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楼九里见丹景,半月南山续青云。东部新区玉成街道吊脚楼村,位于玉成西北方向,西接武庙临丹景,东壤玉成饮绛溪,背倚九岭咏长埂,坐观伊水向东去。
此地自古人杰地灵,骚客云集,留下了黄庭坚、苏轼寻幽访古之遗谈。据《绛溪稗抄》载,因老学堂旁,有一座吊脚楼而得名,传说苏东坡游历平泉县时,曾与黄庭坚登临吊脚楼,留下“筑尔高明台,登吾玉成阁”的墨迹,此楼历经宋元明清,虽因年久失修垮塌,却成就了”高明"和"玉成"两个古地名。
湖广填四川时期,殷实的李姓人家(俗称李八家)跋山涉水而来,于原址重建,并请学究开馆授图,开创兴学之风尚。而该楼,人们俗呼吊脚楼,有三层建筑之高,屋顶盖瓦,檐角挂一铃铛,但凡有人路过,铃铛清脆作响,绵延数里,乡人以为神奇。
屋柱采用榫卯结构,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里外涂上桐油干净亮堂,清代贡生汪相金称其为“楼欲登庭遇韶乐,山水空濛蓬莱仙”,民国时期,以楼为名称其为吊脚楼,此名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