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鬼谷子
这段时间成都的人们似乎有些欢呼雀跃,只为一件事,那就是“集体供暖”,如此冬天终于可以向阴冷潮湿的窝子说再见了。
我看到这则消息时,说心里话也小小地兴奋了一下,毕竟作为北方土生土长的成年人,从小到大只要一回家不是围炉夜话的温暖,就是暖气的惠风和畅,让人陡觉一身轻松、毛孔自然。
然,18年前来到成都工作、生活、定居后,才发现这个最冷温度也不太会低至零下,风一年四季基本超不过3级风的西南最大都市,却因盆地气候和相对温度,竟然在冬季里很少见到阳光,温度也会在阴霾或阴雨里让人有冰锥刺骨的冷,毫不夸张的说绝不亚于北方零下10~20摄氏度的体感。当然,每每有太阳公公赏脸的幸福时刻,大街小巷只要能晒到的地方;能沾到阳光坐起喝茶、打牌的地方;公园里、草地上等等等等都是人气爆棚,似乎像一场全民罢工晒太阳的运动一样,能不上班的都不上班了,能不在室内待着的就都在户外切了,这种偶尔的小幸福真的是用重大“号外新闻”来形容都不觉得夸张。
说远了,言归正传!近些年,包括成都在内的很多南方城市安装暖气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因此,当下成都将实现集中供暖的新闻一出,欢呼声、掌声宛如惊雷遍地也就意料之中了。
事儿是好事儿,但不能雾里看花。在弄明白几个问题后,再欢呼、鼓掌也不迟。针对当前公布的信息情况,重点问题大概总结以下三点:
一、初装费按面积收,230元/平方米是建筑面积还是使用面积?
从公布的信息中看,是按建筑面积收取。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按建筑面积,那么公摊部分是不是也要装暖气片呢?比如楼顶、楼道、一楼架空层部分等,即使真的安装了又有何用?不是明摆着浪费资源吗?那如果不装,按建筑面积收费的依据何来?230元/平方米,按100平的建筑面积计算23000元/户,同比同类安装费远高于自行安装的市场价格至少30-50%左右,这又是何意?或许有人(官方)会说,包含了入户前的工程人力、物料等成本摊销。果真如此吗?这是一件长期、长远、永久性的公共服务投资和回报性项目,如同水、电、气、网络等,入户前端建设本身就是收益方应该的投入成本,为何要摊算在用户头上?或许至此还会有人说,成本本身就应该摊算在用户身上呀,这在商业规则上我不否认,但如此摊算也实在畸高了点儿,如今改革开放40多年,单一的甲方市场格局早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想靠用户当冤大头的零成本发家时代早就一去不返了。
二、建成后使用收费:10元/平方米/月划算吗?
这个问题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对比计算便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气暖:已知10元/平方米/月,假设100平方的房子,每年使用时间为3个月,那么合计应付使用费3000元/季。
空调:家庭基础用空调3000W/小时高限计,假设以全天平均运行12小时,电价按第三阶梯最高价0.8224元/度,那么可以得出结论是888.192元/月左右,3个月约为2664.576元。
二者相较,很明显空调用电的极限价低于用气暖的12%左右。如果再算上空调可能每天并不会运行至12个小时之久,以及白天上班或节假日不在家的空停时间,那从钱的节约角度上说,只能是“没有最多只有更多”了。
这里要指出的一个小问题是:如果你想享受24小时的温暖呵护,家庭预算也足够,那不算初期建设成本投入,气暖还是可以考虑的。
这里的对比计算出于平衡用了100平米对比,从收费角度讲,面积越大用气暖是越不划算的,特别是那些公摊面积大的户型就更不划算了。
三、投入使用后,维护、维修成本该谁承担?
建成投入使用后,管道、暖气片等如果出现问题、损坏等,责任如何划定?费用如何分配和收取?也是官方目前没有详细描述的。再就是正常维护、维修多久一次,是由谁来承担成本,也没有官方表述。相信这些成本如果还要用户来承担,那么就真不如空调来的直接来的实惠了。
所以就目前来看,安装气暖在一片欢呼声中也只是个故事的导语而已,至于后面的故事怎么讲,一是需要官方进一步体恤民情加强合理规划完善;二是需要用户擦亮双眼,该不该马上下单,就看自己的经济水平和自当小白鼠的勇气了。在不明确、不明朗的情况下冒然而上必然是损兵折将。
写在最后:目前从个人综合评价上看,家庭已经安装冷暖空调的,还是用空调划算,等空调用的差不多了再重新审定吧;没装空调的,特别是需要装大三匹或以上冷暖空调的家户,还是应该优选气暖,因为前期投入的安装成本相差不大,安装气暖后只装单冷空调就够了。相信未来随着气暖市场的发展和建设,一定会有更完善、更合理的安装、收费机制出现的。
(2021年3月19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