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非普通初级、高级中学教师的人来谈这个问题,着实不是我所愿,还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只是对这些老师失望透顶(失望的原因后面说),外加我家小孩也快到上小学的年级了,实在不想那么早就亲力亲为。 这是一道巴中某知名学校(也是我准备以后把小孩送去的地方,比来必去,可能只有这里算是最好的了)初二的开学考试题,为最后一个大题。其中第三问,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据我了解,至少某一个班没有学生和老师提出过疑问,对此我感到非常的失望。各位看官中,不乏有数学老师在,先听我细细道来。 这是一道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出很多版本的题。题库很重要,要出一道精妙的,但又逻辑严密的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大家你抄我,我抄你的本无可厚非,也正因为如此,其实有不少的题,都存在的错误之处,毕竟不像中考高考,题目经过很多人的验证,作为老师,即使第一时间发现不了,再次讲解的过程中也应该立马发现问题了吧。这道题的第三问,其出题的目的,我觉得有意义的就是“考察同学们的分类讨论思想,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此问的描述是:“当△CPQ的周长为18CM时,求经过多少秒后,△CPQ为等腰三角形?”。这种描述的意思是,当点Q、P运动到所形成的△CPQ的周长为18CM时,以此时此刻开始计算时间,再经过多少秒后,△CPQ为等腰三角形。这是无法计算的(再说说为什么无法计算吧,当引入一个时间t,可以通过周长18列出一个等式,必然需要引入pq长度,这样就存在两个变量,就需要2个等式才能求解,列不出来第二个等式。但是有个版本在题干中就告诉了AB长为12,这样运用高中的余弦定理,此题就可以解,但就偏离了考察方向,而此校此题,AB长为12并未出现在题干中,所以无解。当然此题本身想要实现的目的并不需要知道AB的长)。而从答案来推,原本的意思,应该是问当Q和P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后,经过多少秒,△CPQ的周长变成了18CM,且刚好此时△CPQ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人会觉得这题原题这样说本身有点歧义,首先有歧义的题在数学中就是错题,更何况,这哪是歧义的问题,本身就不存在歧义,所谓的歧义,正是因为犯了数学的大忌,先入为主,主观上鼓捣往自己“想要的答案”上去靠。数学就是简洁的去描述问题,这题够简洁,但是却没能清晰地描述问题。这涉及到数学、语文的一个理解问题,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题,如果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完结了,长久的积累下去,又怎会学好了?(别跟我硬刚,我懒得去回复,硬刚之前,先一想再想三想,还想硬刚,就一直想下去吧。为什么要发这样一段,因为根据侄娃的反馈,这个老师的解释是这是要满足两个条件,确实是要满足两个条件啊,但是正确简洁的描述应该是,经过多少时间后,△CPQ周长为18CM,且为等腰三角形,出个题,这么简洁,逻辑清晰地描述都做不到吗?原题的描述我以无力吐槽,在我的记忆中,这种问问题的方式在高中物理不少题中都会出现,按这种理解力,哎) 数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能把数学考到满分的同学,其他科目分数一定会很高,能考到130,140的同学,未必所有科目都能学好。这个原因,后面再分析。 在我们初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最终最大的目的依然是应试。初、高中数学的学习,学到最后学的是“语文”,这句话,我相信没有人听说过。看到任何一道题,立马就知道该怎么想、怎么做,在非竞赛题目的情况之下,压根就不存在难题,看到题就知道怎么做。举个简单的例子,看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立马就想到第一步将所有不含未知数的放到等式一边,含未知数的放到等式另外一边,第二步,对式子进行化简,第三步,将未知数前面系数化成1(这整个里面又涉及到很多的原则和思维)。我们很多同学,经过大量练习题的练习,多多少少脑海中会总结出一点这些文字性的东西,成绩就稍好些,有些同学,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很主动的去总结了很多这种文字性的东西,并且不断的完善,我称之为思路,成绩就会很高。因为懂得思路,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因为思路--文字性的东西--并非去记忆某一道题,而是去处理某一类型无穷多的题,看到一个题立马就知道该怎么想,怎么做,很多同学没有思路这种意识,就在那里瞎想乱想,胡思乱想,想来想去要么是一片空白,要么就是想错,有的运气一好,或者有了所谓灵感,突然就碰上正确的方法。这个很多人不太明白,即使是竞赛题目,都会有特定的思考方向(只要是应试,竞赛也好,都是对人思维的禁锢,都是有套路可循,只是并非所有人的理念都是当数学家,所以所谓的禁锢,其实并没有多少影响),只不过越难的题目,就相当于要达到终点有很多条分支,就需要沿着每条分支去走一遍,看是否能走到终点,一条条的试总会成功,有的同学就能快速判断那条是不是通的,不通就立马转到下一条路,这叫做有思路,有效的思考,终究都能做出题,而有的同学,灵感也好,运气也好,在众多路中间,一下子就碰到了正确的道路,而更多的同学,想问题的方式却是要达到终点我是该从天上飞过去,还是地下钻过去,还是水里游过去,这就是胡思乱想,无效的做题练习,对思维没有多少帮助。当一个学生数学能够考到满分的时候,就说明已经明白总结思路这件事情,并且在所有学科中都进行了一个总结,也许,只是当时他没发现而已。 这里为了阐明观点,不得不说一些得罪人的话,在我们巴中目前的教师群体中,当年读书之时,数学考几十分的大有人在,但是依然能够胜任教学工作,那其实是因为在大量的时间积累中,也无数次的再演练了很多的题目,潜意识中思路在不断的完善,所以在教授知识时,其实是没有任何的问题的,而且更容易教授好学生基础知识,这其中原因,就不在剖析了,只是还没有去把自己总结出的思路教授给学生而已,这里面辩证的说,教学生思路,有好处,同样也有坏处。大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外在的原因,没有了老师在思路上的引领,成绩自然很普通,而那些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的同学,其实在高中开始,已经就具备自学的能力,所以老师讲不讲,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我们巴中其实还是有很多名师的,数学上比如郭**,李**,我都为他们点个赞,只是现在很难碰到他们教书了,其他还未知的名师,恕我未能提及你们的名字。 所以综合来看,大多数同学的成绩并不高,来源于两方面。 第一方面,刚才已经提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总结。当代很多家庭的家庭教育已经废掉小孩一半的智力了。在家长的眼中,孩子就是个宝,孩子稍微发点脾气,表现得叛逆一点,就任由孩子做任何事,甚至现在的孩子对老师已经没有多少敬畏之心,犯了错,顶多打个手板就顶天了,又不是很痛,怕什么。这一种习惯,一旦养成了,即使碰到了再好的老师,他依然不会主动去做题练习,这是习惯这东西的可怕之处。不需要多少题练习,并不是不可以,记忆力越好,需要的练习就越少,仅此而已。记忆力这东西,是所有学科必备,那其实是可以练的,比如天天强制性的记忆语文历史政治地理这些,整本书整本书的练习着记忆都可以,背书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既记住了需要记得的知识,又练习了记忆。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规范学生的习惯,否则,都是空谈。手机、游戏这些,有相当的好处,也有很大的坏处,但是这个度的把控着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其实现在国家对于游戏这些禁令,就已经在权衡其中的利弊了,原则很好,落实得怎样也只能一步步来。 第二方面,肯定就是教师的方面了。国家禁止节假日的文化课补习,其实对大多数孩子压根就没多少影响,只对主动想学的学生有一些影响而已。所谓的补习,无外乎就是再讲了一下原来的题型,或者新颖的题型,能够自己再多多少少的总结和完善一下思路,但基本不会有老师去教思路,因为这些其实非顶尖教师都是讲不出来的,只有数学达到了顶尖的水平,才能一览众山小,总结出一套广泛适用性的思路,如果只懂得其中一部分,这样对于顶尖学生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桎梏。因为很多教师本身都没有总结思路的习惯(当真正去总结的时候,就会明白那其中的难处所在,需要本身超强的功底,和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一套体系),所以所谓的补习,效果并不会有想象中中的好,但是也有一些效果,毕竟培训机构的课程也暗含了一定的学习体系,这个更多靠的是学生本身的悟性。在没有了补习,这种可以继续一定程度培养一些思路方式的情况下,各地的基础师资配置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那么要想做好教育,基础知识这块几乎所有老师都教授的非常好,差距就在欠缺在思路上,很多人没意识到而已,所谓的教师的各种网络进修,培训,那都是对新教师培训有些用处,真正的进修,就是当都会教思路的时候,就会发现,大家平时所看见的,听到的某个同学成绩突飞猛进,开窍了,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我们巴中其实并不缺乏聪明的学生,只是很多被埋没了而已。我就觉得我的很多朋友比我更聪明,但那不是因为老师的原因,而是自身贪玩去了。所以要想做好巴中的教育,一是在教师层面,首先得ZF出面,聘请真正的专家,是真正的专家来给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家庭也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