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山河漫游记【长卷诗集】
文:金龙施雨
第十五章 荆楚赫赫展雄姿
3 古 琴 台
* 高山流水话知音
古琴台又伯牙台 龟山西麓月湖畔
相传伯牙钟子期 知音典故二千年
楚国郢都有伯牙 酷爱学琴正青年
三年学会拨揉弾 不知体会其内涵
乐曲精神怎表达 情感如何出琴弦
跟随成连驾小舟 出海寻访找师仙
伯牙独自被抛下 海上仙境蓬莱山
他在这里听海涛 林鸟歌唱随风传
感受山林之幽寂 净化感情智慧添
领悟老师深用意 乐曲精神出自然
情感溶进乐曲里 按照师法刻苦练
技艺终于大提高 炉火纯青勇登攀
后来伯牙在晋国 做了大夫重任担
一次奉命使楚国 顺水返程下东边
八月十五中秋夜 行至汉阳江口间
突遇暴雨倾盆下 狂风呼啸巨浪卷
只好停舟暂躲避 匆匆将船靠江畔
过不多时大雨停 风靜云开月中天
此时伯牙心神怡 焚香抚琴遣情怀
忽然琴弦速崩断 他心感必有人在
这时樵夫钟子期 草莽之中跳出来
声称自己非盗贼 打柴遇雨躲此待
伯牙请钟上了船 不信樵夫懂琴声
就先考问钟子期 此琴来历可知情
子期笑着回答说 大人这琴来路明
瑶池之乐名瑶琴 良材梧桐所制成
最初琴弦有五根 外按分别是五行
内按宫商角徵羽 尧舜操琴歌太平
后周文王囚羑里 伤吊伯邑考真情
添弦一根为文弦 后来武王伐纣攻
又添一根为武弦 文武七弦琴得名
伯牙又以琴音考 志在高山曲一鸣
子期大悦善哉乎 巍巍若乎泰山行
伯牙续彈志流水 钟子期则仔细听
笑曰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江河涌
伯牙终喜得知音 欣然与之结弟兄
二人谈到大天亮 挥泪而别约期定
来年此日再相见 时光荏苒第二年
伯牙如期到汉阳 没料子期亡百天
听此噩耗他大哭 死去活来痛心肝
子期父亲告伯牙 子期死前立遗言
嘱咐其坟筑江边 死也要实现诺言
九泉之下亦聆听 伯牙琴声留心间
伯牙来到子期坟 高山流水激情弾
深切哀悼钟子期 哭哭弾弾像疯癫
世上再无此知音 伤心透顶断琴弦
摔碎瑶琴成佳话 广为流传千百年
伯牙摔琴谢知音 警世通言作美谈
* 悠悠千载古琴台
古琴台位说不同 列子汤问篇指认
钟子期识伯牙琴 故事发生泰山阴
伯牙游于泰山阴 卒逢暴雨岩下悲
援琴而鼓初为霖 继之更造崩山音
五知斎琴谱称之 古琴台在海盐县
二人都是海盐人 伯牙弹琴作吊唁
痛悼知音钟子期 高山流水情意坚
伯牙墓在东门外 广輿记更进步谈
在嘉兴府海盐台 侧有闻琴桥横现
上述二说似附会 吕氏春秋早记撰
伯牙子期皆楚人 琴台楚地无疑言
汉阳县志有记载 古琴台亦伯牙台
还有一名摔琴山 子期听琴于此地
马鞍山之集贤村 距县西边五十里
传是钟子期故居 今村仍有子期墓
后来琴台迁龟山 子期故居亦迁出
移到龟山钟家村 故事环境即相符
始建何时古琴台 说法不一由自古
皇宋书录说北宋 早在南北朝时候
梁简文帝即写诗 登琴台诗记忆留
一曰芜阶践皆径 二曰复想鸣琴游
三曰音容万春在 四曰高明千载留
梁帝诗句足可证 琴台六世记就有
现琴台已修起过 门前新辟琴台路
连接长江江汉桥 主要古迹和建筑
建有高山流水馆 照壁是印心石屋
琴台方碑与碑廊 整个园林景楚楚
含山映水花木繁 轩榭错落入幽路
更有伯牙会子期 大型石雕巍然矗
悠悠千载古琴台 怡情畅神好去处
* 古琴台的碑刻
琴台现存碑刻中 时间最早有两处
一是宋湘题壁诗 一是道光皇帝书
岭南宋湘字煥襄 道光六年游琴台
曾任湖北督粮道 欲要吟诗笔忘带
于是束竹叶代笔 饱蘸浓墨抒情怀
伯牙之琴噫嘻乎 忽在高山忽流水
不传此曲愁人心 子期知音何以知
古无文字至到今 是耶非耶相逢此
万古高山千秋水 壁上题诗吾去矣
笔势奔放如流水 大有子昂独感慨
据刊石者姚有宽 宋湘题诗跋语记
印心石屋四个字 乃是道光皇帝赐
赐给大臣陶澍的 陶从政时兴水利
善用人材体民情 为民办事有政绩
有宽道光二六年 四字宋诗刻碑石
琴台还有数碑刻 刻于光绪琴台记
孙玉堂集文选句 重修汉上琴台记
汉上琴台之铭碑 伯牙事考琴台碑
均刻光绪十六年 书家杨守敬书石
镌刻聘请李子琪 书法精品令人迷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