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117|评论: 4

[百家争鸣] 山西传媒学院教授白燕升迎来新学期 不会“坐而论道”,要继续“起而行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西传媒学院教授白燕升迎来新学期
不会“坐而论道”,要继续“起而行之”

2021-03-02 12:03:38 来源:河北新闻网
http://edu.hebnews.cn/2021-03/02/content_8396816_0.htm

        春节期间,央视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和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唐宫夜宴》等以现代传媒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和魅力,一度成为热议的文化现象,一直致力于戏曲艺术传播的河北人白燕升日前在接受采访时,重点谈及戏曲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传播普及,尤其是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戏曲传播与传承同等重要,甚至显得更为迫切。但怎样实现有效传播,需要全社会共同探索努力。
        白燕升除了是知名电视主持人、制作人,如今还有一个身份,是山西传媒学院白燕升戏曲研究传播中心创始人,进入象牙塔,迎来新的学期,白燕升将通过高校的平台继续为戏曲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自己不会“坐而论道”,而是要继续“起而行之”,真抓实干,做好戏曲传播实践。

603d9f00c5da2.jpg

       记者:春节期间,《典籍里的中国》、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等电视节目火爆出圈,让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又火了起来,从中也可见传播的重要性。你一直致力于戏曲艺术的传播,那么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特别是近百年来,戏曲有没有在哪一或者哪些阶段也曾如这般盛极一时、万人空巷?可否举例说明?
        白燕升:说到戏曲史上的繁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不只是一个地区、一个剧种的繁荣,而是全国各地多个剧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传播范围上,最具影响力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武汉这几座“戏码头”,可以说是汇聚了当时全国各个剧种的名角儿。在剧种的传承传播上,京剧的影响力遍及大江南北,成为深受全国观众欢迎的剧种;评剧、豫剧、越剧等剧种也不断发展完善,分别在北方、中原、上海和浙江等地形成了各自稳定的受众群体;此外还有陕西的秦腔,山西的晋剧、蒲剧,湖北的汉剧、楚剧,四川的川剧等等,都是深受当地戏迷喜爱的剧种。
        戏曲繁荣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是各个剧种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名角,比如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还有麒派老生创始人周信芳、武生大家盖叫天、花脸大家金少山等等,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许多流行于当今舞台的戏曲艺术流派,都是从那个时期形成发展起来的。
        当时名角所到之处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上至富商权贵、下至贩夫走卒竞相追捧。以大家非常熟悉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为例,用“台上男人皆欲娶,台下女人皆欲嫁”来形容他的受欢迎程度也一点不为过。当时《申报》有篇文章谈到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的盛况说:“一有梅兰芳到上海来的消息,上海的茶馆酒铺里,大家兴高采烈,谈论的无非是梅兰芳。家人聚话,店伙闲谈,谁不要提及他?梅兰芳一到上海,居住的旅社门前,聘他的舞台阶下,人头济济,都想一瞻他的风采。梅兰芳不来上海便罢,梅兰芳既来上海,上海人不去看他的戏,差不多枉生一世。所以当去包脚布,也要去看他一回。上海人有儿子的,就发生教儿子将来也要唱戏,做第二个梅兰芳的心思。”由此可知那时戏曲和戏曲名角的影响力。

603d9f017fef5.jpg

        《戏码头》全国青年戏曲挑战赛收官合影
        记者:你曾连续16年主持央视春节戏曲晚会,还担任过此节目的总导演,此后又独立制作戏曲节目,为的是将戏曲的魅力传递给观众,让戏曲这门艺术得以传播、传承。近年来,研究传承的多,研究传播的少,甚至还会忽略传播的重要性。你认为,传播与传承二者有矛盾的地方吗?二者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白燕升:近年来,我带领团队行走全国,和山西卫视合作打造了《伶人王中王》《全国青年戏曲演员电视擂台赛》;和河北卫视合作打造了《谁与争锋——京津冀河北梆子十大名旦诞生记》;和湖北卫视合作打造了《戏码头》并推出了《全国大学生电视戏曲挑战赛》《中国好搭档巅峰挑战赛》等特别节目,2020年9月7日至14日又推出了《全国青年戏曲挑战赛》;和西安广播电视台合作打造了《擂响中华》,在2021年元旦期间推出了《<擂响中华>第三季——中国戏曲十大青年领军诞生记》。这些节目既有名家竞技,又有青年演员比赛,还有针对大学生戏曲爱好者的比赛,总而言之,就是期望围绕戏曲传承和传播做一些实实在在、雪中送炭的事情。
以上这些节目几乎都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2020年9月28日,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北京卫视《传承中国》,西安广播电视台《擂响中华》(第一季),河北卫视《谁与争锋——京津冀河北梆子十大名旦诞生记》,湖北卫视《<戏码头>全国大学生电视戏曲挑战赛》等四个节目入围“优秀电视戏曲节目”奖。其中,后三个节目都是白燕升团队策划的。最终《谁与争锋》荣获大奖。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更清楚认识到,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戏曲的传播与传承同等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传播显得更加迫切。传播与传承并不矛盾,它们都是构建良好的戏曲发展生态的重要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传承是基础,只有把戏曲艺术的精华完整地继承下来并有所发展,才能为传播提供坚实的内容支撑;传播是途径,只有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观众接触了解喜爱戏曲,才能让戏曲真正传下去火起来。
        遗憾的是,当前研究传承的多,研究传播的少,真正具有传播意识的演员就更少了。传播是什么,不是说你有演出时找几家报纸几个网站发发新闻,或者有事没事在新媒体平台发几段视频刷刷存在感,而是要善于利用现代传播方式,琢磨受众心理,寻找共同语言,创造出有内涵和吸引力的内容,才能真正引发普遍共鸣。王珮瑜为什么“火”,除了她的艺术功底之外,更重要的是她具有现代传播意识,找到了“京剧清音会”这个表现形式,并善于借助综艺节目等有效媒介,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品牌,所以才能让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记住她喜欢她,进而喜欢上京剧。像王珮瑜这样有传播意识戏曲演员,当下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如果每个剧种都能多几个王珮瑜这样的艺术与流量兼具的明星艺术家,戏曲何愁火不起来?

603d9f01ebd58.jpg
首届全国大学生电视戏曲挑战赛,总导演兼主持人白燕升战前动员。
        记者:没有梅兰芳将京剧带入美国,西方等国家有可能不会了解到戏曲的美,也有可能不会了解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我们也知道传播很重要,但传播什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作为资深戏曲节目主持人、制作人、导演,你认为戏曲艺术的传播应该注重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又蕴涵哪些内容呢?
        白燕升: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它的魅力,我们应当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我相信,即使没有梅兰芳,也会有其他人把京剧带到西方,带向世界。但梅兰芳三次访日、一次访美、一次访苏,让戏曲对外传播的进程大大加快了,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梅兰芳最早到国外演出是1919年访日演出,1924年和1956年,他又两次访日。梅兰芳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上至首相,下至出租车司机,几乎人人都知道梅兰芳。梅兰芳1930年访美和1935年访苏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让中国戏曲在美苏主流社会引起关注,冲击了美国好莱坞的“硬汉”传统,刺激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欧洲戏剧家拓展了东方视角。这些既是梅兰芳个人的成功,也证明了戏曲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梅兰芳访美85年后,又有一位中国京剧艺术家访美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她就是张火丁。2015年9月,张火丁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上演《白蛇传》和《锁麟囊》,门票在开演前3天就已经售罄,能容纳2500人的剧院座无虚席。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纽约时报》用了四个整版的篇幅进行报道,称:“梅兰芳之后,又有京剧巨星访美。”这和该报85年前对梅兰芳访美的报道力度是一样的。
        梅兰芳访美演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和他的传播策略是分不开的。早在访美之前,梅兰芳的团队就整理编撰了许多介绍中国戏曲的文章、书籍,请人翻译成英文之后提供给美国报刊刊登,他们还专门雇佣了两名美国人在美国报刊上持续报道梅兰芳的演出资料和照片,让梅兰芳尚未出国就已经被广大美国观众知晓。在剧目选择和演出时间上,也都针对美国观众的习惯进行了调整,既体现戏曲传统,又保证内容多样化。张火丁的访美演出同样如此,在张火丁赴美之前,主办方就通过各种广告方式进行了预告。为了让美国观众看懂,演出前,主办方邀请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和密歇根大学教授陆大伟为观众讲解相关剧目。
        此外,还有一位艺术家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典范,她就是国宝级戏曲大家裴艳玲。如果说梅兰芳是把女人演透了,裴艳玲就是把男人演透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她就被新加坡政府特批,作为永久居民,担任政府文化顾问。她曾到意大利、法国、瑞典、丹麦等多个国家讲学,法国专门为她拍摄了讲学纪录片,更有主办方为邀请她作一次讲座付出5万美元报酬。她还曾在香港开办戏曲科班,培养了数以百计的海外学生。
        这些事例证明,戏曲艺术的魅力是超越时间、超越国界、超越语言障碍的,我们对此应当有充分文化自信。只要戏曲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做好充足的文化准备,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连接点,即人性和情感,同时加强自我修为,全方位提升台上台下的个人魅力,就能够带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无论是国内传播还是对外文化交流,一是要针对目标受众,寻找和设计合适的传播内容,最重要的内容首先是演出本身,其次还包括必要的导赏、文化背景介绍、演员资料等等。只有围绕内容展开深入推介,才能吸引并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欣赏。二是要采用更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传播更有参与性互动性,增强观众的兴趣和体验。我们打造的《伶人王中王》《谁与争锋》《中国好搭档》等节目,是用名家竞技的方式吸引观众;《全国大学生电视戏曲挑战赛》则是用比赛方式来激发大学生学习传播戏曲的热情。又比如《擂响中华》第二季,我们采用了融媒体大直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及十几家网络平台同步直播比赛进程,仅总决赛一场网络同时在线观看人数就超过了160万,本次比赛新媒体受众过千万,充分证明了节目的传播力。

603da0370d7bf.jpg

        记者:去年7月以来你和团队入编山西传媒学院,成为山西省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办法引进的第一个高端人才团队。身份的转换,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没有“转换”的是什么?今后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白燕升:入编山西传媒学院,让我和团队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和发展平台。入编以来,无论是山西省领导、相关部门领导,还是学校领导都给予了我们很多关心支持,我们必然全力以赴,以山西为原点,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推动山西文化走出去,同时把全国优秀的文化请进来。前面也说过,当前研究传承的多,研究传播的少,所以我们成立了山西传媒学院白燕升戏曲研究传播中心,就是希望把戏曲传播提升到一个更突出的位置,把中心打造成为山西省乃至国家级戏剧戏曲研究的“新旗舰”,戏曲影视创作的“新高地”,戏曲传媒融合的“新重镇”。
        实干是白燕升团队最根本的优势、最大的竞争力,不管到哪里,我们都不会丢掉这个基因。虽然现在入驻了学校,但我们不会“坐而论道”,而是要继续“起而行之”,真抓实干,做好戏曲传播实践。今年,我们除了和湖北卫视合作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戏码头>2021特别策划》和《第二届全国青年戏曲挑战赛》之外,还将策划启动《梨园记忆——戏曲名家口述历史》《中国大学生戏曲节》《2022元旦戏曲晚会》《2022春节戏曲嘉年华》等全新项目。我相信随着这些项目成功实施,一定能够激发更多青年演员和大学生传承和传播戏曲。

603d9f027d01d.jpg

        记者:近年来,特别是疫情期间,云上戏曲展演、线上戏曲演出等成为人们主要观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舞台艺术的传播方式。这与传统剧场演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它们有没有共通之处?
        白燕升: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甚至改变了许多行业的格局。云剧场和线上演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疫情期间观众观看戏曲演出的需求,扩大了演出覆盖面,它的价值不可否认。但未来能发展到什么地步,达到什么效果,现在下结论言之尚早,还需要再进一步观察探索。
        相比传统剧场演出,线上演出因为有了电视和网络手段的介入,让观众有了许多新体验,比如观众数量可以无限增加,并且消除了现场观看时不同座位造成的视角差异;通过摄像机镜头,可以更近距离地观看到表演细节;通过直播间和弹幕,戏迷可以进行实时互动。但也要看到,许多线上演出的信号不够稳定,画面不够清晰,视角单调或是切换无序,大大影响了观看体验。
        线上演出改变的只是观赏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演出本身。无论是传统剧场演出还是线上演出,演出本身的质量仍是第一位的,需要演员全身心地投入,不能因为现场是否有观众而区别对待。另外,包括戏曲、话剧在内的戏剧艺术作为一种剧场艺术、现场艺术,是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共同完成的,现场观众对演员表演的反应、回馈和掌声也是演出不可缺少的灵魂,没有现场观众,观演关系就缺失了一半。包括戏曲在内的戏剧艺术,它的生命力永远在剧场、在舞台上,并有赖于观演关系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完成。这种现场性是电视和网络技术手段难以替代的,身在现场才是真正的“零距离”。当然我们也应当积极挖掘电视和网络的传播价值,通过线上演出的传播普及,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现场感受戏曲的魅力。

603d9f03026e8.jpg

        2019中国西安首届丝路春晚担任总导演、主持人
        记者:以你的实践经验来看,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实现传统戏曲的当代价值?
        白燕升:谈戏曲的当代价值,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价值”。现在有一种普遍现象,许多人认为自己从事的是文化工作,戏里戏外讲的都是正能量,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有社会效益了,这其实是片面的、错误的。文化必须要作用于人才能真正产生价值,不能回避经济效益,空谈社会效益。如果所谓的“好戏”没有市场,卖不出去票,一个千八百人的剧场却没有多少观众来看,社会效益从何谈起?脱离了市场和观众,没有应有的经济效益,只能依靠财政或艺术基金“输血”来维持生存,所谓的“社会效益”就是自欺欺人,最终必然是死路一条。
        要做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戏曲传承发展本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100年前的创新积淀成了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也必将成为50年、100年后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审美观念,还是创作理念、表现手法,都可以且应当与时俱进,或赋予内容以新的表现形式,或赋予传统以新的时代内涵,比如说创造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新的戏曲程式,或是挖掘传统剧目中与当下生活相适应的精神内涵。但与时俱进不等于颠覆一切,而是要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守正创新,要尊重戏曲艺术的根本规律和根本特点,尊重剧种的特点和唱腔特色,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让戏曲失去了戏味儿。只要还有“戏”和“曲”支撑,还保留戏曲的主要特征: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戏曲就不会“失魂落魄”。
        传承也好,创新也好,都需要融入传播意识,与传播相结合,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走向市场,拥抱观众,实现跨界传播普及。只有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同,融入观众的日常生活,戏曲才能引领时代风向,实现它的当代价值。反之,如果不能实现有效传播,得到观众的认可,所谓的传承和创新就会陷入闭门造车的泥潭,沦为行业内有限的几个人自说自话、自娱自乐。
        我对戏曲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当代艺术。不是戏曲脱离了时代,而是我们走得太快,忘记了等一等灵魂。在一个山楂树少圣诞树多的生态环境里,尤其要记得生活不止是物质和欲望,还要有戏剧、诗意和远方。

603d9f039c9ed.jpg

        记者:当前有些人对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前景持悲观态度,你认为戏曲的生命力和前景如何?
        白燕升:不可否认今天戏曲和传统文化遇到一些困境,但从根本上讲,并不是因为戏曲本身失去了生命力,而是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依附在传统文化的营养之上。比如戏曲里传达出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就是传统的中国价值观。但是因为传统文化中断了,或者说是需要用时代语言来进行重新诠释,所以大家再看戏曲舞台上表现的这些东西,自然就很难去切入,去接受,所以戏曲也跟着中断了一代人,这才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戏曲有距离感。
        当前确实有一些观点唱衰戏曲,唱衰传统文化,但我认为,世界三大戏剧样式——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到现在只有中国的戏曲绵延八百多年不断,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生命力。所以我认为“戏曲消亡”是个伪命题,戏曲永远都不会消亡,它的生命力太强大了。作为戏曲人,不能人云亦云唱衰戏曲,作为中国人,更不能人云亦云唱衰传统文化。
        我从做电视戏曲那天起,我就说过这样的话:我对于戏曲的明天,从来不是乐天派,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对它的爱。我从不说戏曲完美无缺,戏曲的明天一定会更好,我从来不做这样无谓的、没有质量的呼喊,我所做的是尽我个人之力,尽我团队的力量,让戏曲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因为它是好的有营养的东西。

603d9f042ce24.jpg

        “心系湖北·声援武汉”北京爱心义演直播结束后,白燕升和团队合影。
        记者:关于戏曲未来的出路,会有一些比较偏激的观点,有认为要靠政府扶持的;还有认为不要让政府来干涉,要让市场来控制,唯市场论;还有观点认为要放到博物馆,不要再做一些不伦不类地创新,这是在糟蹋传统文化,放在博物馆,等到时机到了,再拿出来。你怎么看待这些观点?
        白燕升:这样的观点已经纷纷扬扬说了五、六十年了,一点都不重要,一点作用都没有。就跟当年照相机发明的时候,有人说绘画可能要灭亡,今天看来,绘画不光没灭亡,丝毫不亚于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所以这都是伪命题,戏曲怎么可能消亡呢?戏曲怎么可能进博物馆呢?戏曲怎么可能一味地走市场道路呢?戏曲怎么只一味地靠政府支撑呢?这都不对。
        我觉得当今的戏曲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心,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多元文化交织的今天,流行文化占主导的今天,如果纯粹地让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走市场式生存道路也是不公平的。基于这一点,戏曲的未来,一方面要赢得政府支持;另一方面,作为戏曲人也要引导受众,走入今天的市场,希望能形成一个自己养活自己的良性循环,让戏曲得以更好的发展。我觉得多条腿走路,对于戏曲未来的发展更加的现实。
        记者:当前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戏曲的受众总体年龄偏大的,很多戏曲演出,观众席坐着的大多数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因此许多人认为戏曲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年轻人了?
        白燕升:说戏曲只适合老年人,年轻人不会喜欢,我认为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这么多年我去过三百多所海内外的高校,问过很多年轻的大学生:你们喜欢什么?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们不拒绝戏曲,是没有找到一个通道,让他们走近戏曲进而喜欢戏曲。我说:你喜欢歌曲,喜欢什么,告诉我,说说理由?很多人不愿意站起来讲,这是个问题。我说:你喜欢哪部电影,跟我说说,喜欢哪一段民乐、钢琴曲、交响乐?他们不愿意表达,不愿意表达的背后是不够自信。不够自信的背后又是什么呢?他们也觉得应该喜欢老祖宗的东西,可是很遗憾没有喜欢。
        我认为现在的许多类似观点都是假想的,都是伪命题。当下正是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艺术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年轻的观众导入进来,我经常跟他们说这样的话,不是戏曲需要你,是你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才能活出中国人的精气神。如果一天到晚的哈韩、哈日、哈欧美,喜欢国外的东西,喜欢流行文化,人会成为一个漂浮物,眼神、表情,甚至内心是慌乱的,是没有定力的。他们接受我的观点,他们总问我:我们该怎么喜欢。我说:如果爱一个女孩子,你非得要我告诉你该怎么爱她吗?自己找兴趣点。很多外国留学生就是看中国戏曲的服装、化妆,觉得色彩很漂亮,或者对乐器很感兴趣,对这个演员很感兴趣,从一个点切入进去,慢慢的就懂得了,原来我跟戏曲是那么的亲近,并不遥远。
        在这个过程中,戏曲人、媒体人都应当保持定力和足够的耐心,不能因为一时的困境,就把年轻人、大学生,想当然地排斥在了戏曲之外。其实许多年轻人就是不知道自己喜欢戏曲。我们要用我们的方式告诉他,原来戏里还有那么多的乾坤,还有那么多的道道,还有那么多的仁爱和人性的光明,有时候,就在一刹那,他们突然就接受了。如果戏曲传播没做好,我个人觉得可能是我们出了问题,不是年轻人出了问题。我经常开玩笑地说,昆曲已经等了大家六百多年了,也不在乎再等十年八年。昆曲是中国最精致的艺术,但是没有更多人去发现它、去爱它,当然,它也不会因为没有多少人去发现它、爱它,它就会减色减分。见与不见,爱与不爱它永远都在那,这就是经典的力量,这就是传统的魅力。
        我想传统文化在今天,应该回来了,我们国人应该唤起一种文化自信,让它真正走进我们的内心,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不是口号,我们要活得像个中国人,放在世界文化的坐标系里,要让人有身份认同,一看就是中国人,当然要喜欢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艺术、传统文化。这是我做戏曲传播那么多年,走到哪儿都要说的。(摄影:贾博,综合《人民政协报》《山西晚报》)
        责任编辑:赵荣昊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3-2 17:4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燕升一一一个非戏曲人而精通全国各类戏曲的评论大家!
大赞!

发表于 2021-3-2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蓉真戏友 发表于 2021-3-2 17:45
白燕升一一一个非戏曲人而精通全国各类戏曲的评论大家!
大赞!

00图片QQ.png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