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102|评论: 0

智能时代“心”挑战 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3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智能时代的“心”挑战
------学生心理问题高发的原因分析
   人们常用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来代表一个历史时期,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用这种思维模式来看,可以说在近100年里,人类从电气时代走向了智能时代。智能时代典型的标志是科技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习惯、个人观念、工作方式、娱乐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在享受着科技发展带给我们各种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在承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下面,我将以一位心理教师的视角来说说智能时代里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1、        物质富足了,学生心理问题却增多了。
我所任职的学校是一所有近70年校龄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我的日常工作内容是全校的心理教学和心理咨询。纵观这些年来,我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呈急剧上升的趋势。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我也了解到,并不是仅高中生出现心理疾病的情况在上升,小学生,初中生,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心理疾病爆发的概率都比以往有很大提升。
2、        娱乐方式变多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整体变差了。
据相关的调查显示,近3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各年龄组身体素质多数指标呈普遍下降趋势。特别是在力量、耐力等方面更为突出,而肥胖、近视、龋齿、脊柱侧弯、颈椎性损失问题在中小学生人群中人数的比例较高。最实际的例子是,学校每学期开学第一次升旗仪式时,总会发现有些同学会因为无法适应炎热天气下的升旗而晕倒,然后被送到学校医务室。学校里工作多年的体育教师也一直感叹,当今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可同日而语。
3、        物理距离拉近了,心理距离却变远了。
智能时代科技高度发达,飞机、高铁、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拉近了,但人们却普遍感到孤独和隔离。高中学生的心理咨询中也往往发现,学生中最常见的咨询问题便是人际关系问题, 许多同学反映自己很孤独,缺少知心朋友。
我不禁地思考,这些问题出现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原因可能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智能时代,社会大环境的普遍焦虑和功利化倾向。
每一种疾病的流行都离不开所处的大环境。当今智能时代,社会运转速度越来越快,生产率提高了,劳动的速度也加大了,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人类面临需要更高的智慧去控制高科技对人类生活的侵蚀和影响,因此,整体社会的焦虑水平比以往提高很多。换句话说,科技越发达,人类越累,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我们不自觉地把我们的压力和焦虑相互传递。在这种焦虑笼罩下,人们都很在意自己的付出和产出,整个社会变得非常的功利化。当整个社会都在相互传递巨大的焦虑和压力时,受害者往往是最底层的孩子,他们往往需要承接来自老师、家长和社会所有的焦虑。处于所有心理问题爆发之首的抑郁症,就有一种很普遍的表现--“空心病”心理,就是指个体在成长中遭遇了很多功利性的养育,他们的内心自我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而总是围绕着一些外在的目标,比如考试分数、高薪工作、比其他人优秀等等。过度功利化会让一个人的人性被损耗,人被“异化”。一旦这些用于建构自我的分数、优秀等外在指标撤离或坍塌,这个个体就容易抑郁,严重的就成为抑郁症患者。在当今普遍焦虑的大环境下,人们活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功利,其精神压抑也越来越大,这就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        智能时代,个体过度抢跑的竞争心态。
现代智能社会,人们生活步调不断加快,担心落后和掉队的不安全感正在吞噬着所有的人。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家长们内心焦虑无比,在怀胎期间就在各处打听如何给孩子做胎教,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生下来更是各种早教一个都不能落下。如果不慎错过某个讲座或者补习课程,家长的感觉好像错失很多。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总是在提前学习所学的内容,一旦某一阶段不能够超前学习,孩子的适应性就显得非常差。我接待过多个这样的咨询案例,按理说这样的孩子应该很会学习,但问题就出在他们往往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别人身上,如很关心别人学了多少,别人会不会超越自己,而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这样的个体往往十分焦虑,只有当他能远远地超别人,让别人无法追赶上时才觉得彻底的安全。然而进入高中,随着学习难度的不断加大,想远远地把别人甩在后面并不容易,因此,他们的内心得失之间也变得鲜明无比。我常用“恶性循环”来形容,即一旦个体因某些事情不顺利而忧郁不振,导致心灰意冷,进一步会使学习效率下降,这样这个个体就会更加焦虑和担心,他的心理能量会更多的投注到焦虑的事情上而非问题解决的具体行动上,这样恶性循环后更多挫败和失落的事件会接踵而来,最终导致他情绪更加低落。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学习是一个马拉松长跑而非100米短跑,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盲目地希望每个阶段自己都能遥遥领先,否则就觉得不足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未来存在担忧。当下这种过度抢跑的竞争心态非常耗费个体的心理能量,很容易导致个体出现心理问题。
3、        智能时代,社会大众重智力发展轻体能发展的错误认识。
智能时代,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了个人劳动,许多事情都不用亲自动手了。过去的重体力活儿,统统采用机器操作了;田地的耕种,也不用亲自下地了。哪天下种,哪天施肥,哪天收割,一切都由机器操作,人只需将设计好的程序输入机器,就万事大吉了。不仅不用亲自种地,连家务活都渐渐由机器代劳了。这一切改变带给我们的印象是,好像体力劳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发孩子的智力和大脑。因此,不少家长看到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就业难度的加大,往往将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看作是成才的唯一标准,以成绩定好坏,将智力的发展放在核心的位置,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认为学生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条件好转,电视、网络、手机、汽车等消费品已经将学生局限在了家里、车里,学生真正动手用腿的机会少,出门车接车送,身体活动的机会不多。这导致很多孩子,智力发展快,脑子里各种想法多,而身体却懒得动弹。然而,人类个体应该是一个身心统一的个体,身体不动,想法盛行,这也是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另一原因。
当然,学生心理问题高发还应该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在这不一一赘述。面对智能时代的“心”问题,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我将自己对此问题的思考,总结如下:
首先,家长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家长应该明确,虽然大环境使得我们很焦虑,但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养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我们养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而非哗众取宠的表演者。在孩子还未出生时,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当作上天赏赐给自己的宝贝,发誓绝对不会打骂孩子。然而随着孩子长大,家长的态度慢慢就会发生变化。我们的父母变得严厉起来,像动物园里训练动物的驯兽师,家长更多的关注到孩子的绩效--学习成绩,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区分就在于绩效的好坏。父母在处理问题时,是更多地关注到孩子的绩效,还是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这一点很关键。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于因为自己的成绩,或其他方面的绩效表现才被赞美和肯定,那这个孩子可能习得的自我概念是只有绩效好的那个我才是被肯定的,而非孩子这个人本身被肯定,孩子就没有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容易滋生出所谓的“空心病”。所以,家长需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更多看到孩子本身的价值。
其次,家长和学校要合力树立学生恰当的竞争心态。
孩子小时候,父母就应该告诉孩子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打败所有的对手,而在于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学校里老师也应教育学生,每个人最大的比较对象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挑战自己,比战胜别人更重要。只有把个体的心理能量更多的投注到自身上,才能够最大化的挖掘自己的潜能。一句话“关注别人远远没有关注自己重要”。
再次,整个社会应该树立身体和心理协同发展的健康观念。
我们应该认识到,所谓的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只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好状态。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只有身体和心理协调发展才是一个健康的个体,以往那种重智育轻体育的教育方式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是极度不利的。
最后,重视建立个体良好的“关系”。
“关系”对于人这个具有社会属性的物种而言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是以关系存在于这个社会上,关系也即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了。我们心理工作者常说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就是一个人的心理资源系统。亲子关系在所有的关系中,又处于重中之重。研究表明,拥有良好亲子关系的个体在面临挫折时通常会更有韧性。俗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亲子关系的培养又来自于用心和花时间的陪伴。除了亲子关系外,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于一个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也十分重要。总之,发展良好的关系就是在建立一个孩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就相当于在打造一张防止个体不慎坠落的安全网,我们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张这样高质量的安全网。
总之,智能时代在给我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智能时代的“心”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思考,行动起来,在挑战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动员各方力量去解决问题,使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于这个美好的时代。

作者:陈海侠  单位: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地址: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沙家埭路88号  邮编:201713  手机:15021774797  邮箱:1091470317@qq.com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1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