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丰谷路260弄丰三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不知从何时起,“吊脚楼”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邻里间互相效仿、争相搭建,有破窗而出的“土阳台”,也有挂在墙上的“悬空房”,安全隐患重重。“为什么不把‘吊脚楼’拆了?万一哪天从高空坠落,该如何是好?”许多居民忧心忡忡。  图说:施工队正在拆除“吊脚楼”受访者供图 突发火灾 2020年8月,丰三小区在旧改过程中意外发生火灾,着火之处正是全小区“吊脚楼”情况最严重的一栋楼。 同年10月,徐汇区政府和龙华街道以房屋修缮为契机,正式启动“吊脚楼”拆除工作。经徐汇城管龙华中队调查排摸,小区4栋楼里有44家住户涉及“吊脚楼”违建。 从“面子”看,这些“吊脚楼”所用材质不一,用水泥建的已融入主体建筑;从“里子”看,大部分被用作厨房扩建和洗衣区。 啃“硬骨头” 在这样的地方大拆“吊脚楼”,还要得到居民的理解、支持,无疑是块“硬骨头”。究竟有多“硬”?首先,“吊脚楼”基本都破坏了房屋承重结构,腾空而建,拆除及修复并非易事;其次,这些扩建部分大多与老百姓厨房相连,且加装了燃气管道,一旦拆除,对生活影响不小。那这块“硬骨头”,龙华中队又是如何啃下的?以人为本,整治既要有力度,还要有温度,为群众办实事。  图说:施工队正在拆除“吊脚楼” 新民晚报记者季晟祯/摄 “拆违刚开始时,居民抵触情绪大,我们根本不敢穿制服进小区。”城管队员李军最初是“硬着头皮”走进小区的,好多居民花了不少钱来布局“吊脚楼”和室内设施,有些人家才装修完没多久,“看见我们动手要拆,怎么肯答应拆。” 王老伯夫妇属于失独家庭,尤其是王老伯,脾气特别犟,李军和同事连续一周去敲门都被拒之门外。经过一次次登门、“厚着脸皮”的沟通,王老伯的态度开始软化,最终被工作人员的真诚打动。用李军的话来说,和居民沟通,不能只谈法,更要谈情,要用群众听得进的方式,说说他们的切身利益。 “改”要跟上 “拆”只是第一步,“改”也要跟上。当年造这些“吊脚楼”,主要是为了解决厨房面积紧张问题,眼下结构承重超负荷、存在高空安全隐患的违法建筑被拆除,后续的砌墙装窗、量橱柜尺寸、室内修缮以及相关过度问题都要真正解决老百姓需求,比起“面子”,“里子工程”更要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这些‘吊脚楼’拆清爽,阿拉小区真的焕然一新。”“拆违是桩大事体,头顶安全顶要紧,何况政府还帮阿拉重新室内改造。”小区居民颇为感慨。如今,走进丰三小区,大楼外立面修葺一新,走进其中一间已改造完的居民家,厨卫设施焕然一新,与过去的面貌截然不同。 截至目前,徐汇城管龙华中队已拆除“吊脚楼”40处,比预期的相应整治时间提早了半年。 新民晚报记者 季晟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