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成都生活,川剧始终绕不开的话题。
对于老成都而言,看戏、喝茶,直到今天都是他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场景。对于不了解川剧的人来说,纵使没有真正看过一场完整的川剧表演,但也一定听说过变脸、吐火、杂技、滚灯等极具特色的演绎手法。
川剧变脸吐火绝活
戏剧有文野之分,观众也有雅俗之别。但川剧可以不为雅众、俗众去高攀低就,始终摆出“我就是我”的姿态。或许,正是凭借着这样独特的魅力,川剧才会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观众。
名不见经传的川剧,拥有300余年历史,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能充分体现巴蜀人民的人文精神。在巴蜀大地上,历代名家、名伶共同创造了璀璨的川剧历史文化,使其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没有捷径可走
千锤百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拥有百年历史的川剧作为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表演者面带花脸妆容,身穿艳丽蟒袍,结合优美铿锵的唱腔与华丽而不失平和的动作,将一首首经典曲目完美演绎。而惊艳四座的演出背后却是鲜花与荆棘并存。
川剧表演
川剧对于基础功底有着严格要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位川剧表演者都是经过多年的坚持与努力,才能熟练掌握川剧的表演技法,每一个环节都在极致地诠释什么是“匠心精神”。
“川剧作为很多代人建立起来的非物质物化遗产,具有很多特点,比如唱腔、身段等。练功的人都知道‘三天不摸手生’,所以每天都必须踢200下腿练习基本功,这样才能在舞台上很好地表现出身段”,四川省川剧院展览演部主任白中华向笔者介绍到,“从1到99,没有捷径可以走,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都会千锤百炼,没有谁会偷懒、取巧,只有始终保持着纯粹的匠心精神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川剧服装在整个戏剧艺术史上同样别具一格,被西方人誉为“迷人的华丽”与“色彩的调和”,能够营造“神话般的奇妙效果”。精致的妆容、华美的川剧服饰让川剧表演在视觉上再升华。
川剧盔帽制作工艺
川剧服饰工艺具有悠久历史,其制作工艺涵盖了蜀锦、蜀绣等多种技法,要经过数十道工序。白中华表示:“川剧服装更能展现出匠心精神中的严谨。好的面料、好的剪裁、考究的花纹等等结合在一起才能制作出一件华美的戏服。现在在技术方面分为两种,机绣和手绣,但最好、最贵、具有展示价值的始终是手绣。一针一线的细致,色彩搭配的精致,都是工业流水线上无法复制的。”
通过白中华的介绍,无论台前还是幕后,川剧艺术家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一辈子只专注一件事,他们把承载着的艺术表演理念化为信仰,正是凭借着这种“匠心精神”才能不断延续川剧精妙的技艺。
百年川剧焕发生机
探寻多条“出圈”之路
现在,人们的娱乐生活有着丰富的选择,传统文化载体慢慢成为一个小圈子,川剧、京剧、昆曲等都面临这个问题,怎样才能吸引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也成为川剧一直在寻求的突破点。
《白蛇传·情》剧照
白中华表示:“其实,现在川剧表演的形式内容跟原来相比有了很高的提升。它的舞美、道具、化妆服装等是综合艺术的完整体现,与国际的歌舞表演也在接轨。前段时间有部戏曲电影《白蛇传·情》让观众看到了传统戏曲与电影艺术的巧妙融合,让大家更好地认识戏曲、了解戏曲。通过现在剧场的回访情况来看,也有一些年轻人开始关注川剧,并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少不了百姓的生活气息与传统艺术的承载。川剧,正在以多种形式出圈。这个夏天,碧桂园携手四川省川剧院推出“四川这盘真有戏”系列活动,以致敬美好城市主题、川剧人物专访、川剧进社区小视频等更新鲜的表达方式、更丰富的传播平台,将国粹非遗文化走进家家户户,让更多人走近这门传统的戏曲艺术。
碧桂园×四川省川剧院“四川这盘真有戏”系列活动
房地产“领头羊”的坚守
让匠心沉淀在每一处微小细节
好的川剧作品需要经历成千上万次打磨,才能让经典永流传,而好的建筑同样包含着无数个日夜的付出与无数次风雨的磨砺,方能拥以对抗时间的永恒品质。此次碧桂园与川剧跨界活动的意义,也正是双方对各自领域追求的共通之处,以匠人、匠心追求每一个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