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594|评论: 2

[八卦吐槽] 七普数据发布!重庆人口吸引力为何这么强?

[复制链接]

5月13日发布的重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共3205.42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84.62万人相比,增加320.80万人,增长11.12%,年平均增长率为1.06%,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12%上升0.94个百分点。
人口增量指数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风向标。人口经济学专家黄成表示,一座城市是否真的充满经济活力,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大家会“用脚投票”作出选择。重庆1997年恢复直辖至今,总共经历了三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2010年、2020年重庆常住人口数据分别为3090万、2884.62万和3205.42万,走出了“V”型反转的华丽曲线。从2000年—2010年人口净流出约205万,到过去十年人口净流入320.8万,我们不难看出,重庆人口吸引力和发展活力显著增强。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一、通过产业带动人口集聚
城市兴衰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城市是人口的集聚,人口又跟随产业迁徙。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在解释中国人口大流动时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产业带动人口集聚或者迁徙,这个不难理解。
我们知道,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人口才5000多万,2000年增加至8642万,到2007年首次超过河南省成为中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至今已在这个位置上呆了14年之久了。广东自改革开放以来,能成为全国人口流动量最大的省份,与珠三角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吸引中西部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前来就业不无关系。“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这句民谚,而今依然响亮。大家或许还记得,几年前,每逢春节,大约有十几万摩托车大军沿着321国道返回广西、贵州、湖南和四川老家过年,成了春运交通线上一道特殊的风景。321国道也由此一度被称为是一条中国中西部农民通往珠三角制造业基地的迁徙之路。
两江新区汽车产业
很显然,重庆过去十年从人口净流出到人口净流入,也与其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日益显现有着密切关系。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重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全国第二大手机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2020年重庆统计公报显示,汽车、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全市产量最大的三大工业品。比如,2020年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完成7882.21万台,占全球比重约40%,连续7年排名全球第一。我们仔细研究后发现,目前重庆这三大主导工业产品具有这么几大特点。
一是属于符合时代特征的消费品。从经济发展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到,每隔10来年时间都有进入千家万户的主打产品。谁能成为围绕这些领域,通过产业链招商等手段,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就能成为这个时代的明星城市。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等成为时代的主打产品,而抓住这个机遇的珠海、合肥、青岛等城市很快就脱颖而出。进入21世纪以来,汽车、电脑、手机等消费类产品逐渐走进了寻常人家,成为新时代的“宠儿”。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这些全球产业面临重构。身处内陆腹地的重庆,把握住了这个机会,通过建成内陆首个综保区、保税港区,创造性地引进“整机(车)+零部件”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依托原有的工业基础,并在全国率先开行中欧班列等,短短三、四年时间就成为上述产品的国内及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
随后重庆依托笔电和汽车两大支柱产业,做了这么几件事。其一,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比如,以燃油汽车为主体,发展新能源汽车;以笔电为基础,衍生出智能手机、打印机等产品。其二,延长产业链,提升本土配套化率,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以笔电产业为例,原来很多核心零配件比如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电子材料等不能本地化生产,于是重庆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围绕着“芯屏器核网”进行全产业链招商;其三,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实施智能化项目改造,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如此一来,重庆不仅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汽车与电子等融合发展,衍生出更多相互支撑相互交叉的新兴产业,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释放了相当多的就业机会,这其中不乏中高端岗位。
沙坪坝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供应链金融 来源:重庆日报
二是具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条件。所谓的外向型经济,就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重庆等内陆城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意义不言而喻,一方面有利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扭转区位劣势,进而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国际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另一方面,容易围绕着中间品贸易,发展现代服务业,比如产业链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结算、数字贸易、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这既优化了内陆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也为中高端人才到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就业机会。
这里需要交待一个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一种产品生产分工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内部完成,逐步变成全球范围内跨国分工完成,由此造成了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迅速增长。统计显示,20世纪80年代,全球贸易总额的70%左右是工业制成品。到了2010年,全球贸易总额的60%是中间品,包括零部件、原材料等。而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变成了70%。那么,重庆的汽车、笔电和手机又是否具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答案是肯定的。比如笔电。尽管重庆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地化配套率不断提高,但是这不意味着关键零配件还得依赖进口,同时,待产品生产出来后,又通过中欧班列(渝新欧)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等战略性通道,发往欧洲、北美、东盟等地。事实上,重庆造的汽车、手机与笔电模式同出一辙,只是相比之下汽车更依赖国内市场而已。
二、顺应新型城镇化人口集聚的趋势
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应优先发展超特大城市,还是以中小城市发展为主,社会各界对此进行过很多的讨论,从中央到地方也做了不少尝试。在上一阶段,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针定位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严格控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发展规模。
全国“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与以往相比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引导超特大城市提升高端要素配置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除了北京、上海外,放开放宽其它所有特大超大城市人口落户的限制,促进人口自由流动;三是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四是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此外,围绕着新型城镇化,中央还先后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在这过程中,从中心城市到都市圈、城市群,正逐渐成为全国人口及经济的主要承载地。而这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印证了这点。
再看看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的重庆,早在2010年就被住建部明确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2016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发挥重庆、成都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2020年1月,中央作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部署。同年5月,重庆都市圈即主城都市区启动建设。由此可见,过去十年重庆常住人口持续增加,是顺应了新型城镇化人口向中心城市、城市群集聚的趋势。
由于重庆不论从是人口还是面积来看,是一个中等规模的省份,因此,在主城都市区没有成熟之前,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心城区相当于扮演了“省会”的职能,成了人口主要流入地。重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中心城区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与2010年相比,占全市人口比重上升6.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主城新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常住人口同期则分别下降1.69%、3.84%和0.89%。
下一个十年,随着川渝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取得突破,重庆主城都市区建设日益成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成果显著成效,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增加“一枝独秀”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性改变。一方面,我们会看到主城都市区人口集聚度会进一步提升,承担吸引市外人口回流、外来人口落户及“两群”人口转移的重任。这其中,主城新区由于与中心城区已建立了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机制等,届时将成为继中心城区之后,全市又一个重要人口集聚地。也正因为如此,主城新区不少地方纷纷瞄准了“双百”城市。
另一方面,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产业基础、区位交通较好、自然生态承载力较强的区县,比如万州、云阳、开州、梁平、垫江等也有望成为人口净流入城市。事实上,除了万州这座率先跨入“双百”城市外,云阳、开州、梁平也明确提出建设“双百”城市。
三、重庆持续提升城市软实力
如果说,在工业时代,人随产业走的话,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家谈得更多的是,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可以说,人才的重要性相较于以往拔高了很多。一般来说,地方政府要想吸引人才的到来,除了政策、资金、项目等扶持外,更要在城市软实力上下功夫。
去年5月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工作全面启动
那么什么是城市软实力呢?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城市软实力是指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居民素质、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城市社会凝聚力、文化感召力、科教支持力、参与协调力等各种力量的总和。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提升城市软实力。比如,2018年11月出台的《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围绕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人文气息、公共服务、科技创新九个方面,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构建更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再比如,去年以来,重庆紧扣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和两江协同创新区,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增强城市软实力。还有,重庆对标国际先进营商环境,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下一步,重庆应加快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力度,同时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空间互联网、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才的落户,加速优化全市人口年龄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981c9ca1da25c15934270e08c03c8cff.jpg
f6b8b0fcb42bdbfc98ddd391ce65cbdc.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5-18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版面太多了,看起来有点累。

发表于 2021-5-18 10:5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的嫡系(直辖市),前途无量!至少比天津(位置所限)强多了……重庆加油!!!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