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秦香莲》,包拯判决陈士美死刑的罪名”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召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我推敲剧本,看出包拯判决陈士美死刑的罪名”悔婚男儿招东床”,不符合事实。陈士美为当驸马享受富贵,隐瞒家有父母妻子儿女,不是悔婚,实是骗婚。为实事求是,我改此句为“隐瞒已婚骗君王”。皇家不降罪陈士美,没有原告,悔婚男儿柖东床罪,不成立案。“杀妻灭子良心丧,”事实是杀人未遂。不能判死罪。“逼死韩琪”,韩琪已死,死无对证,(何况彼时捧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家杀死军士,如百姓杀鸡猪)包拯仅凭秦香莲孤证,证具不足,事实不清,判陈士美逼死韩琪为死刑的罪名,不能成立。
本文:补正包拯“明察秋毫”,根据宋朝法律,《秦香莲》剧本细节,查实了陈士美所犯死罪的罪名。
我查到中国古代尊老养老国法规章: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遵守、实行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能够生存、发展、强大的根、芽。尊老、养老,关系到帝王的统治地位和臣民的切身利益。尊老,重点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养老,注重满足老人的物质供给和生活关照。古代把尊老、养老纳入国家法治。周朝就有“献鸠养老”的风俗,《周礼·罗氏》记载:“中春罗春鸟,献鸠养国老。”《后汉书·礼仪志》记载:“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说老人持杖,时时防噎,以保长寿之意。《说文解字》“鸠”与“九”同音,而“九”乃数之极,又称天数,象征极高极深极多极长极大极广。《易经》之说是吉祥之意,蕴藏着对老人“寿元无量”之美好祝愿。考古实物、历史文献记载:《礼记·王制》规定:“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八十拜君命、九十使人爱。”1956年出土于四川彭县太平乡的东汉画像砖上的粮仓前,有一位老人肩上扛一鸠杖。1959-1981年甘肃武威出土八根玉杖、《玉杖十简》、《玉杖诏令册》木简。《后汉书·仪礼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辅之以糜粥…”汉成帝元延三年下制诏:“年七十以上杖玉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待遇相当于“六百石”的官员,可以自由出入官府)汉朝尊老、养老非常务实,70岁以上老人赐鸠杖,免劳役税赋,政府定期赐粮食、酒肉、帛絮…鸠杖主触犯法律,只要不是首犯,可以免于起诉(继承了先秦时老人“虽有罪,不加刑”制度)。汉代持鸠杖老人还能“行驰道旁道”(驰道是专为天子驰走车马的,禁止其他人行走)。《玉杖诏令册》规定不赡养或殴打老人者,杀父母或祖父母者,即使不成功,都要判处“弃市”之刑(在闹市执行死刑并暴尸街头)。诏令册明确规定,各级官员严禁对老人征召、系拘、辱骂、殴打…“吏民有殴辱老人者,逆不道,弃市。”诏令记载,汝南白水亭长张熬仗势欺人,不仅殴打持鸠杖老人,还抓老人修路,影响恶劣,太守、廷尉难决,上奏皇帝,皇帝毫不犹豫:“对照诏书,就该弃市。”张熬暴尸街头!隋朝《开皇律》正式将不孝、恶逆列为“十恶”即“十恶不赦”罪之一。为古稀老人赐杖一直延续到清朝,《清高宗御制诗文集》有“铸铜及削玉鸠首杖头为养老…”乾隆八旬寿诞时,大臣引用鸠杖作寿联“鸠杖作朋春宴饫,莺衣呈舞嘏词新。”民间给老人做寿时,也有“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的寿联。末代皇帝退位以后,军阀混战,抗日战身,解放战争…官方赐老人“鸠杖”以及老人享受的优待失传了!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继续发展时期”,宋朝的尊老、养老、优老法律规章堪称全面,养老政策侧重“老有所终”的保障措施,鼓励和督促家庭养老…《宋刑统》对不孝亲养老行为的处罚极为严厉,轻则刑徒,重则处死。开宝元年(968)太祖颁诏:“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开宝二年(969)8月,太祖传诏对川陕诸州的父母在而别财异居者处死。仁宗景佑二年(1035)老人张环百岁视听不衰,赐绢七匹、米五斛、紫衫银带,…
修改补正包拯判陈士美死刑罪名唱词:包拯从剧本细节中查实陈士美犯了国法规定死罪的罪名:饿死父母。我将包拯唱词修改补正为该判死刑的罪名:“中状元,就狂妄,隐瞒已婚骗君王。杀妻灭子黑心藏(读西藏、心藏的藏字音),饿死父母在草堂!”
电话:17364837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