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bgc.scol.com.cn/home/431699 川报观察
邓涵予 川观新闻记者 薛维睿
11月2日,作为第六届中国诗歌节的重要亮点,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论坛在成都锦江宾馆举行,100位国内著名诗人、诗评家、学者及部分诗歌刊物主编开展学术交流和探讨。吉狄马加、叶延滨、何向阳、赵振江、欧阳江河、缪克构,针对议题“世界格局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展开观点碰撞。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二级研究员何向阳认为,“世界与本土”曾经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但在改革开放40多年之后的今天,对于艺术或文学而言,这两个曾经相对独立的概念有了互渗共融的意味。“在已然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的交融碰撞,使我们获得了一个宏大的世界。”从现当代文学来看,中国诗人获得前所未有的广阔的视野,从诗的出版而言,海量的诗集翻译进来。近年来,翻译家的夜以继日的劳作,使得诗歌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巨大的空间,“今天的‘同声共振’式的翻译,给了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
然而,对译的不平等仍然存在。“相对于我们对同时代他国诗人的作品的翻译,同时代的世界并没有全然将进行时的中国当代诗人纳入他们的视野。”何向阳认为,我们当代并非没有让世界为之瞩目的诗,作为一个善于汲取世界文化文学滋养的民族,我们自身的诗歌创造力依然充足。但由于互译的不对等,“一方有最好的表达,最好的译家,甚至最好的阅读者阐释者,但是另一方并没有深入地或者说想往深入地了解,你的表达,你的情感,你的认知。”
对此,何向阳认为,就世界格局或世界视野而言,中国作家较之其他国家更具备先天优势——当代中国诗人在地拥有着本土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其所滋养出的一代代的语言精华。其次,改革开放后的学习和借鉴,当代中国诗人打开的视界,同样是许多国家的诗人所不具备的。“以此完成的这一代两代人的文学基础,是既有本土的深在根脉也有世界的广阔视野的。从概率来讲,在这一代两代中国诗人中,不出对世界有深远影响的伟大的诗人几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