”你究竟知道多少?
      
     三是:平时不练,战时就只能看。功底差了就更谈不上实战,送研修班强化培训倒是可取,建议院校:浙江大学

      建议:

       遵循“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科学适度”原则
      
      想想看,一边是权力的维稳观与社会事件爆发后民众需要的真相观发生冲突。由于传统的维稳观和绝对的真相观,使得我们一旦获得真相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向社会和网民发布。比如“卷宗丢失案”、“成都七中食品案”與情反转之后网友受挫而集体保持了沉默寡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口服心服,网络会积蓄力量在未来的某个與情爆发点重新汇集起新的能量。也就是说,在官方的以重锤砸碎谣言并将“與情反转”当做成果突出展示时。但如果缺乏对于当下的传播环境和网民心理的洞察入微,那么,隐藏下的适得其反和毫无自知,必会置于网民心理的对立面和初衷的反面。人世间,有多少伟大的理想情怀,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沦为平庸、走向庸俗,不觉得可惜?

      引入第三方机制 “关键时刻”有人说话也很重要

      平时要加强对“有影响力的个体”的团结与联系。纵观近年来诸多的舆情反转事件中因缺少第三方的身影,而造成了官方通报中的调查结果很难说服网民,或者很难立竿见影产生公信力。因此,重大事件的调查应该适当吸引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或者有影响力的个体加入,这样能够避免因直接发声造成的被动,“留有退路”也是可以利用的法宝之一。民间的力量能够在重要的时刻发声说话,本身也是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极大帮扶与加持。甚至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他们保持沉默和“不说话”,本身就是对于某些工作的最大支持。

      亡羊补牢:培训学习不能只针对办事员 领导干部须身体力行

      掌握一般的常识和具备最基本的应对舆情的技能至关重要。现实生活中,很多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学习意识不强,一遇培训学习必称很忙,其实大家都明白在“忙什么”。因为很忙而放弃充电,不然导致不能与时俱进,思维陈旧,落后于网络时代。培训时派几个办事员充数,但在“审稿”时的关键环节因“球筋不懂”又偏要“装”。由此造成文稿迟迟不能出台而贻误战机。等到你发通报时,外面的海量信息早已飞至美帝国主义的五角大楼去了,而你回头再来收拾所谓的“造谣者”还有何用?因为,第一时间官方发声很重要,而有的部门却因左等右等,结果是等出问题来了。好的经验有没有?当然有,比如说,四川长宁发布消息就很值得学习和借鉴。长宁地震时,长宁发布一天发了20多条信息,一条一条的动态发布引发网民期待和关注,当时做了很好的與论引导。杭州余杭的一次與情同样如此,当时编辑被网友怒怼,结果主动出来承认错误,敢于自黑,懂得“示弱”,其实这个“示弱”圈内人都明白它表面上是回应网友却实际上是做给全社会看的,但这个效果很“艺术”,也非常好,结果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危机公关案例。正是因为这个风格,网友们才到最后给予其谅解和包容,继而纷纷由黑转粉。这里不是说网友有多强大,其实更强大的是政府,但是网友们代表的正是网络民意,民意才是最强大的。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上网”就是这个道理。面对舆论压力不屈服不焦躁才是如何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涉及地方政务舆情的回应,稍有不慎即会引发次生灾害,严重的会加剧事态恶化。舆情处置三同步原则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对公众坦诚以对。要知道,一味地掩饰逃避根本无益于事态平息,按照舆情处理流程。因此,首要的是端正态度原则。忌掩饰逃避,科学应对。无锡漏掉了“第一时间”,已经错了却死不认错,还要讥讽一翻网民并居高临下,那么,遭致包括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痛扁痛批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事儿。

      应对突发事件经验不足是硬伤

      一是按照国务院信息公开的相关要求,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政务舆情的回应工作,涉事责任部门是第一责任主体。可是,面对與情来了之后,相关部门却不敢发声。原因是什么呢,这个不难理解。

      二是现在很多的领导没有于舆情意识,想用一条信息就把整个事情摆平平息與论了,如此就造成空话套话忽悠网民,却不知如今的网友根本就不好忽悠了,应了那句“群众的眼睛雪亮”。其实,官方的新媒体编辑也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不怕你说错话,错了可以认错和及时更正,就怕你不开腔当哑巴装稳重青年,让全社会的关注来猜来猜去,让心里很明白的网友“搞不明白”。

     还有,一条“通报”在“领导的督导下”现场办公,文字工作者要搞几个小时然后送审,东整西整遇领导们又特忙等等。有时候人多嘴杂,大家意见多了,七嘴八舌,特别是有些领导总想一条稿子就把所有的来龙去脉说完,不讲艺术。

      如今,网络时代信息流通快,传播信渠道多元化,处置网络舆情就要破除传统的不理、不用、不管的思维定势,在舆论压力面前做到不卑不亢,点都莫慌,不怕,既不躲、又不拖、也不抗。

     “无锡发布”引发的與情并未过去,一个重大的與情事件的发生后总是需要官方特别是與情部门不断的“总结”,如此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结语

      官方发布的工作是回应关切而不是高调上课、去分析网络民意而成为與情分析师,因为,加强回应机制建设、提升舆情应对水平是各级政府的必修课。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有十几年了,有关部门似乎并没有在一次次舆情危机中长记性。或是掩耳盗铃,顾左右而言他,企图蒙混过关。或是把丧事当喜事办,把领导重视、组织有力等套话挂在嘴边。这些应对舆情的老套路,在今天这样的传播格局下,越来越遭到网民的强烈反对,已经日益行不通了。总结起来说,无锡发布应对與情失败不是失误,而是指挥官无能。

      那么,放在今天的前锋区的这家交投公司也同样适用。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大数据与舆情专委会秘书长吴松涛认为,网络舆情的管控的精髓在于“让真相前行,使谣言靠边”,舆情源头防控失败是舆论事件传播发酵的最根本原因。且不去考究前锋这个公司网上回复是措辞,单就其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应付和“搪塞”,就不得不说这个回复是一个应对网络舆情最典型的失败的案例。本属分管公司“把关”出现的错,可如今却火烧宣传部门,让这宣传和舆情部门为此“背锅”实在是有些不厚道。如何针对网络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这件事,表面上看不觉得咋地,但真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的话,还真是有点“考手艺”。变“练为看”为“练为战”,平时,备足功课很重要。

    与本文相关文章阅读:前锋交投公司总经理罗小军因被指“带病提拔” 网曝后不到72小时被火速免职 解密:...https://www.mala.cn/thread-16052997-1-1.html
(出处: 麻辣社区)


--------------------------------------------------
民生关注、热点分析、拥抱自由、独立思想、以卑微的“闲言碎语”换社会点滴之改变,以发瘪言的形式演绎麻辣生活。《谢歌说事》法律顾问|张冬林 律师四川爱众律师事务所 联系电话:13198111998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12-12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面欲盖弥彰,另一方面却看热闹不嫌事大。
3743.jpg

发表于 2020-12-12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些时间核实清楚还是很有必要,会更理性些吧

发表于 2020-12-19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能引起民众如此重视,只能说在当地这个人只是那个圈子的一个缩影而已!老百姓期望处理落实,给某些人警示。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