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山河漫游记【长卷诗集】
文:金龙施雨
第十六章 芙蓉国里尽朝晖
11 岳麓山
* 南岳之足
碧峰屏开天然障 南岳之足岳麓山
秀如玉琢临湘江 长沙西侧横青天
又名麓山灵麓峰 因为岳足麓名冠
徐灵期南岳记云 南岳周围八百里
回雁为首麓为足 盛宏之荆州记载
麓山盖衡山之足 又叫灵麓峰名字
乃为七十二峰数 麓山虽为南岳尾
高明广大具岳体 前有凤凰玉屏山
还有大小天马山 后有桃花绿峨岭
南向雄踞金牛岭 北面威矗是圭峰
群峰朝拱如骏奔 浩浩荡荡气势雄
民间传说岳麓山 它与南岳最关情
圣祖来此传道时 衡山只是一孤峰
为了不负南岳美 乃向上天去求情
赏赐弟子七二人 每人各获一座峰
得到上天应允后 遂令弟子速行动
四方云游去布道 成绩最好为约定
该传经处作标志 各峰走向来确定
结果排行最小的 云麓和尚居前锋
他沿湘江水流走 大做好事立头功
打过一场大恶战 奋勇斗争乌龟精
那老龟精化道士 勾引生魂害百姓
他给人们仙水喝 凡喝仙水都得病
云麓至此发现后 极力阻止老百姓
不要上当喝仙水 龟精怀恨暗行动
唆使洞庭湖龙王 五个太子找祖圣
诬告云麓去南岳 云麓不怕龙子横
终于发现大秘密 继续斗法战龟精
龟精道袍六角形 花纹隐藏解毒法
以人心血即解救 云麓银针自胸扎
取出心血治众人 法破龟精现原形
异常凶狠扑云麓 云麓急中智慧生
满腔热血全抛洒 洒到树上叶染红
于是遍地飘红叶 病人洒上立时醒
云麓自己倒下去 一座高山逐渐升
沿着云麓传经路 南岳圣祖下决定
摆开七十二座峰 殉难之处为尾峰
冠名叫作岳麓山 山底永压老龟精
五个龙子留岳前 便有五龙朝圣景
风景优美岳麓山 历史悠久实可观
西汉以来历代有 许多遗迹留山巅
岳麓书院麓山寺 爱晚望湘亭耐看
唐李邕麓山寺碑 宋刻禹王碑可见
自唐以来骆宾王 杜甫朱熹与米芾
著名文人袁枚等 学者足迹在此驻
吟颂麓山好诗文 慷慨激昂世代出
更有近代伟志士 黄兴蔡锷长眠处
山区盛产好水果 麓山红橘最称著
* 潇 湘 洙 泗
潇湘洙泗素有誉 岳麓书院震九州
四大书院在宋代 居冠宝座是岳麓
(1)四大书院之冠
我国古代教育史 书院体制独特建
书院名称始于唐 玄宗开元第六年
将乾元院改书院 称作丽正修书院
丽正书院又称之 后为集贤殿书院
主要任务是校勘 古今经籍收藏添
参考选用给皇帝 私人书院也出现
多为私人隐居处 读书供祀作纪念
而非士子肄业所 宋代兴起士书院
唐末五代学校废 士子求读心未减
学者相与择胜地 立为精舍讲学办
北宋书院已甚多 南宋全国很普遍
规制完备教学严 且得官方多支援
往往朝廷有赐田 奖励支持又委官
民办而为办官民 教育中心地方占
但与官学不相同 朝廷不拨经费钱
掌教者也非学官 是些不仕之长者
学识渊博治学严 居于山林立精舍
故称山长或洞主 周围都有声望者
一起研究治经学 求古鉴今有境界
时而亦会论朝政 发表政见学术作
至元明清仍盛行 准备科举成场所
岳麓书院在东麓 北宋开元九年建
潭州太守是朱洞 采纳刘嶅好议建
官府捐资来兴办 创建讲堂有五间
斋舍共计五二间 整个格局配置全
斋舍分列于东西 讲堂安置在中间
以便师生讲于堂 习于斋舍去钻研
咸平四年由州守 李允朝廷去求援
请以国子经籍来 真宗祥符第八年
召见第一任山长 赐书门额四字鲜
岳麓书院名大振 皇帝礼遇世罕见
宋危南渡靖康时 书院被毁实可叹
孝宗乾道之元年 湖南安抚使重建
延请著名大学者 张栻主持教事办
著名理学之大师 朱熹不久来书院
讲学培训诸弟子 全盛时期天下传
(2)朱张嘉会灯犹明
学者张栻字敬夫 其父张浚为南宋
抗战派中一名将 因其遭到秦桧等
陷害被贬到潭州 张栻随父入湘中
投奔衡山大名儒 胡安国之子胡宏
后回长沙办书院 自己寓所妙高峰
城南书院为门额 父亲题写注深情
城南岳麓二书院 张栻同主日兴盛
大儒朱熹与张栻 相互久存敬意情
宋孝宗乾道三年 朱熹特意从福建
来长沙与栻论学 一见如故二人欢
尝论中庸意悠远 昼夜不舍竟三天
朱熹于是讲学忙 城南岳麓二书院
转眼就是两个月 四方学者云集前
致使一时舆马众 饮池立涸况空前
两个月后朱与张 联袂同游到衡山
这段活动影响大 朱张嘉会美名传
尤对岳麓影响深 从此岳麓名声远
过了二十七年后 朱熹潭州任要职
荆湖南路安抚使 得以来到长沙地
岳麓书院大扩建 补助贫生制度立
六十五岁高龄时 亲自讲学书院里
一日不讲常为忧 授业解惑心欢喜
因此前来求学者 络绎不绝似云集
民谣道林三百众 书院千徒常不息
当时居于书院左 唐宋古刹道林寺
该寺如今已不存 岳麓书院至今立
朱熹活跃在岳麓 读书务学风大起
促进道学大发展 朱熹遍地留足迹
(3)朱子遗迹今仍在
据说朱熹第一次 岳麓书院讲学间
常与张栻在闲暇 观赏秀美岳麓山
兴致所致他二人 互相唱和吟诗篇
朱熹还有命题刻 曰道中庸在半山
稍上刻石道乡台 内里故事世人传
晋陵进士叫邹浩 性情耿直又刚健
正值神宗元丰年 哲宗继位有心愿
想当明君垂史册 便封刚正之邹浩
专事进谏右正官 忠言逆耳令帝烦
加之宰相暗挑拨 哲宗难受邹谏言
将其发配去新州 徽宗继位想纳谏
又召邹浩回京城 然而最终不如愿
先后两次宋徽宗 将邹贬谪去岭南
其中一次经长沙 太守温益势利眼
专会阿谀奉承亊 借机讨好皇贵权
便令衙役把渡口 不准邹浩来上岸
船到长沙天已黑 欲继前行大雨拦
为难之时忽看见 火炬齐明照西岸
齐呼恭候邹大人 原是古麓寺僧喊
前来迎接寺中歇 感动邹浩泪满眼
带着家小在寺中 住宿一夜始安然
张栻主持岳麓院 听后筑台作纪念
朱熹至此怀先贤 景仰之情生心间
邹浩曾著道乡集 便将道乡台石镌
至道乡台再上行 朱谓极高明留言
待到岳麓山极顶 乃曰赫曦颂岳山
高达显赫岳麓山 首沾朝晖何灿烂
上述各处后人来 各式亭台于此建
中庸亭极高明亭 还有赫曦台纪念
二贤祠在衡岳上 朱张渡在湘江畔
影响最著赫曦台 明代嘉靖七年间
知府孙存山顶建 王守仁有题诗赞
隔江岳麓悬情久 雷雨潇湘日夜来
安得轻风扫微霭 振衣直上赫曦台
后来此台渐荒废 书院山长是罗典
重建一个赫曦台 矗立书院大门前
其左右壁书大字 福寿二字耀人眼
每个字皆一丈余 笔法苍劲实可观
其中寿字更突出 笔力千钧非等闲
两个字颇有来历 故事出在鹿鸣宴
前清主考官召集 新科举人来参宴
还有内外帘官员 达官贵人相聚欢
山长罗典亦赴宴 是为中举六十年
纪念那次鹿鸣宴 正当众人把酒欢
饮酒赋诗兴发时 一位老者来赴宴
青布道袍身上着 脚蹬麻鞋自开颜
琴棋书画自略知 欣喜闻此鹿鸣宴
山长罗典破例请 老者入席不为难
不想却遭势利者 奚落讥讽带白眼
老者将道袖一拂 起身告辞到堂前
举起一把竹扫帚 即将黄泥水满蘸
右壁刷写大寿字 写罢扫帚扔堂前
扬长而去无踪影 众人惊得目瞪圆
壁上寿字丈余高 笔力气韵非一般
众人谁也没勇气 左壁空白来补填
罗典只好亲出马 挥写福字在壁面
相比之下略逊色 左右裨益壮岳山
朱张嘉会之期间 朱熹执教二书院
岳麓城南隔江对 朱张经常来江畔
大椿桥下同摆渡 齐心协力互为勉
一日朱熹兴致发 两岸渡口美名冠
文津道岸分别取 朱张渡口后人唤
江畔又建义渡亭 渡口至此盛名传
过往文人必经处 附庸风雅留诗篇
二贤讲学当年事 古渡犹教胜迹传
两水平分帆影外 一亭孤峙渚花天
州中细雨寻芳若 山里云深隐杜鹃
漫说文津与道岸 迄今遣绪及时肩
朱张联袂上南岳 正值深秋风雪天
风寒雪滑全不顾 二人历时六七天
方广西岭下福严 南台马祖祝融攀
游赏把酒对风雪 饮罢君子赛诗遣
短短数日竟唱和 一百四十有余篇
后曾精选一百首 编次张栻作序言
朱熹为其写后记 嘉会畅游作纪念
缅怀先贤之胜迹 明代嘉靖十八年
佛教名刹方广寺 二贤祠在寺旁建
祠内正厅嘉会堂 朱张牌位供期间
相传朱张游南岳 途径古镇老蒲湾
曾在这里来歇宿 当地学子心喜欢
恳求二人来讲学 芦苇结亭在江岸
后人遂将蒲湾改 并将朱子阁来建
阁上匾额书朱停 文笔出于朱榜眼
后来名易为朱亭 另外朱张下榻建
朱张桥与一苇亭 亭中镶嵌两楹联
上联曰车停朱子 下联曰塌下陈蕃
另曰昔贤曾一宿 下曰古镇历千秋
(4)潇湘洙泗信为真
岳麓书院近千年 历经沧桑史无前
公元一二七六年 元将海牙毁书院
后来元世祖重建 已是一二八六年
至正末年战火毁 后来明成化五年
钱澍重建其礼殿 北海碑亭等又建
此后屡毁又屡修 清时一再又重建
学达性天康熙赐 道南正脉乾隆签
乾隆四七年前后 山长罗典辟书院
八大美景四方传 柳塘烟晓真灿烂
桃坞垬霞无限美 桐荫别径另有天
风荷晚香沁心脾 曲涧鸣泉不厌看
碧沼观鱼格外棒 花墩望月醉心田
竹林冬翠更艳丽 书院八景不胜看
文人学士多题咏 惜多不存难再见
后改高等学堂立 正是光绪二九年
高等师范后又改 湖南大学于此建
沧桑之中育英才 岳麓书院作贡献
南宋末期传佳话 长沙激战抗击元
岳麓精舍诸生守 城破死者无法算
岳麓学子用血命 悲壮历史写书院
近代杰出众人物 多数出自岳麓山
洋务首领左宗棠 古文大家曾国藩
还有一位郭嵩焘 清廷首任外交官
岳麓书院正因此 潇湘洙泗美名传
洙泗二水在山东 孔子讲学处此间
潇湘洙泗相并提 极高评价是美谈
书院现存之建筑 同治七年所修建
主体建筑大讲堂 座东朝西很壮观
忠孝廉节四大字 左右壁嵌堂次间
朱熹长沙亲手书 道光年间摹刻完
故称忠孝廉节堂 道脉源流此书院
道南正脉乾隆书 匾额原于堂中悬
整齐严肃四石刻 道光七年轩廊嵌
是为乾隆是所书 欧阳正焕御史献
肃字毁于抗日战 后据拓本补塑完
附属建筑有多处 至今仍旧保完全
书院著名文昌阁 应考得中及第员
全部题名于阁内 现存屏风立阁前
岳麓书院四石刻 真宗手迹屏上嵌
还有湘水校经堂 道光十六年修建
湖南巡抚吴荣光 并书木刻堂额板
诸贤专祠在堂后 六君子堂为纪念
朱洞李允则周式 刘珙陈钢杨茂元
原名叫作慕道祠 创立书院有贡献
祭祀二程四箴亭 程颐程灏二先贤
程颐箴言有四则 庄重镌刻亭壁嵌
祀周敦颐濂溪祠 建于嘉庆之年间
船山祠祀王夫之 同治年间又重建
还有一处半学斋 名取尚书说命篇
惟教半学一语妙 教学相长意悠远
历任书院之山长 或是高等学堂官
领导人之所居地 半学斋里度华年
(5)瞎狮之谜耐寻味
岳麓书院年日久 许多文物有传说
例如书院大门旁 一对石狮精雕刻
人们一直都传说 它为鲁班手艺卓
更有一对汉白玉 石鼓瞎狮在两侧
传说就像谜一般 最是叫人费思索
鼓上三狮滚绣球 浮雕图案神采夺
可惜狮眼被凿弃 一桩学案有关系
乾隆年间秋乡试 每隔三年开一次
各地秀才集长沙 纷纷勇跃来应试
是年秋闱开科考 山长罗典很得意
门生李应才思敏 三场文章皆一挥
只是最后那篇文 慌忙写错一个字
后又重誊交上卷 且将废卷置袖里
回院请罗典审卷 罗典阅罢心欢喜
必中必中连声说 如若不中没说的
剜掉老夫的双眼 文章老夫再不议
然而两榜发下来 皆无李应之名字
罗典决定第二天 学台衙门查仔细
就在当天之晚上 石鼓狮眼被凿弃
人们猜想有学子 嫉恨罗典偏心李
借此机会讥讽他 暗自出口大怨气
翌日罗典到学台 索看试卷前十名
学政不敢来怠慢 因为罗典有名声
罗典出身不一般 皇上少时在宫中
他是伴读好朋友 书院山长令人敬
罗典发现其真相 原是主考来京城
出售前十名荣名 衡阳盐商子刘瀛
他出白银一万两 买下此试第一名
罗典盛怒拂袖走 当即告状进京城
乾隆为装清廷门 笼络汉族读书人
亲点钦差袁子才 立即查办学案人
革职查办主考官 腰斩学政不留情
刘瀛家产全没收 湖南百年再未生
科举作弊无踪影 石鼓狮眼未复明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