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古代美

痛悼当代神农氏袁隆平院士 邛崃古代美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00-2-3.webp.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00-2-2.webp.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00-2-1.webp.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00-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00-2.jpeg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00-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5-25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4e23da0f3304ae9b111c14ce08a5e25.png
转载

      按:2010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名叫《袁隆平口述自传》,该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口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博士、研究员辛业芸女士访问整理。
在这本书中,袁隆平院士首次以第一人称形式,全面回顾其80年的人生历程,介绍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过程。袁老在书中特别回忆到华国锋对其杂交水稻事业的帮助。他说,“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怀着对华老的感念之情。我认为杂交水稻有今日的辉煌,华老起了很重要的领导作用。





      2008年4月,华国锋给《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写了序言。在序言中,华国锋说道:“我与袁隆平同志相识,已经快40年了。那是我在湖南工作的时候,我们相识的媒介,就是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如今,他已经是全中国和全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了,而我却垂垂老矣!”这也是目前可见的内地正规出版物中,华国锋最后留下的文字,距离其去世仅4个月。
就在昨日,这位“全中国和全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举国上下,万分悲痛。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小编特摘录华国锋的这篇序言,以此表达对袁老的无尽怀念。
0000-2.jpg

序言全文如下:
      我与袁隆平同志相识,已经快40年了。那是我在湖南工作的时候,我们相识的媒介,就是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如今,他已经是全中国和全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了,而我却垂垂老矣!《袁隆平口述自传》即将出版,编者要我为该书写点儿什么,我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四人帮”的疯狂破坏,国家的经济秩序被彻底搅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湖南本来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但那时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我作为省里的主要领导人,对百姓的“吃饭”问题非常忧虑。而且,毛主席当时的“世界革命”的思想,也促使我们了解到全世界的粮食问题的严重性。为此,我好像在困难中看到了一个亮点。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如果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那将是对全世界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毛主席对农业的高度重视,鞭策我对这一重大科研课题给予关注。早在1970年,袁隆平和他领导的科研小组,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湖南省领导机关(那时中共湖南省委尚未恢复,还是“革委会”时期)就对他们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和袁隆平曾做过一次愉快的交谈,他的坦诚,他的质朴,他的科学思维,他的科学视野和宏观意识,都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我告诉他,要将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拿到群众中去稿,并要求有关地市和部门大力支持。
    对于科学研究,我是个外行。但我知道,农业生产要发展,就得依靠农业科学的进步;而农业科学的进步,离开农民和土地,是不可能成功的。作为一个地方的领导人,支持和帮助他的科研项目,是我的天职。大概从那时候开始,我们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友谊。此后,杂交水稻在湖南推广试验,取得了成功。湖南的粮食生产,迅速上了一个新台阶。
    1975年,我已经到北京工作。他们为了将杂交水稻向全国推广,碰到了困难。我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决定从财政上给予支持,并及时要求南方13个省、市立即行动,推广杂交水稻。后来的实践证明,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是袁隆平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袁隆平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当代神农!我长期分享着他们胜利的喜悦。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我想: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人。本书所记述的关于他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详细过程,以及蕴藏在这一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伟大人格,便是明证。
       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和世界上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需要千万个袁隆平。袁隆平的奋斗精神在鼓舞着我们,炎黄子孙应该急起直追。





 楼主| 发表于 2021-5-25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4e23da0f3304ae9b111c14ce08a5e25.png
转载

      按:2010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名叫《袁隆平口述自传》,该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口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博士、研究员辛业芸女士访问整理。
在这本书中,袁隆平院士首次以第一人称形式,全面回顾其80年的人生历程,介绍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过程。袁老在书中特别回忆到华国锋对其杂交水稻事业的帮助。他说,“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怀着对华老的感念之情。我认为杂交水稻有今日的辉煌,华老起了很重要的领导作用。


0000-2.jpg


      2008年4月,华国锋给《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写了序言。在序言中,华国锋说道:“我与袁隆平同志相识,已经快40年了。那是我在湖南工作的时候,我们相识的媒介,就是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如今,他已经是全中国和全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了,而我却垂垂老矣!”这也是目前可见的内地正规出版物中,华国锋最后留下的文字,距离其去世仅4个月。
就在昨日,这位“全中国和全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举国上下,万分悲痛。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小编特摘录华国锋的这篇序言,以此表达对袁老的无尽怀念。

序言全文如下:
      我与袁隆平同志相识,已经快40年了。那是我在湖南工作的时候,我们相识的媒介,就是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如今,他已经是全中国和全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了,而我却垂垂老矣!《袁隆平口述自传》即将出版,编者要我为该书写点儿什么,我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四人帮”的疯狂破坏,国家的经济秩序被彻底搅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湖南本来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但那时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我作为省里的主要领导人,对百姓的“吃饭”问题非常忧虑。而且,毛主席当时的“世界革命”的思想,也促使我们了解到全世界的粮食问题的严重性。为此,我好像在困难中看到了一个亮点。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如果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那将是对全世界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毛主席对农业的高度重视,鞭策我对这一重大科研课题给予关注。早在1970年,袁隆平和他领导的科研小组,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湖南省领导机关(那时中共湖南省委尚未恢复,还是“革委会”时期)就对他们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和袁隆平曾做过一次愉快的交谈,他的坦诚,他的质朴,他的科学思维,他的科学视野和宏观意识,都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我告诉他,要将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拿到群众中去稿,并要求有关地市和部门大力支持。
    对于科学研究,我是个外行。但我知道,农业生产要发展,就得依靠农业科学的进步;而农业科学的进步,离开农民和土地,是不可能成功的。作为一个地方的领导人,支持和帮助他的科研项目,是我的天职。大概从那时候开始,我们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友谊。此后,杂交水稻在湖南推广试验,取得了成功。湖南的粮食生产,迅速上了一个新台阶。
    1975年,我已经到北京工作。他们为了将杂交水稻向全国推广,碰到了困难。我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决定从财政上给予支持,并及时要求南方13个省、市立即行动,推广杂交水稻。后来的实践证明,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是袁隆平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袁隆平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当代神农!我长期分享着他们胜利的喜悦。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我想: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人。本书所记述的关于他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详细过程,以及蕴藏在这一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伟大人格,便是明证。
       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和世界上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需要千万个袁隆平。袁隆平的奋斗精神在鼓舞着我们,炎黄子孙应该急起直追。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袁隆平列传


                                                ——贵阳六中 陈赛


袁公隆平者,人称“稻父”,有盛名焉。隆平庚午年( 1930年)生于北平,籍江西德安县,德安者,盖“以德安人”之谓也,恰与隆平契。


隆平少时,中原兵戈扰攘、白骨横野,因从其母流徙避祸,历津、赣、鄂、湘、渝等地,虽生计堪忧,然其心性益坚焉。


弱冠之年,先后入相辉学院、西南农学院工农学,勤学绩优。癸巳( 1953年),隆平赴湘之鄙从教,日涉陇亩,雨淋日炙,寒耕热耘,沐露沾霜。


六载旋踵而逝,己亥( 1959年)至庚子( 1960年),豫、皖凶,赤地千里,树尽土匮,饥号盈野,饿殍载途。隆平闻之,愁思百结,寝不安席。他日,隆平步至阡陌,忽目一异稻,茁壮更甚左右,遂研核其阴阳,惊觉乃自交之种。隆平抚掌大笑曰:“解民倒悬之肯綮,盖乎此也!”辄夙兴夜寐,埋头治学,誓掘生民之机,遂得“三系法”,播稻种反复验之。或曰:“苦寻无果,淹留何益?不如弃之,更觅厚酬。”然隆平之心,百挫亡反,毅然拒之。更有竖子相讥:“袁生疯焉,何奉无稽之谈?”隆平不置一词,但笃事稼穑更甚往昔,摩顶放踵,胼手胝足。所幸天道酬勤、力耕不欺,袁公之志经倏忽十余载,甫大功告成,杂交水稻制种无虞,产销数倍于前,可拯百姓数万。


方此之时,有商贾徒知求田问舍者,访隆平曰:“杂交之稻,非稻也,乃美裘珍馐、华宇香车也。念公昔日风餐露宿、惨淡经营,不可谓不艰,然公所赢几多?空公诸黎庶,则公之子孙前路,谁复酬之?不若市之高价,则公之富贵无极也!某虽不才,愿为公驱驰,仅求微末之利。愿公虑之。”隆平不怿,叹曰:“君之器何小也!民以食为天,安可夺天而鬻?君不见汗青之上,常著易子而食之事乎?今乃欲独飨其庆,是何异于置民死地?吾辈当为社稷黎民计,勿复再言!”遂行如初。


《左传》有云:“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然以身许国者,常有不测之谤,訾詈加身,是何理耶?袁公霁月光风,居高而不自恃,虚怀常自卑下,不贵尺璧而重寸阴,格物忘身,所求惟民有所食。然宵小之徒谤曰:“袁生小人,欺世盗名,居则豪宅,出则宝马,人人得而唾之。”噫,耆宿富埒陶白,有何不可?况袁公赤足裹泥、青丝染雪,仍处陋室、着布衣,朝乾夕惕,蓼虫忘辛,不以躬耕田畴为耻,不以身无余财为病,以一人救万民,其德何高也!


呜呼,天不假年于志士,辛丑( 2021年),袁公赍志而殁,沉埋九泉,重壤相隔。是以山川泣血,天地同悲。击缶三叹《薤露》,抚膺长吟《蒿里》。哀哉!


又思,人皆知袁公之劳,然食物之靡,可谓滥也。若今日忆袁公,明朝掷五谷,岂展如之人欤?民饿死,则曰:“何不食肉糜?”信见笑于人!殷鉴在前,民若不知稼穑艰难,任性而为,弃五谷如弃敝履,则覆辙重蹈,岂可回天哉?故君子当以俭德辟难,取食有节,乃可慰袁公之灵,以至子孙万世食无愁也。








是以余有叹焉:问公此身重何事?一片丹心付青田。禾下乘凉会有时,劝君惜取盘中餐。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5月25日 11:28 来自 微博 weibo.com


袁隆平者,江西人,国士也。


少时嗜玩,天生随性,孜孜于荒野,寄志于田园。不求闻达,不求富甲,时人笑隆平为农民也。


及至四九建国,袁公乃入太学府,毅然投身农学,以耕耘为本。


后国逢三年天灾,万民贫荒,所见即饿殍遍野,所闻则草木惊心。然则,所学无以至用,所专无以救人,袁老始知:上农学,不如下学农。乃深入乡野,遍访耕农,躬身泥淖,苦尝百稻,隆平甘愿为一农民也。


择一事,终一生,全万力,为亿民。此后数十载,袁老离湘西,入云贵,访海南。履迹九州,只求秧苗安家;以身暖种,但期苞芽生发。工厂污田,袁公除镉于种;新米初熟,院士自践无毒。


巨鲸落,万物生。杂交之术,至此大成。


百十年间,天下无一处再为贫荒扰,无一人再为饥寒忧,无一年再为天灾苦。水稻一株,救民亿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以凡人之力,比肩天上神明也。


亦以不世之功,誉满其身,得万民敬仰。


然袁老心音不改,始终为一少年。少时其手持稻,得共和勋章手亦持稻。其曾语人曰:常有一梦,梦试田之谷,枝比高粱高,穗有扫帚长,籽似花生大,其与弟子憩其下,谓禾下乘凉梦。


而今袁公追梦故去。苍生泣血,泪眼横行,山河震动。天下老幼妇孺,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良田万顷今犹在,不见当年稻中人。


此一去也,天上神农归位,人间草木皆悲。


白驹苍狗,逝水难留,唯国士永垂不朽。


未谋其面,却蒙其恩。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作者:王左中右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 袁隆平传--    博客园  钢锅
袁隆平,江西人九江人,国士也。庚午岁(1930年)生于北平,故名中曰“平”。接生者,林巧稚也。兄弟姊妹六。
幼时随父母游平津、九江、赣州、汉口。
居汉口时,一日游田庄,绿树村边合,桑麻瓜果多,时有电影曰“摩登时代”,尽见农庄之美,牛乳随意饮,葡萄窗外结,袁公目此,大为慨叹,曰:“吾之平生,当在田园稼穑间也”。
遂以农为志。
抗战起,遂举家自湖南迁重庆。十九岁,入相辉学院,修农学。
数月,天下更始,学堂易名曰西南农学堂。
袁公虽书生,然有武勇,能于波上称雄,尝为湖南游泳勇将。数年,高丽战事起,乃欲从军,鏖战长空,无何,国家以大学骄子甚稀,不可轻征沙场,遂止。
二十三岁,置于安江农校。
夫中华之大,无逾于食也,食中之大,水稻逾半焉。上古时,有神农授五谷,故民始安于稼穑。至于大宋,仁宗称圣,乃引占城稻入中土,故天下粗安。
嗟乎,中华之安,以粮为大业。
彼时袁公,从三五学子,顶星辰日月,行于田里,见稻苗清秀,闻稻花清香,赤足入泥,手秉稻叶,眼观稻穗,心思粮仓,口言天机,默然有得。
一日,忽于垄亩中得一野稻,其种为甲,然其子为乙,所授之粉,乃他种之粉也。袁公大喜,曰:“噫,天地间亦有此天成杂交乎”,奉之若灵,栽于田间,去其雄花,授以他粉,小成。
遂为文曰:“若得稻粮大增,当以杂交为法,斯为新术,他日大行于天下,可饱苍生之腹”。
虽当时不过区区数株,然于袁公而言,已有大盛之势。
然其理如此,其术则渺茫,天涯茫茫,海角渺渺,佳种何在?
乃往天涯海角。
三十六岁,居海南,伏首于斯,以为终生之事功。同力者,李必湖,尹华奇,皆袁公弟子。
四十岁,乃于琼岛获异种,曰“野败”,此前寻此种千百回不得,乃于天涯海角得之。
野败既得,乃杂育其种,广植天下,曰重庆,曰云南,曰广西,曰广东,袁公亲裹粮米,自携干肉,乘南北之车,泛东西之舟,肤黧黑,肢胼胝,早岁京师少年,今俨然一农夫。
袁公之文既闻,有识者曰:“此大功德也”,郡县遂上报,国家亦知其乃千秋之业,遂以特制护之。
民间纷纷,皆曰:“有异人者,不知何许人也,能改良稻种,使天下人饱饭,今试栽于某地,大兵护之,不得擅近”。
袁公身许苍生大业,过而立而不得娶,尝中意某女,同事也,然有缘无分。同事惜之,乃荐女子邓则,袁公女弟子也。结连理。
当时夫人在赛,袁公径入球场,牵夫人衣袂曰:“我欲娶卿,可乎?”夫人腼腆,曰:“今正球赛,可许他日”,袁公曰:“与卿有缘,何必他日,今即行”,乃引夫人出,急趋官府,领婚契。
新婚,又牵夫人袖,曰:“吾与卿为侣,当击水中游”,乃畅游。亦奇事也。
其豪迈如此。
四十三岁,杂交三系始见于天下。
袁公之为人,无伟岸之躯,且奔波田里,炎蒸霜雪,无冠盖之气,公卿之度,拙仆一田家翁也。某夕,太夫人与袁公语,皆用英语,记者大惊,曰:“令堂亦识外语乎”,袁公曰:“吾父吾母,皆为读书人,区区英文,不足相惊”。
历十二载,杂交初成,乃大盛于天下,至于丁卯(1987),植种十一亿亩,稻增两千亿斤。
至此,我中华自去饥远矣。
八十岁,又育抗虫稻,可免药虫之苦,众疑之,袁公乃曰:“吾可先食”。
八十九岁,授大国士,当时袁公凛凛,目炯炯,身虽中等,然自有松柏之节,虎姿龙像,世人仰望,曰:“袁公在,吾食无忧矣”。
或问:“袁公年几何?”
袁公笑曰:“吾九零后也”。
中华地大,然可为田者不多,除却流沙雪山,岩山瘠岭,田亩今曰十八亿亩,而美利坚为三十六亿亩,天竺国为二十二亿亩,故中华大事者,粮第一。四十年来,民不愁食,袁公之力多焉。
辛丑岁(2021年)夏,小满后一日,袁公升遐于长沙,年九十一。
天下同悲,识与不识,皆痛惋之。
是日,吴孟超院士亦逝。
太史刘曰:
袁公者,所谓天赐中华也,盖神农氏之苗裔乎?可曰“神农公”也。
人不可一日无粮,国不可一岁无农,盛世繁华,佳人豪杰,若无此区区颗粒,则一切空谈,无非烟云。
中华幸有袁公,袁公幸得其时,故能岁岁大地谷满,南北稻花香溢,能长星远探,能沧海行舰,能贸易得富,能山河增色,亦袁公手中一稻所助也。
袁公往矣,然论天下英雄,侠之大者,无过袁公,若无袁公,英雄富贾巨星不过饿殍,若不知袁公之恩,则枉为生人也。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袁隆平传》     作者:刘备我祖


袁隆平,江西人,国士也。庚午岁(1930年)生于北平,故名中曰“平”。接生者,林巧稚也。兄弟姊妹六。


幼时随父母游平津、九江、赣州、汉口。


居汉口时,一日游田庄,绿树村边合,桑麻瓜果多,时有电影曰“摩登时代”,尽见农庄之美,牛乳随意饮,葡萄窗外结,袁公目此,大为慨叹,曰:“吾之平生,当在田园稼穑间也”。


遂以农为志。


抗战起,遂举家自湖南迁重庆。十九岁,入相辉学院,修农学。


数月,天下更始,学堂易名曰西南农学堂。


袁公虽书生,然有武勇,能于波上称雄,尝为湖南游泳勇将。数年,高丽战事起,乃欲从军,鏖战长空,无何,国家以大学骄子甚稀,不可轻征沙场,遂止。






袁隆平读大学期间拟招为空军飞行员,同学欢送时合影


二十三岁,置于安江农校。


夫中华之大,无逾于食也,食中之大,水稻逾半焉。上古时,有神农授五谷,故民始安于稼穑。至于大宋,仁宗称圣,乃引占城稻入中土,故天下粗安。


嗟乎,中华之安,以粮为大业。


彼时袁公,从三五学子,顶星辰日月,行于田里,见稻苗清秀,闻稻花清香,赤足入泥,手秉稻叶,眼观稻穗,心思粮仓,口言天机,默然有得。


一日,忽于垄亩中得一野稻,其种为甲,然其子为乙,所授之粉,乃他种之粉也。袁公大喜,曰:“噫,天地间亦有此天成杂交乎”,奉之若灵,栽于田间,去其雄花,授以他粉,小成。


遂为文曰:“若得稻粮大增,当以杂交为法,斯为新术,他日大行于天下,可饱苍生之腹”。


虽当时不过区区数株,然于袁公而言,已有大盛之势。


然其理如此,其术则渺茫,天涯茫茫,海角渺渺,佳种何在?


乃往天涯海角。


三十六岁,居海南,伏首于斯,以为终生之事功。同力者,李必湖,尹华奇,皆袁公弟子。


四十岁,乃于琼岛获异种,曰“野败”,此前寻此种千百回不得,乃于天涯海角得之。


野败既得,乃杂育其种,广植天下,曰重庆,曰云南,曰广西,曰广东,袁公亲裹粮米,自携干肉,乘南北之车,泛东西之舟,肤黧黑,肢胼胝,早岁京师少年,今俨然一农夫。






袁公之文既闻,有识者曰:“此大功德也”,郡县遂上报,国家亦知其乃千秋之业,遂以特制护之。


民间纷纷,皆曰:“有异人者,不知何许人也,能改良稻种,使天下人饱饭,今天试栽于某地,大兵护之,不得擅近”。


袁公身许苍生大业,过而立而不得娶,尝中意某女,同事也,然有缘无分。同事惜之,乃荐女子邓则,袁公女弟子也。结连理。


当时夫人在赛,袁公径入球场,牵夫人衣袂曰:“我欲娶卿,可乎?”夫人腼腆,曰:“今正球赛,可许他日”,袁公曰:“与卿有缘,何必他日,今即行”,乃引夫人出,急趋官府,领婚契。


新婚,又牵夫人袖,曰:“吾与卿为侣,当击水中游”,乃畅游。亦奇事也。


其豪迈如此。


四十三岁,杂交三系始见于天下。


袁公之为人,无伟岸之躯,且奔波田里,炎蒸霜雪,无冠盖之气,公卿之度,拙仆一田家翁也。某夕,太夫人与袁公语,皆用英语,记者大惊,曰:“令堂亦识外语乎”,袁公曰:“吾父吾母,皆为读书人,区区英文,不足相惊”。


历十二载,杂交初成,乃大盛于天下,至于丁卯(1987),植种十一亿亩,稻增两千亿斤。


至此,我中华自去饥远矣。






八十岁,又育抗虫稻,可免药虫之苦,众疑之,袁公乃曰:“吾可先食”。


八十九岁,授大国士,当时袁公凛凛,目炯炯,身虽中等,然自有松柏之节,虎姿龙像,世人仰望,曰:“袁公在,吾食无忧矣”。


或问:“袁公年几何?”


袁公笑曰:“吾九零后也”。


中华地大,然可为田者不多,除却流沙雪山,岩山瘠岭,田亩今曰十八亿亩,而美利坚为三十六亿亩,天竺国为二十二亿亩,故中华大事者,粮第一。四十年来,民不愁食,袁公之力多焉。


辛丑岁(2021年)夏,小满后一日,袁公升遐于长沙,年九十一。


天下同悲,识与不识,皆痛惋之。


是日,吴孟超院士亦逝。


太史刘曰:


袁公者,所谓天赐中华也,盖神农氏之苗裔乎?可曰“神农公”也。


人不可一日无粮,国不可一岁无农,盛世繁华,佳人豪杰,若无此区区颗粒,则一切空谈,无非烟云。


中华幸有袁公,袁公幸得其时,故能岁岁大地谷满,南北稻花香溢,能长星远探,能沧海行舰,能贸易得富,能山河增色,亦袁公手中一稻所助也。


袁公往矣,然论天下英雄,侠之大者,无过袁公,若无袁公,英雄富贾巨星不过饿殍,若不知袁公之恩,则枉为生人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