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山河漫游记【长卷诗集】
文:金龙施雨
第十六章 芙蓉国里尽朝晖
23 衡 阳
* 雁 城 说 雁
衡阳地处湘中南 湘江中下游平原
正为南岳衡山南 故名衡阳自古传
山南水北谓之阳 古城历史很久远
衡阳古属三苗辖 相传四百多年前
舜灭三苗受禅位 即位南巡过此地
溯蒸湘而上潇湘 登五岭后染病急
不幸崩于苍梧野 葬于九嶷山安息
禹定天下为九州 衡阳地域属荆州
秦并九州分天下 三十六郡誉神州
衡阳属于长沙郡 汉始置县称酃县
此后历代各朝中 更名承阳与重安
临蒸钟武和湘东 以及衡州与湘南
均为县府所在地 历经沧桑数千年
(1)雁 城 由 来
衡阳美名叫雁城 雅号源自古诗中
王勃雁阵惊寒语 声断衡阳之浦丛
举头忽见衡阳雁 千声万字情何恨
诗仙李白发感慨 诗圣杜甫亦咏吟
一曰万里衡阳雁 二曰今年又北归
还有诗人杜荀鹤 两句诗文意悠扬
猿到夜深啼岳麓 雁知春讯别衡阳
宋代著名范仲淹 亦有佳篇传后世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精彩诗句都将雁 妙与衡阳连一起
当地名胜更相关 衡阳坐落回雁峰
峰的得名说法多 一说北雁到此停
止息峰渚沙洲上 不再南飞过南岭
待到来年春花开 展翅飞翔去北行
一说山形像只雁 展翅将回伸脖颈
年间传说更有趣 很早以前这座山
住着善良田老汉 老伴老早离人间
膝下一女叫满姑 勤劳和善又勇敢
当地地主雁拔毛 射中小雁落田院
满姑赶紧将它救 为其疗伤避劫难
躲过地主雁拔毛 待到第二年秋天
雁群飞来小雁唤 满姑送它上蓝天
恋恋不舍叮嘱它 明年秋天再相见
小雁归队飞走后 重病搬倒田老汉
华灵洞仙赐仙草 满姑连夜到北山
白沙井去取泉水 用它好把神药煎
不想她被雁拔毛 推入井中被水淹
歹毒财主返回去 随即打死田老汉
抢走仙草回家熬 边熬仙草边梦幻
天火突然从天降 财主房屋顷刻完
烧作一片废瓦砾 便是后来瓦子坪
原来那只小雁鹅 当年飞到华灵峰
恰被华灵洞仙人 收为坐骑神雁成
满姑遇难仙主知 即派神雁驮回洞
救起满姑收为徒 并以法力去严惩
歹毒财主葬火海 铲除大害为百姓
后来仙主驾云去 神雁回归雁群中
满姑仍住在山上 采药治病众人敬
被尊为华灵仙姑 南岳乡亲享康平
每年秋天那神雁 带着雁群来南行
每到被救这座山 总要低回盘山顶
寻觅恩人不肯离 后人便称回雁峰
衡阳城北合江套 来雁塔立下矶头
北雁南来取塔名 据说每年临初秋
北雁列阵向南飞 临近古塔雄赳赳
回旋不止绕盘飞 巍巍古塔高昂首
任其雁群展翅飞 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年秋天一大雁 突然离群落山头
右翅被伤无力飞 姑娘为它疗伤口
姑娘名叫雁妹子 伤口很快痊愈后
雁妹抱它登塔顶 等到雁群飞来时
举起双手放飞它 孤雁得救欢舞翅
头雁高兴带头叫 群雁和鸣好欢喜
回头望着来雁塔 感谢之情全表示
从此每年秋天到 大雁列队飞来时
都要绕塔齐鸣叫 便是呼唤雁妹子
(2)雁城与诗文书信
人杰地灵湘雁城 古往今来最著称
前贤足迹多处留 唐代就有王勃等
李白杜甫陈子昂 沈佺期与宋之问
张九龄和柳宗元 韩愈白居易元稹
刘禹锡与李商隐 杜牧杜荀鹤等人
最属诗圣是杜甫 尤与衡阳结缘深
杜甫晚年生活困 从川到湘来投奔
舅父郴州任刺史 再看好友韦之晋
公元七六九年夏 杜甫携妻带二子
长沙坐船到衡阳 好友韦之晋已离
改任潭州作刺史 天气太热人难耐
杜甫身体很不适 只在衡阳住几日
又去潭州见好友 老友相见心欢喜
二人还为来畅谈 韦之晋竟猝去世
沉重打击老杜甫 悲痛至极洒泪诗
作哭韦大夫之晋 抛洒苦泪悼友逝
翌年潭州生兵变 杜甫二次衡州来
投奔新刺史阳济 不料阳济奉命急
讨伐兵变去潭州 连夜出发匆匆离
不幸杜甫大儿子 正在此时又病死
杜甫屡遭噩运袭 满腔悲愤作长诗
杜甫两次到衡阳 停留时间都不长
连遭不幸打击大 诗人杜甫却情长
游览雁峰与石鼓 黄茶岭等好地方
长沙判官有郭受 寄诗杜甫表景仰
春兴不知凡几首 衡阳纸价顿能高
酬郭十五判官诗 杜甫立即来回报
才微岁老尚虚名 卧病江湖春复生
药里关心诗总废 花枝照眼句还成
只同燕石能星陨 自得隋珠觉夜明
桥口橘洲风浪促 系帆何惜片时程
宋代还有欧阳修 王安石与苏东坡
黄庭坚和范大成 文天祥等留诗多
清代亦有康有为 梁启超与曾国藩
王湘绮等大名士 丹青墨迹后世传
* 衡 阳 八 景
衡阳风景名胜多 著名八景誉天下
当地流传一首诗 描绘八景美如画
雁峰烟雨实堪夸 石鼓江山锦绣华
花药春溪龙现爪 岳屏雪岭鸟喧哗
朱陵洞内诗千首 青草桥头酒百家
试看东洲桃浪暖 西湖夜放白莲花
(1)雁 峰 烟 雨
衡阳市南湘江滨 突兀跃起一山峦
就是著名回雁峰 引颈昂首欲飞雁
南岳七十二峰首 现为雁峰大公园
衡阳县志早记载 自唐以前皆有言
南雁飞宿来潇湘 不度衡阳望岭南
故名称为回雁峰 鸿雁传书自古传
苏武牧羊在塞外 一困就是十九年
鸿雁将他接回来 千年佳话叙不断
为何大雁到此峰 留恋不再飞向南
古人留诗说因由 五言绝句很经典
一曰山到衡阳尽 二曰峰回雁影稀
三曰应怜归路远 四曰不忍更南飞
此峰高不过百仭 山势陡峭很峻丽
沿着石级向上登 见花岗石牌坊立
中门横牌刻二字 楷书上达有笔力
传为王船山手笔 石额北面刻五字
是为莫作等闲观 书家蒋铨衡珍迹
半山腰建有凉亭 四柱支撑金瓦顶
犹似张开靓彩伞 有一古寺矗峰顶
远在南北朝时建 唤作乘云寺美名
隋代易名雁峰寺 后来唐朝又改称
取名叫作山门寺 明清之际又建成
寿佛殿立更威风 湖南古刹很著名
自唐以来到衡阳 文人名士必登峰
登高远眺促情怀 触景生情把诗咏
写下不少好诗篇 回肠荡气抒真情
诸如路逐鹏南转 接云心依雁北还
人生随分为忧喜 回雁峰南是北归
回雁峰头望帝京 寒云默默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 今过长沙又几程
平沙落雁米芾作 赋予景观新内容
阵断衡阳暂北回 沙明水碧岸莓苔
相争正喜无矰缴 又被孤城画舟催
明代徐霞客曾于 崇祯十年来游历
欣喜游览一月多 楚游日记写翔实
回雁峰风景名胜 淋漓尽致描仔细
(2)石 鼓 江 山
石鼓位于衡阳北 山不高仅六九米
正处三水汇合处 山光水色很秀丽
石鼓之名缘何得 传说二个有差异
其形如鼓是一说 水经注中早载记
山势青园类其鼓 山体无土纯为石
以状得名曰石鼓 有首五绝诗咏述
一曰巨石形如鼓 二曰屹然立江浦
三曰雄秀本天成 四曰灵响秘终古
三面环水另说其 蒸水湘水与耒水
三水势猛且回环 击石咚咚声音脆
故名石鼓由此处 观石鼓诗写得美
一曰鸣石含潜响 二曰雷骇震九天
三曰妙化非不有 四曰莫如神自然
近代学者王闿运 来此题写留嘉联
石出蒸湘攻错玉 鼓响衡岳震南天
历代名家多来此 刘备为荆州牧时
军师诸葛到衡阳 居住石鼓督办起
三郡军赋巧安排 在此严操练水师
用以对抗洞庭湖 鲁肃水军有气势
唐宪宗元和年间 隐士李宽来此地
结庐读书成美谈 宋太宗至道三年
衡阳郡人李士真 在此创办读书院
北宋神宗景祐间 钦赐石鼓书院匾
后有著名理学家 朱熹张栻来此院
讲学声名日益高 并与当时另三院
雎阳白鹿洞岳阳 合称宋四大书院
石鼓辛亥革命后 改办新学书院换
女子职校师范校 相继在此没有断
汉唐以后游众甚 名人讲学或游览
著名韩愈辛弃疾 王夫之与柳宗元
地理学家徐霞客 瀚墨珍宝留佳篇
山上曾有武侯祠 合江亭与七贤祠
可惜多年已残破 现在重新又修葺
辟为石鼓公园立 公园内建仿古式
水浪牌坊刻二字 陶铸手书亲自题
山顶建有合江亭 亭亭玉立很别致
临江一面悬题额 端庄绿净阁三字
源出韩愈之诗句 优雅短歌五言诗
一曰红亭枕湘江 二曰蒸水会其左
三曰瞰临渺空阔 四曰绿净不可唾
亭中远眺湘蒸水 亭下言欢携手北
来雁珠辉两座塔 隔江相望有情意
东洲桃浪如画美 雁峰烟雨恰如诗
合江亭下草坪坊 石鼓巨雕巍然立
花岗岩雕高二米 直径达一点六米
盖因水经注所云 今已不见故仿之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