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732|评论: 0

[诗词歌赋] 王文才《撩开夹门关的面纱》第42集 地名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8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文才《撩开夹门关的面纱》



第七篇:传奇故事



第一章     地名传说



第一节


师徒各怀鬼胎,化子抢占龙穴——叫化子坟的传说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一精通地理的阴阳大师,望后人大发,到处给年老的父亲撵坟地。

他带上徒弟,寻龙点穴,分经切脉。从雅安上里镇到天台山,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经分水岭到二龙山,在夹关镇板桥溪与兔子沟交界处,寻得一“鲤鱼跳龙门”穴。

五尺道的路边,半坡上有一石包,石包下面有一凼水。阴阳大师认为,那石包与水凼就是这条鲤鱼的眼睛。他不知用什么理论,判别这“鲤鱼跳龙门”穴位的真假。对徒弟说,“你在这下边看着这凼水,我上去在山梁上跌上三脚,看这凼水跛不跛(动不动)”。

他上山梁去,跌了三脚,那凼水果然跛了起来。下来问徒弟,水跛了没有?徒弟答道,“没有跛”。他又对徒弟说,“我在这下边看着,你上去跌上三脚”。徒弟上去就没有跌脚,他在这下边看着那凼水一直没有动。等那徒弟下来,他急问“你跌脚没有?”徒弟答道,“跌了”, 他长叹了一口气,深表遗憾。

过了数年,那徒弟的父亲已年老身虚,便装成叫化子到“鲤鱼跳龙门”穴周边讨乞。天黑了,就在那石包下边的崖腔(窟)里睡觉。
时不多久,那叫化子就死在那石包下边的崖腔(窟)里。那时,夹关是远近闻名的“菩萨镇”,路人都有一颗慈悲心,喜欢做好事,就用石头、泥土把他埋在原地,被人称为“叫化子坟”。

后来,这“叫化子坟”的后人,果然发迹了,每年都来拜坟。怕别人知道他家发迹的玄机,不怀好意的人抄了他家的祖坟,就在3公里外的古儿山半山腰,摆上祭品,烧钱、化纸、作揖、叩头、拜坟。悄悄地来,悄悄地走,深怕就犯了世眼,泄露了天机。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再后来,经多位精通地理的阴阳大师考证,“叫化子坟”葬在“鲤鱼”的口腔里,属“鲤鱼跳龙门”的正穴位置。坟前一陡坡,来往路人必须爬着崖石,面向它低头行走才能前行。晚上,两岸人家的灯光映入河中,景色十分漂亮。真是“白日千人拱手,夜来万盏明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修玉溪河,在“叫化子坟”后面,新开道路筑起了夹关至太和、天台、高何的公路。“叫化子坟”被淹没在天台山旅游环线道路的右边,只有有心人才能找到它的位置。

注:本文原名《叫花子坟的传说》,2020年4月2日,发表在《民俗杂志》。

第二节



三姓铸铁碑界,贪心沉于深滩

——铁碑寺与碑岩子的传说



铁碑寺属临江社区治地,在夹关镇佛爷山上,距临邛古镇约38公里;碑岩子属龚店村治地,在小古儿山下,距临邛古镇约37公里。铁碑寺与碑岩子东西相距约1华里。

在从前,佛爷山上有熊姓、王姓、高姓,三姓人家。三姓兄弟姐妹,十分要好,和睦相处,互相互爱。毕竟三姓兄弟姐妹,各有各的家,各有各的志。人无千日好,花无万年红。三姓兄弟姐妹,怕年长世久,后人会生芥蒂。为了三姓后人,能和谐相处,给后代留下不必要的争执后患。三姓兄弟姐妹就请来红鼎子先生,把三姓人家的边界写成纸约,一式三份,一姓保管一份。

过段时间,三姓人家都觉得,纸约毕竟是一张纸,一旦保管不善就会腐烂或失掉。就又请来铸造师傅,把纸约文字铸造成一个铁碑。在三姓人家都觉得合适的边界上,修一个亭子,把铁碑竖立在里面,贡以香火。这样,哪怕千年之后,三姓人家的万代子孙都能看见。三姓兄弟姐妹,都十分爱护铁碑。在东汉景帝五年即152年,三姓后人将竖铁碑的亭子,修建成寺庙,人们都叫它铁碑寺……

不知过了多少代,佛爷山上的三姓后人中,有一姓的后代贪念之心膨胀。为了争执边界,在夜静三更的时候,悄悄把记载三姓边界的铁碑,抬到东西相距约1华里之外的河滩里沉了。这个河滩水很深,在数十丈高的悬崖峭壁下。悬崖峭壁很是平滑,不生一草一木。远远望去,像一通巨大的黄土碑,人们叫它碑岩子……  



据《中华山大会禅寺记》碑记载,明朝天顺年间,铁碑寺的主持大师为明玄。1645年冬,张献忠部将冯一鸣、狄三品,遭到夹门关“三千棍僧堵截”。邛州府正堂王复臣急忙领兵增援,铁碑寺毁于战火之中。清乾隆五年即1740年,善男信女又集资重建铁碑寺。1954年因无人看管修缮,自然跨塌,今仅存铁碑寺遗址。

20世纪80年代大兴土木,小古儿山下碑岩子旁边,开起了多个砂石场,人们都叫它“碑岩子沙石场”。

第三节




步赢训练熊家军,碓溪沟唤作熊营

——碓溪沟熊营地名的传说




距临邛古城约40公里的夹门关集镇南面,有一条山沟,沟两边都是山,村民的房屋均靠山面沟而建。沟两边的村民,远古时期都用碓臼来加工粮食。

碓臼用青石雕凿而成,简单耐用,分为碓臼和碓锥两部分。碓臼是在一块长方形的大青石中间,雕凿一个上大下小锥台形的圆窝。碓臼有大有小,大的5、60厘米高,小的1、20厘米高。夹门关人把大的碓臼叫碓窝,把小的碓臼叫沙盔子。碓窝一般用来舂粮食,如糙米、杂粮、米粉和面粉等,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用碓窝来舂糍粑。碓窝属于大型家什,不是家家户户都拥有的,就像后来的水磨旱磨、水碾旱碾,再后来的打米机、磨面机。沙盔子属于小型家什,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们常用沙盔子舂花椒、海椒、胡椒、岩盐、汤圆包心……

用来舂碓窝里粮食的碓锥,叫碓窝棒;用来舂沙盔子里食料的碓锥,叫沙盔棒。碓窝棒长两米左右,沙盔棒长20厘米左右。碓锥呈圆台形,上细,以一握手为大小;下粗,呈圆球形,以小于碓臼下端圆窝为要;用长方形青石,或生铁,或硬杂木比如马柳广、青杠、白米子、檬茨、松树、枫树、板栗、思栗、原杜、檬茨……制成。长碓窝棒便于人站着使用,短碓窝棒便于人坐着使用。碓臼内凿有若干斜凹槽,碓窝棒和沙盔棒下端圆球形,也凿有若干斜凸槽,以增加摩擦,提高劳作效率。沟两边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摆放着碓臼。形成家家户对户,门对门,碓臼对碓臼的风景。直到清朝年间,水碾旱碾、水磨旱磨的出现,以及后来打米机、磨面机的出现,碓臼的使用率才逐渐低了下来。至今,仍然还有人家使用碓臼这种家什。

山沟中弯弯曲曲的溪流水,源发自火烧苗,这条溪流便被人们叫着碓臼溪、碓臼河、碓溪沟、碓溪河。

据《熊营村志》载,元朝后期,四川出现“人荒”。1380年朱元璋颁布法令:“奖励垦荒,规定凡现有荒地谁开垦归谁所有,并且免除三年赋税”,鼓励全国各地的人到四川垦荒。约在1400年左右,熊氏三兄弟在老大熊应元的带领下,从湖北省麻城县苦竹匾出发经长途艰辛跋涉,落脚这碓溪沟,插荒霸业。后因兄弟不和,老二出走到今大邑县灌口镇生根,老三另立宗嗣改姓王氏,经营青岗坡、王沟一片土地,熊应元独占碓溪沟,繁衍生息。今已传至第16代孙,发展成熊家匾和熊家河坝。至今依然有熊、王两姓不通婚的说法。

1863年,翼王石达开在大渡河被害,少部分将领化装脱逃。有个叫李道子的年青将领,只身逃到熊家匾的丙墙下,宣传反清复明,并同熊韬、熊步赢等一道,朝夕练武于道子坪。随后组成一支熊家军,推举熊步赢为首领,驻扎熊家匾和熊家河坝。熊韬能把重达120斤的大刀,舞动得旋转如风,人们便送他“熊飞刀”称号。康熙年间,“熊飞刀”考取翰林学士;熊步赢被清政府诏安,官拜五品,派他镇守夹门关,他所带领的军队被人称为“熊家军”。“熊家军”的将士们,都驻扎、训练在熊家匾和熊家河坝。

从此,人们便约定俗成称“碓臼溪”、“碓臼河” 、“碓溪沟”、“碓溪河”为“熊营”、“熊营沟”、“熊营河”。2014年政府在碓溪沟口建湖,命名为“熊营湖”。

第四节


郑安国训练骑射,拴马处称拴马林

——拴马林的来历传说



夹门关拴马林,即邛崃市夹关镇拴马村,距临邛古镇约30公里。东与蒲江大塘、甘溪相接,南与名山百丈链接,西与龚店村毗邻,北与王店社区相连

     在清朝年间,有一文武双全的郑姓。十分勤劳,舍得干,吃得苦,又很会持家,家道逐渐由弱变强,由强变旺。最后拥有了很广袤的土地,据说从与临济接壤的青岗林,到现在夹门关的石灰桥,这个范围内都是他家的地盘。

    那时候,夹门关韩铁夫、“熊飞刀”、李道子……的武名,是“懒虫子(蝉)的屁儿——昂登”。人们一提起夹门关,就有人说我知道,那是“武林之乡”。郑家郑元亨、郑元钦被人称为武生,郑继川被人称为文举人,郑常和(又名郑安国)是清朝辛卯年间的武举人,郑本清和郑本雾也都是有用之人。当年郑家的风采,今天只能从“花碑坟园”里,郑成松、郑显智和郑守珍的墓碑文中了解个大概。看到郑家老房子后面那片茂盛葱郁的青岗林,就让人感觉那是一块人杰地灵、人财两旺的宝地。

传说清朝辛卯年间,朝廷实行科举,集纳文武贤才。郑常和一举考中武状元。中举后打马游街、衣锦还乡时,朝廷差人护驾,乡人在距青岗林三里路以外的洪福寺列队迎接。沿途轰轰烈烈,前呼后拥,吹吹打打,锣鼓暄天,火炮连天。郑家大办酒席,宴请宾客,四面八方都有远客赶来祝贺。酒席间,郑常和喜笑颜开,向众人宣布:承蒙皇上厚爱,赐名鄙人郑安国。寓意安帮定国之意,意欲让我郑安国为朝廷培养大批武才。从现在开始,我就大开武棚子,广纳有意为朝廷效力之人,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次日,将告示四处张贴,招募能人异士,训练千里良驹。告示一张贴出来,就得到了热烈响应。邛州、雅州、新街子、五家口、洪雅……四面八方的学子都来到门下。郑安国名声远播,朝廷见头炮打响,就拨下黄金万两专款,供郑安国培育骑射人才使用。


郑安国信心倍增,当机立断买下从吴坝头石桥到指路碑,这一段的几十担租田,修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还修了龙门子。龙门子是大白粉墙,以鲤鱼跳龙门为饰,龙门上高挂皇上御赐“武魁”匾额。新房子分前大厅、中大厅、后大厅。新房子天楼地阵,花窗格门。规模之恢宏、气势之壮观,实乃夹门关第一。新挖十五米水井一口,新建屠宰场(如今叫杀房头)一处,每天都杀4头猪供习武人食用,可见前来习武人数之多、规模之庞大。新修风水埂(如今叫墩子田)、跑马道(如今叫道子上)。几十担租田,分别叫做大沙帽田、磨坪子田、磨盘子田、撮箕子田、风谷机校条田、马安腰田等。

郑安国每天训练骑射,骑射训练一结束,就把马拴在青岗林里休息。天长日久,人们就习惯地将习武人拴马的青岗林,叫作拴马林。今沿用习惯,将拴马林村省称做拴马村。

第五节


天罡登高择屋基,杨姓先祖留鱼坝

——鱼坝名称的来历传说




夹门关鱼坝,距临邛古城约39公里。东与郭坝安置点、陶嘴清江廊桥相接,南与杨湾、牛碾坪链接,西与朱场、秦场、万古毗邻,北与任坝、啄子山相连。

传说,唐时杨姓先祖修房,请夹门关“老衙门”县令袁天罡,为己择屋基。袁天罡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他同主人一道,登上青杠坡的高峰去视野,举目环视周边不久,便突然大声惊呼起来:“快看!风水宝地在那儿”,主人立即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后,问道:“凭啥子认定那方是风水宝地呀”?

袁天罡用手指着下边的坝形结构,解说道:“你看,那个坝子不是一条活生生的大鱼吗?河口是鱼尾,中堰是鱼翅,洗马沱是鱼头,而洗马沱至桥墩子的地形,就像是鱼张着大口在吃食。而腹部稍有间隔,你们叫着‘店子潭’和‘槽头’的两个大水潭,就是大鱼腹中的气囊;眼睛就在那额头侧边,房基就定在那儿!”

主人听得津津有味,便顺理成章地听从了袁天罡的安排。人们得知后,纷纷前往高地观看,果然恍然大悟,认为那坝子颇像一条欲顺水下海的大鱼。在雾气的掩映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颇似真鱼,堪称一绝。鱼坝便由此得名。

今天“鱼头”所在的桥墩子,已被改建成“鱼坝大桥”;“鱼眼”上所住的农家被称为鱼坝村七队;两条“鱼尾”被人叫着乾溪沟和万古河;甘溪沟与万古河在“鱼尾”根部(河口上)相会合流成清江;“鱼肚”凸向杨湾;“鱼背”上所住人家被称着鱼坝村4、5、6队;“鱼身”上所住640人被称着鱼坝村住4、5、6、7四个生产队。

2018年12月24日,笔者同《鱼坝村志》主笔杨昌毅、摄影师倪镝飞一行,实际丈量出“鱼”身,长812米,宽286米。“清江”弯曲着从“鱼尾”根部(河口上),经杨湾、鱼坝、南岸流约五华里,在陶嘴汇入白沫江。

关于“鱼坝”的得名,还有两个传说:一是相传该地有一次洪水过后,遍坝是鱼,故而得名“鱼坝”。二是该地河中多鱼,所以得名“鱼坝”。这两种说法,来自1979年《邛崃县志》。但,鱼坝村附近镇、乡、村的人们,却否定这两个说法。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