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571|评论: 11

[趣闻·杂谈] 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真相:劫色劫财千年骗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12 18:0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13 17:3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猪哗众取宠!不要以现在的婚姻观道德观评价古人,何况在那个年代,小地方的土地主都三妻四妾。如果按现在的观念,李白是酒鬼,元稹、徐志摩都是渣男等等。但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代诗仙文豪!

发表于 2021-1-13 18:0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和玉真公主、陆游和唐婉、元稹和白居易俩嫖友、徐志摩和陆小曼,了解一下文坛渣男们吧

发表于 2021-1-14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提起司马相如,别只想到卓文君 他这四大成就你必须知道

发表于 2021-1-14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西汉扬雄开始,对司马相如的批评就没有中断过,批评的焦点集中 在"买官""窃色""窃财"方面.汉初文景时期曾实行"赀选"的选官制度,司马相如"以赀为郎"凭借的正是这种国家法定方式,是合法的,不存在"买官"的 问题.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成都,是采用当时娶寡妇常用的"协议抢婚"的方式,不存在"窃色"的问题.至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从卓王孙那里得到了巨额财富, 其中很大部分按照当时的法律是卓文君应得,不存在"窃财"的问题       司马相如"买官""窃色""窃财"辨正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9a8c5dedcfa292e62c73da47716add83&site=xueshu_se

发表于 2021-1-14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不知道,对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卓文君私奔相如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自古就有两派,一派叫褒派,持肯定和赞扬的观点,另一派是贬派,持否定和谩骂的观点。“五四”运动以来,贬派也就偃旗息鼓了,历史上的贬派是在封建社会里,他们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出发,贬之、骂之,也不觉奇怪。《诗经·南山》中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礼记》上说:“男女无媒不交”,在这一整套封建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婚姻家庭制度统治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二千年前就敢“自由恋爱而婚”,不遭人骂才奇怪!就说王教授的书证——几本“文献”吧:北朝颜之推写了二十篇“家训”,他自然要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去灌输其子子孙孙,他不可能教训他的女儿媳妇孙女儿学卓文君,他也不可能教训他的子孙学司马相如,但他们的子女要读《史记》《汉书》呀!因而,他就先骂在前,打预防针。因此,颜之推要骂司马相如。他不仅骂了大文豪司马相如,他还骂了屈原、宋玉、东方朔、王褒、扬雄、李陵、刘歆、傅毅,连写《汉书》的班固也骂了。唐朝的司马贞是朝庭的弘文馆学士,他撰了《史记索隐》。辞源上说他“注文繁征博引,常断以己意,颇有发明”。他与颜之推一样站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上,“断以己意”,推断司马相如“窃赀”有什么奇怪。还有那个苏轼,他生活的时代,是宋明理学开始繁荣时代,最讲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婚姻上尤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封建传统礼教。当过宋朝礼部尚书的苏轼对1000年前老乡司马相如卓文君“琴挑私奔”行为哪里还容得?于是他就骂了老乡“窃妻”,可他自己却从19岁开始讨了三个老婆。至于蜀人扬雄在写赋方面对司马相如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却首骂“司马相如窃赀于卓氏”,是在《解嘲》一文中骂的,他受穷而又无路,想到司马相如得了岳父一笔财产,心生妒火,便自我解嘲式的骂。确属“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的心态,也有“文人相轻”的时弊,他的《自嘲》就称“文献”?可他本人也被颜之推骂为“德败《美新》。”这点自不必多言。当其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汉皇帝汉武帝没骂司马相如,大臣们也没骂,就那么个扬雄一骂就是公理了吗?汉以降那么多皇帝没骂,史家没骂,有三两个封建卫道士文人各写出了一两句骂语,王立群就称为“文献”依据,且就去“论证”他们骂得对,骂得有理,骂得合乎封建道德,骂得合乎逻辑,王先生的立场在哪里?王先生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难道读《史记》和《汉书》只参考扬雄、颜之推、司马贞、苏轼的东西,不去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不了解各种社会形态的婚姻制度,不剖析封建主义婚姻制度的落后和弊端?如今在婚恋上的反封建礼教,树社会主义婚恋观,自由恋爱、婚姻自由、自主;郭沫若大文豪对司马相如、卓文君的“反抗封建是前驱”的评价,这些都不能作为王先生研究时的参考吗?王教授也不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分析那几个骂家、“窃妻、窃赀”的实质,反而杜撰些东西去“论证”,也许是个“创举”吧!当然你现在站在封建学者、文人贬派一边无人多言,学术之争嘛!苟同骂派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无话可说,因为要“创新”!要“卖书”!你作学术文章,站在那一派,是个人的选择,骂司马相如也有你的自由,但登上央视,面对亿万听众痛骂司马相如爱卓文君是“窃色”,而“窃色”的前提又是为了“窃赀”,骂王县令为“婚托”,骂卓文君为“被窃财又窃色”的冤大头,这恐怕有些过头了吧!因为在宣传你的“一家之言”,岂不“误导”听众!?

   上列分析,我仅仅是就事论事,我主要是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到结束,我还是要说几句意识形态的话。封建社会婚姻家庭制度的内容主体是包办婚姻与买卖婚姻。表现形式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婚姻论财;前者是其合法形式,后者是成就婚姻的必要条件。周礼规定,未经父母家长同意而行婚姻之事,谓之“淫奔”,未经媒妁也不行,当时地方官司徒下还专设“媒氏”一职。至西汉时期,由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封建礼教成为束缚妇女的一条绳索,唐律指导思想是:“一准乎礼”,完全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中国法制史告诉我们:“纲常礼教与封建法律的结合,自汉开始,历经数百年的演化、渗透和融合过程,至唐代臻于完善。”马克思说:“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哪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包办婚姻就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和宗法制度的社会基础。卓文君聪明、美貌、善良,小小年纪第一次婚姻那么不幸,就是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牺牲品。第二次婚姻如果她仍然不抗争,仍然安心顺从,她会更惨。可是她斗争了,抗争了,与志同道合、心爱的人勇敢地结合了。这是第一步胜利。她又在临邛开店卖酒,先欲靠借贷,后率性靠劳动和经营谋生,一个大赋作家,一个年轻美貌少妇当垆涤器,这是多么可贵的、勇敢、刚毅、果断、不屈不饶的精神啊!最后,封建婚姻家庭制度下的家庭势力不得已屈服,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获得胜利。至于“司马相如欲纳妾又被文君劝止”本是野史编出来的。更不是王立群说的“打不起离婚官司”的问题。这桩婚姻的缔结如诗如画地进入有良知的文学家、史学家的视野。出现了傅尚志先生说的:“‘千秋共赞卓文君’的恒久现象”。时至今日,崭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的光辉照耀下,歌颂卓文君、司马相如更成为时尚,无论谁也认可在2150年前的这段婚恋佳话的主人公,就是郭沫若同志所说的“反抗封建是前驱”。因为在他们之后,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还统治了一千多年啊!自从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并经资本主义法律规定:“婚姻自由”之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家“五四”运动时,在封建统治十分漫长的中国喊响了“婚姻自由”的口号,孙中山先生首先制定法律加以规范。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和国家将“婚姻自由”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之中,制定了专门法,配套了相关部门法,从思想观念到法律规范上解决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从央视播出王立群的“颠覆性讲解”事件来看,的确“要废除束缚社会生产发展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不断地同封建主义伦理观和旧的习惯势力作斗争,这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发表于 2021-1-14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司马相如劫财劫色的都是一帮什么人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卫道士罢了,他们对相如、文君这种感情的不耻,正反证了青年男女这种追求爱情的真挚与不拘束,这也正是民间为什么会把相如称为情圣,为什么会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看作是追求自由恋爱的榜样与典范的重要原因。民间情绪与正统思想在古代总是对立的,这不难理解,王立群等人以这些正统思想为论据,我以为结果恐怕是欲左而实右,正好反衬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的美丽。
     一段美丽的爱情,我想,一定可以感觉得到,却一定难以诉说得清。当十七岁的卓文君立在屏风之后,听着那个为她而来的俊美的男子为她弹奏那首《凤求凰》的时候,那种怦然心动的爱的滋味,一定是最美最美的!     

发表于 2021-1-14 11:2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爱财爱色也正常,若这个功能都不具备,估计也废了

发表于 2021-1-14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凤求凰”的经典爱情故事,风流千古。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应该怎么解读,之后还有没有故事(包括推测、演绎、杜撰、改篡、戏说和“八卦”),为什么历代评价的分歧那么大?

□李大明 四川师范大学中文教授

  二人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自主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据司马相如《自叙传》)记载: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后来司马相如奉使回蜀地之时,还有卓王孙的故事:
  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而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补叙司马相如去世前后之事,提到相如之“妻”,不知是不是卓文君:
  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
  以上故事,今人大多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分析起来,可略说几点:
  其一,司马相如自序其风流韵事,绘声绘色,并无半点扭捏隐讳,他是胆大勇为(不是胆大妄为),故能“秉笔直书”。
  其二,他和卓文君都没有所谓的“道德礼教”上的约束,而是大胆勇敢地追求爱情婚姻上的自由自主。当然,司马相如更主动一些。
  其三,从这一风流千古的爱情婚姻故事的开场和前半程来看,司马相如和他的朋友、临邛县令王吉是有“预谋”的,暗藏着男人的机智和狡黠,对“抱得美人归”用了心机,目的也达到了,所以这是一场“才子配佳人”的令人开心的喜剧。其间有的细节、情节颇令人解颐、玩味,整个故事则可以当成传奇小说来读。
  其四,相如、文君夜奔驰归成都以后的故事,继续朝着喜剧的方向发展,其结局甚至可能两位当事人也始料未及,或者没想到会是如此的“圆满”。司马相如是人财兼得。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