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的遗存农具—连盖 邛崃古代美 “五▪一”节前后,正是农村百姓们收打油菜籽的季节,不由得想起连盖来。
连盖,有些地方叫连枷,一种用于拍打(敲击)农作物颗粒使其脱粒的农具。它由一个长竹柄(邛崃人一般用斑竹制成,使用慈竹也可以,只是容易破损)、转轴(俗称连盖母母)和一组平排的竹条(使用楠竹、斑竹较好,慈竹质量次之)组合构成,主要用于拍打(敲击)油菜籽、豌豆、蚕(胡)豆、大豆,以及巴山豆、绿豆等农作物,有时用于拍打残存的菜籽、谷粒、麦粒,也可以脱粒蔬菜种子等。
使用连盖时劳动者先往上方挥动竹柄将竹条往后甩去,旋转一周,用力拍打(敲击)干燥的农作物使其脱粒,周而复始,直至要脱粒的农作物脱粒完为止。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都已经用机械作业了,唯一油菜籽的收割,还是沿用传统的收割方法,即先用镰刀收割或连根拔起晾晒,晾晒干燥再用连盖脱粒。
前些年,为了让农民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人们曾经尝试使用收割机和脱粒机来收割油菜籽,可这两种方法都以失败告终。 笔者曾经试过这两种方法收割油菜籽,知道其中的严重不足。
先说使用收割机,这就要求油菜籽不是很熟时就进行收割,因为熟了收割机一碰油菜籽会撒一地,可油菜籽不很成熟时就进行收割又收割不干净,据估算一亩田地至少损失四分之一,不能做到颗粒归仓。
再说使用脱粒机来收割油菜籽,这也没有省去收割、晾晒油菜的劳动,只是减轻了拍打的劳动强度,然而,由于油菜籽的秸秆很脆,易折断,使用脱粒机来收割油菜籽会把油菜籽折断成一小节一小节的,不利于农民把油菜秸秆抱到田边地角,由于秸秆不准焚烧,油菜秸秆必须抱到田边地角才能种玉米或插秧,在“抢收抢种”的季节,耽误农民的时间就像犯罪,因此经过尝试,使用脱粒机收割油菜籽的“方案”也被老百姓否决了。
鉴于以上原因,油菜籽只能用传统的方法收割,因此,拍打(敲击)油菜籽的工具--连盖一直被保留下来,始终没有被顶替。如今,为了降低种植成本,许多种植大户都不会种植油菜,因为从育种到收割都离不开人工。
小时候,经常听到开玩笑的人把“打连盖”这个动作说成“谈恋爱”,不知是什么原因。后来亲自尝试才知道:“打连盖”和 “谈恋爱”不仅是音相近,还因为两个人打连盖时,你一连盖下去,我一连盖上来,只有配合默契,才能很好地拍打,不然两个连盖就会碰撞“打架”,人们于是猜想只有恋人之间心有灵犀才能配合默契,于是有这种说法,这也说明劳动人民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
听说,有些地方把连盖叫作连枷,已有上千的历史。据传说,赵匡胤还把连盖加重改造,用于军事,杀伤敌人,主要用于守城,后又用于马上骑兵,今天使用的双节棍,传说就是连盖的改良品。
如此看来,连盖还真是一件不起眼的国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