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骑尉宋华嵩故里—宋嘴
凡丁
“宋嘴”为宋姓人聚居之处,在俗称的九里三坝—上、中、下坝之中坝。旧时近处有座寺庙名:岩鹰寺。因常见老鹰栖飞,故中坝又名“老鹰坝”,今统称为:平乐坝。
北宋开宝三年(970)火井县治所曾迁于上坝,同时建城隍庙。而“老鹰坝”则是清咸丰武监生—同治追封“云骑尉”宋华嵩之故里。
宋华嵩,祖籍江西,清初“吉”字排行的宋氏三兄弟自湖北麻城孝感入川,分布于平乐坝、南河坎和蒲江复兴。宋华嵩为入川第十代—“开”字排行祖先,习武,清咸丰武监生。
旧时
科举考试分文、武两科,就“监生”来说,名义上是明、清两代由地方推荐到国子监的学生,但不一定真的要到北京国子监去读书或习武,所以武监生仅是一种身份,可以直接参加乡试考取武举人,会试及格者方为武进士。
据民国《邛崃县志》卷三载:“宋华嵩者,城南三十里平乐坝监生,保安下团团总也。号:祝三,素有胆略,习武科,能挽十六石弓。家富而好义,施济戚族无所吝啬,慷慨之名,素闻乡里。迄为团总,教练团丁,常以‘杀敌致果’为训。
咸丰己未(1859)秋,高密乡有李居喜者,母、祖皆孀居,家贫,踵门行乞,嵩与之食,不食而舍之云:“将以遗母、祖。”嵩怜其孝,且慧,俾与诸子共学,复为醵金数百,赎其旧业,其后衣渐足。李感其义,逢人辄详道之,其生平慷慨,大率类此。”
功勋卓著留名《清史》
清朝咸丰九年(1860),云南昭通回民蓝大顺起义攻入四川,清政府为江山永固,诏令宋华嵩带领团练人马前去堵截围追,分别在芦山青草坡、蒲江大塘铺、复兴、邛崃文笔山下南河坎、平乐五通碑、下坝石虎寺、卧龙场等处,若干番击退蓝大顺及其所部,再一次证明历史上的邛州,乃拱卫成都安全的屏障。
其初,蓝大顺由天全出灵关,欲取道芦山到天台后再攻打邛州,当得知宋华嵩驻扎在芦山青草坡时说:“此劲敌也,不可与战!”乃退。
咸丰十年(1861)三月,邛州州牧许培身(浙江人)向咸丰帝请奏,准予赏宋华嵩戴蓝领,并以把总归营补用,咸丰帝批:奏准。
当宋华嵩带同团队跟随州牧许培身前往省城验看时驻在武侯祠,于神前祈祷得签:“千百首数终阴子孙必昌隆”云云,却于当年四月阵亡。
惟因
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二十二日,蓝大顺军在新津渡口遭遇炮轰后返回临邛,遇宋华嵩率兵在文笔山下南河岸堵截只好折返眉州,而蓝大顺另一支人马则占领了蒲江城。
宋华嵩因之奉令进驻卧龙场,欲与名山团的樊苞、蒲江团的姚丙辉、提督蒋玉龙等,相约进攻蒲江城,殊不知宋华嵩前锋周汉章脚伤被围,由于军情突然,恰又瘧疾复发的宋华嵩带病抢先奔救,至蒲江城北门坡时与蓝军相遇,蓝军居高临下,团队受伤后四散,惟有门生杨镇川相依不去,二人皆阵亡。
当地居民怜其忠勇,将宋华嵩尸身送至邛州城内,州牧许培身甚为悲悼,如失左右手,州中父老子弟莫不咨嗟太息。
清同治元年(1862),四川总督骆秉章向同治皇帝上奏《宋华嵩死状》,清政府追封宋华嵩为“云骑尉”世职,准予建立宋华嵩专祠,并“从优照都司例,给恤赏银二百两,祭葬银三百两。”
长子宋传宗以“恩骑尉”世袭罔替,随后又委:署彭山汛缺。
其孙殿侯、家奎,并以武勇称,历办乡团,为地方保卫。
随后,华嵩长子传宗在老鹰坝上建起一处院中套院,正院两边有耳房,大小共计二十八个天井的大院,同时建有戏台一座,占地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
宋家大院位于白沫江畔,坐东向西,龙门子前一对石狮朝向老木地(注)山头,二道门坎共排五道,其规格宏丽,选材精良,工艺考究:用雅石雕刻柱础,砖石铺路面,局部雕栏画栋鎏金。接待室、鼓乐厅、小姐楼、演武场等,生活和防火设施一应完备,周围楠木参天,在川西坝子上民居中别具一格,是处称为:宋嘴。声名远播古今。
解放初大院曾改作粮仓,1952年土改时分与贫下中农居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与大邑县之地主庄园,同时作为阶级斗争教育地供人参观,时常引来游客和记者及相关部门前往考查,虽然大院保存状况不佳,但当年宏伟规模仍依稀可辨,曾有人试探当地村民有否复原宋家大院昔日风采,用以开发旅游为目的之意向,皆说愿。
宋华嵩战死之处在蒲江县城北的北门坡以北位置,后来称为:五显坡(注)。当地人曾建一座小庙供人缅怀,不知今存否;
清政府专项划拨三百两银子建立的宋华嵩专祠,选址在邛州城西街上段127号,规模宏伟肃穆,塑有宋华嵩及同他一道战死的杨镇川等人像。民间俗称:宋祠堂。
民国时期宋祠堂改作女子学堂,解放后改为邛崃二中,今为:邛崃市老年大学等,多家民间组织机构和活动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