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178|评论: 1

[交流共享] 【梨园大家】川剧“戏圣”康子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剧“戏圣”康子林



【四川省政协】(谭韶华)


康子林(一作芷林)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以工文武小生而驰名。由于他在艺术上造诣精深,品德又好,故在群众中一直享有“戏圣”的美称。

成立著名班社“三庆会”

子林原名康学清,四川邛崃固驿镇人,生于1870年,卒于1930年。其父康登照以开栈房为业,后因生意萧条,移居成都四圣祠街。子林弟兄三人,长兄学元,艺名大蛮,是川剧“老庆华”班的著名花脸。子林排行第二,故又称“二蛮”。他8岁时,随兄入“老庆华”班学艺,初拜名旦彭元子为师,习旦;继拜“宾乐”班小生何心田和“明珠”班小生傅莱生为师,改习文武小生。子林l2岁开始登台,17岁已名噪剧坛。这以后他在成都及川西坝各县搭过诸如“瑞华”“翠华”“燕乐”(一作“宴乐”)“宾乐”“长乐”等班社。


http://www.sczx.gov.cn/_img/2019/07/16/20190716113611834.png


上世纪20年代“三庆会”编演的《济公活佛》剧照。


1912年春,子林同杨素兰、李甲生、萧楷臣、唐广体、唐德彝等人共同发起,把涌入城市的“长乐”“燕乐”“怡乐”“翠华”“彩华”“桂春”等班社和已解体的“舒颐”班的部分演员邀集拢来,成立了著名的川剧班社“三庆会”。子林被推为副会长,不久升为会长。这个艺术团体在他和其他负责人的主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改良措施。在制度上,废除了包银制,实行民主的分账制,使入会的演员都能按艺术的高低领取工资。同时在会中开展“三德”(即口德、品德、戏德)教育,反对说下流话,反对打人骂人,更不准在台上“坏人”(借演出武打之机,给对方以严重损伤)。在艺术上,初步建立了剧场的排导制度,反对“台上会”(在台上临时拼凑台词或动作)的做法,并要求在剧目、音乐、舞蹈、美工等各方面都有所改进和创新;同时建立了以老艺人为骨干、邀请社会人士参加的“精研会”,共同探讨和研究川剧艺术如何提高等问题。


一身是艺


子林的嗓音清脆,行腔自如,刚柔相济,娓娓动听。他在《扫华堂》一戏中唱的“年年有个春三月,燕儿衔泥绕画梁……”和在《离燕哀》一戏中唱的“风一程,雨一程,处处都是愁人景……”等唱腔,被戏迷们在街头巷尾辗转传唱。

而子林表演上的基本功和武功,人皆称好。以他的“尖子”为例,无论是踢“正尖子”或“偏尖子”,都能意到功到。如在《三变化身》一戏中饰贝戎,他站在弓马桌上,先正面踢一尖子,随即跃下施一卡子,然后头额与脚尖相碰,旋即弹跳而起,其轻捷之状有如猿猱。当时,在群众中便流传有“曹黑蛮的天旋子地旋子,当不得康二蛮的一尖子”之说。

子林的翎子功更是众口称绝。如表演陆逊在《八阵图》中困阵时的情境,头上的一对翎子,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单动双绕,或一步一个凤点头,或画圆圈,分阴阳,成太极图式,无不随心所欲。接着,为了表现陆逊当时内心的惊恐,又运用脑顶与前额之弹力,顺势将头上的紫金冠抛高一尺以上,徐徐向后飞入后面打杂师手中,其全部动作配合得丝丝入扣。


http://www.sczx.gov.cn/_img/2019/07/16/20190716113657704.png


民国时期,康子林(右)、周慕莲(中)合演《断桥》。


子林的“出手”(把子功)也打得相当漂亮,能将花枪由前面抛至后面,复用右脚跟踢回前面,或将对方抛来的“把子”仍然踢回对方手中。此外,他在《断桥》中饰许仙,被青儿撵得跑掉了鞋子,只见鞋子在空中翻了一个跟头,又被他用脚尖接住穿上,然后仰着身子在舞台的圆木柱上急跑几步而不跌倒。他在《三变化身》中的变脸,在“三变”的基础上发展成了“九变”,乃至十数变,而丝毫不露破绽。凡此种种为塑造人物所练就的技艺和绝招,是当时同辈中很少有人企及的。

子林能戏甚多,文生戏以《情探》《评雪》《情天侠》《扫华堂》及新编传奇故事剧《离燕哀》为最著;武生戏则以《八阵图》《铁笼山》《三变化身》等为最著。他有时也演须生,如饰演《绛霄楼》之正德皇帝。饰演《渔父辞剑》之渔父、《杀狗》之曹庄,亦非他人所及。

演戏即演人。子林一生塑造了100多个令人难忘的形象,除上面提到的几个人物形象外,还有风流儒雅的秦少游、老练圆滑的蒋兴、忘恩负义的王魁等等,演来无不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对于子林精湛的表演艺术,曾有不少文人墨士投赠诗文大加赞颂。如四川学者吴虞(又名吴又陵)看了他演出的《评雪》后即赋诗赞道:

世界沉沉总寂寥,舞台赢得鬓萧骚。

虞翻骨相寒如此,只合青山唱破窑。

上世纪20年代,著名川剧作家冉樵子与子林过从甚密,对他的艺术也十分推崇,曾有赠诗写道:

锦江波涛玉垒云,山川灵气钟优人。

优孟优旃不可见,近代风传康子林。

子林百岁过半生,犹挥白扇着青衿。

圣文神武依然在,竟忘头上白发新。

……


崇尚戏德


子林除有高超的技艺外,还有多方面的爱好:他喜欢读书,经史子集、近现代文艺作品都涉猎不少;他喜欢绘画,一手淡墨山水为行家所称道,并能鉴别明清两代名画的真伪,品评一幅名画的优劣;他喜唱四川曲艺,不仅善唱扬琴,而且善唱竹琴,他在川剧中的很多优美的唱腔皆从扬琴和竹琴腔中衍化而来;他喜欢武术,不仅能讲出“内外八法”“三十六摔”“七十二拿”等一套理论,而且还会几手拳术。此外,他还深通中医,常在闲暇为他人治病。

至于子林的德行,早已有口皆碑。在生活上,他一贯自奉节俭,穿着朴素,不吸烟,不喝酒,无任何不良嗜好。他对人十分谦和诚恳,主张“君子以同道为朋”。

子林尤其崇尚戏德,主张台上的表演应重含蓄而不显庸俗。唐广体在演《百宝箱》时乱开玩笑,萧楷臣在《偷诗》剧中脱鞋上床,下台后,都受到他善意的批评。更为难得的是,他演戏从不择角色大小,常为名小生萧楷臣配戏,演《双洞房》,他甘当二小生;演《渔父辞剑》,又甘当配角渔父。

对于培养川剧的接班人,子林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除了在“三庆会”中积极倡导开办“升平堂”科社外,还接纳了直接向他拜师和参师的不少弟子。他收徒弟时,从不要对方写字据,不要求帮师三年。如艺徒有困难,还反供给生活费用。他传艺时也从不保守,有求必应,既热心授艺,更严于教人。经他精心培养的弟子有周慕莲、傅幼林、李志云、陈洪君、崇善、贺云章和刘宗林等。

1929年冬,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集团军的军需处长冯石竹在重庆大玩班社,欲以500元大洋的包银将子林“挖”到重庆献艺。子林不为私利所惑,拒不同意个人前往,最终达成“三庆会”全班人马赴渝演出的协议。谁知到渝演出的合同期满后,冯石竹见“三庆会”十分叫座,有利可图,竟不顾台柱子林年老体弱、染病在身,坚持要他继续演出《八阵图》和《三变化身》等武功繁重的戏,迫使子林勉力为之。子林下台后竟一病不起继而去世。

子林逝世的噩耗,瞬间传遍巴山蜀水。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哀悼,挽联和祭幛挂满了灵堂。四川保路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新文化运动斗士蒲伯英(蒲殿俊)先生送的挽联是“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高度概括了子林的一生。


(谭韶华)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6-5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