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评
==
对单位领导称“大爷”这个现象很不好
谢歌说事 2020-09-07
图片
实在是不太明白,更不知从何时起,单位上的领导都被改称“老板”和“大爷”了。
记忆中的当年,在那比较万恶的旧社会,特别是在川渝地区流传着一种码头文化,这就是清末民国初期的江湖袍哥。它从早期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群开始,最终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组织形态当中,以一种无比强大的生存和衍化能力形成袍哥文化基因。
袍哥大爷的文化早年间是显性化的,现如今,它更像是一种隐性的袍哥意识和形态渗入到了机关单位里和现实生活中来了,于是,在其圈子的天地之间,这袍哥的性情便成了一个隐性的大爷式的码头江湖。
这世间,最怕的是流氓有文化。话说,旧时的当年,有个文化人便以《诗经·无衣》“与子同袍”这一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诗句命名了川渝一带的袍哥帮会,意为帮会成员之间是袍泽关系,以此作为维系帮会的纽带。袍哥文化一加身,加之所谓的义气便开始流传下来,如今有的已渗入到体制之内。在今天的官场,就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干部职工都开始对单位的领导称“老板”、“大爷”。何为大爷,其实我也不甚懂,可能这大概就是纪检监察机关常在对贪腐落马官员的通报中所称的“团团伙伙”吧,总之,大爷的危害极大。
实在是没得啥时间去对“大爷”一词追根溯源加以考证,但笔者十分担心,若官场中对领导称“大爷”及其大爷文化在这一带继续流行,无异于恰似当年长江码头上的袍哥及其文化重现了江湖。这样的政治生态环境,你还能期待着大爷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么?真是滴酒不沾也快要把人给灌醉了的节奏。
不过,我知道,过去的袍哥尚讲礼仪廉耻。君不见,如今的官场中,德不配位的“大爷”们耍起流氓来却连过去的袍哥也不如。这对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无疑是极大的伤害。去年5月,四川省纪委监委网报道,四川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推进2019年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要求,着力解决圈子文化码头文化"袍哥"文化问题。《意见》明确,要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查处的重点对象,把党的十九大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者作为重中之重,深挖细查,严惩不贷。同时,做好蒲波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以案促改”工作,开展“带病提拔”“赌博敛财”和利用地方名贵特产谋取私利等问题专项整治;通过反思教育、警示教育、政治文化教育等方式着力解决圈子文化、码头文化、“袍哥”文化等问题。
愚以为,无论,江湖上称袍哥,还是官场中的领导被称着“大爷”,这个现象都很不好。纪检监察机关若能微服出巡,去扯起耳朵随便听一下,必会发现,街头巷尾的老百姓们,骂的都特别凶。
其实,这些年来,袍哥文化一直也都还在的,从未消失。袍哥渗透进机关了,不就成了“大爷”文化么?
官员只有一种身份可以真正拿得上台面,那就是人民的公仆。鉴于此,社会的制约和治理就不能靠“大爷式”的官员的多重身份去实现,应由更高维度格局和视野之能者去促成制度和文化的动态平衡才对头。否则,袍哥文化之于官场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则是一种突破天花板的掣肘与伤害。
当袍哥大爷的个人势力发展到了某种程度,就会出现与当政者与社会底层之间巨大的矛盾关系。这个现象,值得警醒,因为这个,本地的老百姓也骂的特别凶,而且,骂的声音也很大。
我还以为,在机关单位,一个官员可以被称之为“大爷”,这种袍哥大爷的文化存于体制之内决不是一种正常的行政文化。其本质是官僚的结党营私。因此,“大爷”文化,无论在民间还是官场,一旦形成气候,便是百姓之灾、国家之祸。
还有一点,也是要提出来批评一下的。必须指出,认同“大爷”就是认同其流氓本质,其价值观无异于同流合污,属于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认知。而,最基本的认知不健全,必然导致奴性心态深入骨髓,于公于私于个人的成长皆有诸多不利。所以,我发现,生活中很多人不能明辩是非,每遇腐败官员落马或快倒的时刻总是会有人站出来,称,“这人还是耿直义气的,娃,是个好娃”。
殊不知,这种洗地者看到的只是表面,当然,也只能洗个表面。因为,胸大了,哪还能看清脚下的路啊!就算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你哪里知道“大爷”这些年酒经肥肠炼成的恶。
小时候的老师常对我说,你长大后,对爱与憎都一定要分明,千万不能像大众一般“和稀泥”。后来我才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凡事应有个明确的态度,官方常用文体中把这叫着必须旗帜鲜明,今天,我算是记住了老师当年的话。
在邪恶和正义面前没有中间立场。一定要防止这里的官员变坏,因为一坏我们老百姓就遭,就会受到伤害。在良知受凌辱的社会,唯有垃圾人渣才会活的兴高采烈和眉飞色舞。所以,整顿吏治,杜绝团团伙伙当从惩治官场中的“大爷”开始、拿“大爷”开刀。
链接:作者:谢歌说事
https://mp.weixin.qq.com/s/ENjpj261AeX03j9PxMS3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