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 第三章》解引
上章讲了君王的基本素质和管理原则,本章则落实到具体的管理方法。不抬高贤能的价值,不看重珍宝的价格,不宣扬迷人心性的价值观。要简化人的心思,弱化人的意志,净化人的欲望。上面的(管理层)做到不争、不占、不贪,下面的(百姓)也就顺天安命,社会就没有麻烦了。 大多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是治世方略,其实在老子的眼里,它是救世方略。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老子生于春秋,成长于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时代。他曾管理文史书箱,报失望之心归隐。或许是函谷关尹关令的诚恳加逼迫,或许是老子从这位关令身上看到了些许希望,或许是作为他对自己内心遗憾的补偿,而留下了这本书。站在老子的思维角度,要从对立面去看问题,如果国家昌盛和平,统治者贤明也就没有他老人家什么事儿了,何必要留下什么治世经书呢?所以说他在编写时一定是清楚地认识到此书的价值取向和核心在于救世。 所以此书第一章给出了道的定义、立论的依据和原则,第二章论述了德的标准和分辨方法。第三章直接着手管理制度制定和使用方法。采用了"三不"、"三化"的归纳法,得出最终结论"无为则无不治",这既是老子给社会、给国家、给君王的一剂良方,也自然成了老子管理学的核心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